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与小人丨《论语》新读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7-07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诸:在这里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

孔子说:“君子(凡事)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在通常情形下,反求诸己,不怨天,不尤人,是一种良好的品性,是自求进益的前提。

当然,“求诸己”并非没有限度,“求诸人”也不是毫无道理。当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当然要毫不犹豫地伸张;当公权力超越了应有的界线时,也理应加以批判。凡事都自责,容易沦为“道德自虐”,也容易纵容不法者和膨胀的公权力。

“君子”“小人”是古代典籍中经常出现的名词。早先的“君子”多指贵族,后来才指在“道德”上有较高觉悟的人。而“小人”多指平民,后来则指称一种道德上的有缺陷的人。在《论语》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君子”“小人”有着“身份”“道德”的两重指涉。

“君子”出身贵族,生来富且贵,不至于遭遇生活上的一般困苦,所以遭受“童年创伤”的几率比较小,人格也会健康成长;作为贵族,“君子”有机会受教育,他在知识积累和智慧增进上,又有了优势;“君子”还可以有从政机会,参与公共事务,于是他需要考虑全局,考虑长远,而不只是局限于一己私利。

长期从事公共事务,他的人格、道德、知识、胸襟、见识、能力、辞令,都得到了锤炼,所以“君子”就由一种贵族身份,而成为一种理想人格的代称。

△ 倪瓒 《六君子图轴》

“小人”则恰恰与之相反,他们出身下层,生活困苦,地位微贱。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也没有机会参与公共事务。穷其智能,不过谋一身一家之温饱,而常不可得,哪有空间生长完满的人格、出众的见识、长远的眼光、全局的观念?于是“小人”也由一种身份,成了一种人格的代称,这种人格的内涵,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短视”等等。

当然,以上“君子”“小人”只是大率而论。“肉食者”不妨“鄙”,“犁牛之子”不妨“骍且角”。作为具体的个体,要自求进益,“求诸己”。但正如《管子》所说“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是政治家的理政实言,非理想家的空张“道德”。

如今虽然早已没有了“君子”“小人”的身份设定,但不同的社会阶层仍然存在差别,“君子”“小人”的人格之别也是始终存在的。我们如果认同上述“君子”“小人”的产生机制,作为政府,就要改善民生、发展教育,创造开放的社会环境,让公民充分参与公共事务。今日之合格“公民”,就是古代之“君子”。

作为每个个体,我们也要在生活上努力,以免于穷困;在教育上努力,以免于无知;多参与公共事务,心中有“他人”,有“公益”;等等。

主笔|池玉玺

图片|除标注作者外,余均来自网络

制作|斯塾义工团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