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值得点赞的“文化良知与志愿精神

 楚珩之韵 2019-07-03

—— 恩施自治州文化促进会的调查

成立于2007年1月的州文化促进会,在8年时间里,围绕州委、州政府文化建设大局,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年年举办文化活动,成果丰,亮点多,影响大。2012年,州文化促进会被省社科联评为全省先进社团组织,2011年和2014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州老有所为先进集体。最近,记者采访了这个组织的核心团队,深深为他们促进文化建设的累累成果、创新理念、志愿精神所感动。

成果多多,凝结着一种创新思维

谈起成果,州文促会常务副主席王大超如数家珍:州文化促进会成立后的第一个成果就是8年前国家民委授权承办的全国“土家族之花”选拔大赛,我们团队也因此“一赛走红”。

这届“土家族之花”选拔大赛是恩施州首次由社团组织负责承办的全国性大赛。这年 1月至6月,全国土家族地区的1000多名土家族女青年参加选拔。6月28日至29日在我州首府举行“土家族之花”半决赛和决赛,选出“土家族之花”。时隔8年,大赛盛况仍清晰地刻在人们心中。王大超在谈成功经验时说:我们一开始就突破赛事本身来思考,一定要通过赛事展示土家族文化的精彩,体现土家族地区的精神面貌,促进土家族地区间的情感交流。这个目的充分地达到了,所以成功了。

州文化促进会8年来开展的文化活动主要有四大类型:文化保护与抢救、高层文化论坛、文化交流、文化人才的发现与培养。每开展一个活动,他们都有细心的调查思考,有明确的目标选择。

2007年8月组织召开的“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艺术研讨座谈会”,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州政府命名的民间艺术大师们传承绝艺、带徒学艺的热情;2008年10月创办的首届恩施州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论坛,是为了组织社会文化贤达,提高对民族文化功能和保护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2008年12月创办的“激情村寨·歌舞汇”,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促进城乡文化交流,让专业艺术接地气,让民间艺术提水平;2009年至2010年策划组织拍摄制作的《恩施州民间艺术·传统舞蹈系列》、《恩施州原生态演唱民歌精选》DVD光碟,更是为了创造一种原生态艺术的保存方式,在民间艺术老传人日渐稀少的情势下,保存一种不可再生的、可视性的传承教本;2011年策划组织的“恩施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课题研讨会”,是为了促成高校文化课题运用到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去……正是这些创新的思维,所开展的活动都能在同行中产生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赞叹;正是他们能从文化发展大局考虑,每项活动都贯穿着“促进”的宗旨。

服务大局,创造一种民间资政的范式

州委州政府的重视和职能部门的努力,我州的申遗工作取得了令人触目的成就,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在“申报确认”还是主要矛盾的阶段,没能把“保护传承”放在应有的位置。部分地方在“申遗”取得成就之后,存在着“资料归档”、“刀枪入库”的现象。许多非遗项目虽在申遗中确定为保护项目,但处于濒危境地的状态没有根本改变。

2008年,州文化促进会在建始县高坪镇创办了全州第一个“民族文化活化传承示范村”,经过三年努力,不仅促进高坪镇成功申报“南乡锣鼓”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而且推进了“南乡锣鼓”这个濒危项目在高坪全镇的传承,创造了民间艺术进行活态传承的成功典型。

在此基础上,州文化促进会提出了开展“恩施州民间艺术活态传承模式研究”的建议,很快得到政府部门的采纳。2012年2月,州文体局、州民宗委委托州文化促进会组织39位基层文化工作者对20个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展开课题调研。10月,“恩施州民间艺术活态传承模式研讨会”在建始县成功举行,提出了带徒传艺等大体8种非遗保护模式。

省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慧出席研讨会后高度评价此项研究工作:“这次大型调研活动和研讨会本身,是一项颇具前瞻性的工作,是恩施州文化工作者的一种理性思考。调研报告中所提出的活态传承模式,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在大家还乐此不疲地忙于‘申报确认’的情势下,恩施州率先提出‘重心转移’到传承保护上,这至少在全省是第一个。”

由于提出的调研课题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用性,参加调研活动的又是基层文化工作者,他们从过去的忙忙碌碌到集中调研和理性思考,“重点转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他们头脑里深深扎根,直接影响着非遗工作的深化,起到了一种资政效果。

王大超先生说:“我们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大都具有一种示范性和可推广性的特点,不仅是对文化工作的有效补充,客观上也起到一种政府和社会的参考作用,我们将它称之为民间资政方式。”

乐于奉献,体现着文化良知与志愿精神

2011年12月,州文化促进会主席田发刚因在工作岗位上和退休之后带领民族文化工作者为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作出重要贡献,被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授予“2011年中华文化人物”。他获得这个荣誉之后,并没有陶醉其中。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个从2009年就在全球华人中开展的高端文化品牌的评选机制引入恩施州。他主持文化促进会讨论这个话题,统一主席团的思想,获得一致的启示:恩施州也应该张扬本土有贡献的文化人。在这些年的社团活动中,大家已深切地感受到,全州各文艺门类的领军人物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一批独有建树的文化领军人物相继辞世,新人还缺乏定力和影响力,恩施州需要不断涌现文化活动家、文化带头人。

2013年和2014年,州文体局、州民宗委、州文联先后委托州文化促进会开展恩施州首届“杰出文化新人”评选活动和“恩施州·文化守望之星”宣传活动。在每次活动结束之际,州四家领导出席颁授仪式,参加座谈会,给予活动高度肯定。这两项活动,让一批年轻的文化人才崭露头角,那些退休后仍活跃着的民族文化大家也进一步得到社会关注。活动为全州文化人才尤其是领军人物的培养,为文化人才的新老交替做了成功而有益的探索,在社会上产生深远影响。

田发刚在谈体会时坦诚地说:“我们的核心团队是几位退休多年的老同志,这些事情并不是我们非做不可的,现在的时髦说法叫文化担当,文化自觉,这样的要求应该是相对于职能部门和在职的文化工作者。对于我们,是一种文化良知的驱使,是一种公益精神的发扬。我把所做的事情称之为文化公益活动。当然,服务大局是前提,州委州政府领导的支持是我们活动成功的保证。,

州文体局局长、州文联主席刘跃向记者介绍说:我州的文化社团组织在各自的领域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是促进我州文艺事业繁荣的基本力量。州文化促进会的活动又独具特色。文化促进会的几位带头人有丰富的经验,能准确地把握大局,靠热情、责任和奉献精神团结社会文化力量,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主动谋事、干事,共同做了一些党委、政府想做的事情,成为党委、政府相关工作的有益补充。他们的活动一直得到州委、州政府领导的支持和肯定。

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杨陈清在州文化促进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曾说,成立州文化促进会是个创造。2007年,在时任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的推进下组建的文化促进会,短短几年时间,他们的办会理念、活动方式为各文化社团组织提供了典范,文化促进会坚持促进的方式,立足补充的角色,其成果证明,文化社团组织是繁荣文化事业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他们是值得称道的文化事业促进派,他们的文化良知与志愿精神值得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