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抢啊,双抢!

 易沙plbfwbygor 2019-07-08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每到酷暑,我总会下意识地想起《水浒》中,白日鼠白胜挑担出场、智取生辰纲时唱的这首山歌。

而我对“双抢”的记忆,也总会伴随着热浪从记忆深处浮现。

汗流浃背的双抢 (图片来自网络)

“双抢”是中国长江流域特有的名词:抢收庄稼、抢种庄稼。

在南方,水稻种两季,七月早稻收割后,必须立即耕田插秧,务必在立秋前将晚稻秧苗插下。如果晚了季节,收成将大减,甚至绝收,一年有半年就要白干。

如此繁重的农活,老天留给种田人的时间只有十几天。

年少时我曾问母亲:为什么要拼死拼活地抢?像坐在办公室里上班的人那样,慢慢来不行吗?母亲瞪了我一眼:节气、节气!老天不同意!

我少年时家在安徽,父母在镇上工作,但班上几乎所有同学都是农村的孩子,亲戚中大多数也在农村,所以,每年暑假的双抢季节,我要么去同学家帮忙,要么到农村的姑妈、姨妈家,给他们的双抢打下手。

四年级时,我10岁,到一位姓凌的女同学家“学雷锋”,帮她家搞双抢。

热浪滚滚的农田里,凌姓同学的父母顾不得与我客气,在轰隆隆的打稻机后面伸出沾满稻草的手,以最快的速度教我怎么拿镰刀,怎么弯腰割稻,几分钟后我就上阵了。

不一会儿,我的腰就酸得直不起来,汗水和着脸上的碎稻草往下滴。人们只知道针尖对麦芒这个词,其实稻草的锋利一点不亚于麦芒,打在脸上如刀割,如针灼,火辣辣地疼。

弯腰站在未全干涸的泥田里,我右手握镰刀,左手握稻束,一刀割下去,尖锐的镰刀竟然把自己的小手指给割了深深的口子!血流如注,同学的家长拿束稻草给简单包了下。

直到今天,我的左手小拇指上,这条一寸长的伤疤依然清晰可见。

孩子们也要上阵 (图片来自网络)

在田地里干活,粗大的蚂蝗能直接钻到肉里去,而且不痛不痒,那一次,我看到自己的小腿肚在流血,才知道自己被蚂蝗“入侵”了。

“双抢”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历史时刻,是全年收成的关键,哪怕来个半大孩子帮忙,也是求之不得,可以稍缓极度的紧张和劳累。怀孕八九个月的孕妇、八九十岁的老人,也要力所能及地干活。

姨妈家劳动力多,不用我上阵,但我要包揽他们全家脏衣服的洗和晒,还要给姨妈七八十岁的婆婆打下手,帮着她做全家人的饭,送饭送茶水到田地里去。

烈日下送饭,走在田畈上,虽然穿着鞋,依然能感觉到脚下的泥土热得烫人。天地之间像是硕大无比的大蒸笼,热浪从地底下往上涌,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除了热,还有打稻机的轰鸣声。稻子割下来,要尽快把稻草与稻粒分离,打稻机是必不可少的。

最早是是四方形的大木桶,约有两米长,拖到田地里,全凭最原始的人力把一捆捆割下的稻子往木盆的四壁上甩,利用惯性原理,把稻粒甩进木盆中。

再后来有了半机械的脱稻机,用脚踩,作为动力,驱动机器上的轮轴转动,人再把稻子放到轮轴上脱粒,手脚要并用。

半机械的脱稻机 (图片来自网络)

一名回乡青年学生把稻子放进打稻机时,胳膊不慎被卷进去,半个手掌没有了,后来,没有了右手掌的青年成了我的代课老师,最终还是因这只残疾的手而壮年早逝。

我少年时听到的最悲惨的事情,是附近一个农民家庭,父母带着两个孩子在田地里抢收抢种,公路上一辆大卡车失控,冲进田里,四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没有了!只留下另外两个孩子成了孤儿。听到这惨烈的事情,年少的我,也不禁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所以,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夏天的美好,留在记忆中的,是对夏天、对双抢的苦难记忆。

农民天不亮就要去下地,晚上天黑才能拖着极度疲乏的身体回家。他们是不是很希望下场雨、气温降下来好干活呢?

绝对不能!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而南方的农民再怎么累、怎么酷热,都盼望日头越毒越好,哪怕自己热得中暑都没关系,保庄稼的收成最要紧。

什么叫“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这就是。

如果下雨,稻子烂在田里,那真是欲哭无泪,稻子收回来了,若不及时在大日头底下晒干,最容易发霉、发芽,一年又是白干。

最怕的是雷阵雨。明明还是太阳当空,一阵风来,雨点就噼里啪啦地落下了,带着土腥味,一股脑地往地上砸。往往全家人还在田里抢收抢种,没等赶到家中,屋前屋后晒的稻谷已被在雨水中泡,所有的拼死拼活都白费。

那一次,雷雨来了,姨妈全家都在田地里干活,晒场上只有我与她那裹过小脚的婆婆,一老一少,使出浑身解数,手忙脚乱,各种农具齐上场,紧赶慢赶,在大雨落地前把晒场上的稻粒收到稻箩里,用塑料布盖好,使劲搬到屋檐下。一切搞好,才舒了口气,竟然没注意到自己早已被淋湿!

姨妈的婆婆劳苦一生,二十多岁时丈夫就被抓壮丁,再也没有回来,她独自含辛茹苦抚养大了儿女,七八十岁的晚年,依然还要如此劳作。

(图片来自网络)

淋了雨的稻子会发霉,自家吃霉米,事小,最怕的是交公粮时,粮站横挑鼻子竖挑眼,不收!

每年秋后,忙完双抢,农民们开始拉着板车来交公粮(农业税),从粮站大门开始,长长的板车蜿蜒排队,在马路边一直排到十里开外。

壮观景象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农民家庭的苦涩和辛酸。

一大早赶了十几里地,车拉肩挑来,晚上能交完公粮回家,是最美好的结果。

可往往是一场空:粮站工作人员拿着专用的铁钎,捅到板车上的麻袋里,抽出“样本”,用手搓一搓,用牙咬一咬,傲慢地甩下一句话:“不合格,拉回去再晒!”

农民在粮站交公粮 (图片来自网络)

农民不死心,苦苦哀求:“我一家人晒了三天了,我七八岁的孩子天天顶着毒日头,守在晒场上,这是我家最好的稻子了,求求你们……”

收粮的人不为所动。而这时我母亲的一大“使命”,就是从单位匆匆赶到粮站,凭借自己良好的人缘,帮乡亲和亲戚们说情,请求粮站收下他们汗珠子摔八瓣肩挑车拉来的粮食。年年如此。

粮站,让所有人敬畏,即便不愿求人的母亲,平时也注意与他们搞好关系,出身农村的母亲懂得:城里有个亲戚或者朋友,对于农民,是遇到困难时迫不得已可以求助的唯一稻草。

买化肥种子要找人、取汇款要找人,看病要找人,城里有个“根据地”、有个能帮忙的人,心里会踏实很多。

但我那时不懂。

乡亲们来找父母,有时父母向粮站说情也解决不了问题,如果再走山路、走田畈把公粮挑回家,太辛苦,于是他们有时就把整车、整竹箩的稻子放在我家,第二天再重新排队交粮。

我年少不更事,啧有烦言,因为我家也不宽敞,住得很挤,又雪上加霜,被这“临时仓库”占去不少。

有一天,父母还没下班,一个本家远房大嫂挑着两大箩稻子,挑到我家门前,说粮站不收她的稻子,想放在我家。我说:“我家也没地方搁!”

暮色中我她看到失望的脸,吃力地挑着担子走了。

她家离粮站少说有四五里地。望着她被汗水打湿的背影,我似乎看到她眼中的泪花。我隐隐感到自己做得不对,但还是没敢告诉父母。如果告诉了,少不了我一顿打。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常感内疚,一直很想当面向这位大嫂道歉,请她原谅我的无知和自私。

作者简介:新闻工作者,出生于安徽小镇,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伊拉克战争期间曾任驻中东记者。军人后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