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众多好诗流传在人间。一说起古诗词,大家立刻想到的就是唐诗宋词,想到那些家喻户晓的诗词名篇。但其实历史上还有很多韵味悠悠的诗词,不被广大老百姓熟知。我是真游泳的猫,关注我,一起来欣赏3首不出名却写得很妙的古诗词,千百年后读来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第1首,《点绛唇》:“永夜厌厌,画帘低月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晓鸦啼后,归梦浓如酒。 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词人汪藻。汪藻擅长写四六骈文,文采飞扬,被人称颂不已。而汪藻在诗词上也有很强的造诣,比如这首《点绛唇》将心中的寂寞描写得淋漓尽致,整体格调有一种幽寂的气氛,梅花影子,落霜漫天,这些略带冷清的意象都将诗中的情绪烘托得饱满。 而关于这首词,其实还有一段笑谈。曾经有人问汪藻:“归梦浓如酒,何以在晓鸦啼后?”毕竟一般情况下,诗人都是写“晓鸦”的啼叫惊破了好梦,也就是说,先是沉睡如醉酒,后面才被“晓鸦”吵醒。没想到汪藻回答说:“无奈这一队畜生,聒噪不已也”汪藻的意思是说乌鸦不停叫,让他心绪烦乱,完全不能睡觉。所以等乌鸦啼叫完了后,他才可以安睡,才可以酣然如酒醉。 这段笑谈为我们增添了对这首词的理解,也让我们能够通过这些冷清的意象去发现汪藻那时候的内心感触,感受着那时候的流年暗转。 第2首,《伤愚溪》: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诗题中的愚溪,乃是诗人柳宗元谪居永州时安家所在地,原名冉溪,柳宗元将它更名为“愚溪”,并写下了《愚溪诗序》的千古名篇。因此,人们称呼柳宗元为“柳愚溪”。 刘禹锡和柳宗元是惺惺相惜的好朋友,两人肝胆相照,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刘禹锡写这首诗的背景是在柳宗元死后三年,有一个僧人告诉刘禹锡说:“愚溪再也不像从前的样子了。”刘禹锡想起了挚友柳宗元,于是写下了《伤愚溪》三首,这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从写景出发,说柳宗元去世后,当年的柴门和竹篱还依依存在,可是野草和青苔却一天天增多。现在纵使邻居有人懂得吹笛,但老朋友谁能在从这里经过? 正所谓,高山流水,知己难逢。失去柳宗元的刘禹锡,真是十分痛苦,十分难过。虽然心情沉痛,刘禹锡却在诗句中将浓烈的情绪化淡,让诗句只留下了淡淡的忧伤,留下无限悲伤在诗歌之外,让人回味无穷。 第3首,《山歌》:南山脚下一缸油,姑嫂两个赌梳头。姑娘梳成盘龙髻,嫂嫂梳成羊兰头。 这首明代的山歌是当时流行民歌,内容却并不是爱情方面,而是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姑嫂两个女子一起梳头,相互争胜,想要看谁梳的头更好。结果姑娘梳的头发是盘龙髻,而嫂嫂梳的头发是羊兰头。两人谁梳头发更好一些呢?结果一目了然。 这首山歌语言质朴,内容生活化,非常接地气,因此流传很广。不过在有心人眼里,这个诗歌不只是讲梳头那么简单。比如明代文人陆容就对这首诗有一番特别的领悟:“两人一起梳头,但是梳头的结果却不同。这诗歌是说人之初,起点是相同的,但是人的心志所向不同,接下来的选择和成就也不同。” 按照陆荣的意思,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那么就要注意培养心,要有崇高的志向。虽然说,陆荣的解释有点让俚俗的山歌经典化了,可能有点“小题大做”,反而抹灭了山歌原本的情味。不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可以从诗歌作品中领悟到一些东西,这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不知道大家对这首山歌有什么想法呢?也可以各抒己见哦。 大家还知道哪些好诗词呢?欢迎留言哦。在娱乐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写传统文化类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多多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