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在《道德经》中表达的初心

 饮膳道人 2019-07-04

阅读目录

一、老子哲学的总纲及初心表达

二、《道德经》诞生的理论源泉

经典语录

这是老子哲学的总纲,明确地解决了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根本问题。人、地、天、道是认识的对象,人是认识的主体。而法,既是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严格要求,也是对实践原则的要求。法的思想,既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又规定了认识主体之间的等级和服从关系。认识上由近及远,实践原则上由大指导小。

一、老子哲学的总纲及初心表达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老子对四大关系和原则的总结。这四句话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的总纲,综括了老子哲学的全部内容与思想。

人是认识世界的主体,法是规矩与制约、实践与遵守,天地自然之道为人类所必须遵循的总的原则。人离不开自然天地,也就必须效法与遵循自然之原则。

2、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宇宙之大由道所主导,宇宙万物惟道为大。天地之间天为大。整个天下地为大。一国之内王为最大。这四个大都是唯一的,都在自己的领域内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可能再有另外一个大的了。这就是天道一元化,只能一元而不可以多元。一元则顺,多元则乱。

此四大者,是道的规定关系,是主导体系。然后这里又论述了作为一国之君的为王者的行为准则。

3、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与道、天、地一样,人为万物之灵,万物以人为大,人在天地之间的领域内也为大。道、天、地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所以,为大就负有重大的责任,起到主导作用,起到大的作用,为大就要遵循天地大道。

宇宙天地自然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会有任意的行为。老子最担心的是人类,王者是否达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个疑问了。人居其一,人既为其中之一,更是居于第一位。

四大中,只有人具有主动性,有德性的大小之别,居于第一之位者是责任重大,性质特别。人为善则德增,人为恶则德损,离经叛道则万劫不复,不可忽视老子对人类的警告。

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方面来说,作为变数最大的因素,人就是居于第一位。为人者就应该遵循天地之大道,而不可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办事,或以自己的一己之私为出发点。

4、四大,不是无限大,大而有法,再大也必须遵法。

这是老子认识自然的四个级别。人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对象。地、天、道都是自己级别内的自然,都是自己级别内的主体。而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本体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这是老子哲学的总纲,明确地解决了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根本问题。人、地、天、道是认识的对象,人是认识的主体。而法,既是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严格要求,也是对实践原则的要求。法的思想,既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又规定了认识主体之间的等级和服从关系。认识上由近及远,实践原则上由大指导小。

人秉天地之气而生于地,人必须法地的原则。地的五行由天生之而地成之,地必须效法天的原则。天地由道生之,天必须效法道的原则。道生天地,道在天地生成的环境和条件中成熟和存在,道必须遵循自己的发生环境和条件,必须遵循自己所创造的条件和规律,必须遵循自己所存在的环境和条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髓就是哲学的所谓本体论。宇宙天地的存在、运行和世间的生命现象,都由天道原则所决定,天道原则决定于宇宙发生过程中的环境和条件、动力和运动、发生和变化。

5、老子作《道德经》的“初心”是什么?

真的就是人君南面之术?就是出世避世?或者是愚民哲学?

《道德经》不是空中楼阁,老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河图》《洛书》是《道德经》的理论基础!《易经》《黄帝内经》与《道德经》的理论互相支持!

《道德经》主要讲天,讲宇宙天地的发生和运行!《易经》主要讲地,讲天地间的演化规律!《黄帝内经》主要讲人,讲人的生命原理!天地人一体,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荣辱与共!

老子之所思、所想、所著,源流清晰!《道德经》是老子一生心血的结晶,经历了细致的观测考察,严密的逻辑推论,增删无数次,批阅几十载,构建出了宇宙天道理论体系,写出了《道德经》这样伟大的著作!这才是历史的真实,学术基础的真实,思维方法的真实,思想理论的真实。

可以想见,当老子出关的时候,青牛背上一定还驮着一个口袋,里面装着《道德经》的竹简,口中念念有词,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首先观察到的是“万物芸芸”,万物的荣辱与“玄之又玄”相联系,日月之玄的动力来源于宇宙发生的初始条件,生成的宇宙状态决定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宇宙自由自在,但认识宇宙需顺从自然规律,而不能随心所欲。老子何所想?老子何所思?心与天道运,思随日月行,天地人一体,有生是为命。

我认为老子作《道德经》的初心,就是打通了天人之间的隔阂,要求人类顺天重道而不逾矩,达到天地人一体的境界。

二、《道德经》诞生的理论源泉

在阅读、思考和研究《道德经》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经典古籍,从《道德经》的理论来源入手,从老子的知识范围着眼,从古圣贤的思维方法学起,把《河图》《洛书》《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五部经典作为一个理论整体,五经同参共解,脚踏实地地进入《道德经》的文化环境、思维模式、精神境界,穿过浓雾弥漫的森林,如此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光明正确的道路来。

《道德经》问世两千多年,还处于“混沌”的认识状态,对于中华文明来说是极大的遗憾!有人说道是物质的,其根据是“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有人说道就是规律,因为《道德经》说“周行而不殆”!

这样说的人,就是典型的望文生义!《道德经》之所以会成为未解之谜,在于其传承断代,代沟甚深矣!《道德经》的基础理论在于《河图》《洛书》。要读懂老子理论,就需要寻根溯源,需要认识《河图》《洛书》,从而与老子的思路相一致。

《道德经》中“生”的理论,源于《河图》之“生”。《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与《河图》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生之”的思想相符,《道德经》的“三生万物”源于《河图》的五行运转。把两者放在一起研究,才能理解圣人之心一脉相承!

《河图》属于宇宙和万物生命的原理,而《洛书》专指地球这个小天地,天有六气,地有五运,五运六气运行正常才会产生生命,生命的演化体现了微和妙,《道德经》第一章所说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生命的微和妙与《洛书》密切相关,认识生命现象进而认识道的存在和运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是《河图》的认识体系;阴阳四象是《洛书》的认识体系;阴阳八卦是《易经》的认识体系;五运六气是《黄帝内经》的认识体系;综合应用“象物精信”就成为《道德经》的认识体系。这四种认识体系既有区别又互相交融,老子综合用之而得以认识天道与自然,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经》理论由“象”构成,内涵了“象物精信”,阴阳成“象”,五行为“物”也,“精”乃神机气立,八卦指信息之“信”也。

天地自然由物构成,“物”是存在的基础,“象”是物之运行的本质性的反映,“精”决定了物的生命性结构,“信”是生命和运动的外显信息。虽然“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但是通过“象物精信”而可知晓道之神、道之德、道之行,通过“象物精信”可认识道的存在,明白道的真实运行。

天地间的“象物精信”,共同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内涵,识此即能准确识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