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房颤动血栓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2018MZYS 2019-07-09

来源:谷苟心电平台    

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

李延广 时向民 林琨 国建萍 李健 综述 

单兆亮 王玉堂 审校

   作为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导致血栓 形成,使脑卒中与系统栓塞的风险增加了 5 ~ 6 倍。心 房颤动时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是心房颤动 研究的热点。现对心房颤动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进 展进行系统性综述,并对可能的机制进行论证。目前 认为心房颤动血栓形成的机制主要有 3 个方面: ( 1) 血流动力学紊乱; ( 2) 内皮功能异常; ( 3) 血液成分的 改变。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心房颤动时心房、 心耳血栓的形成。

1 血流动力学紊乱 

   血流动力学指的是血液流动时表现的力学、结构 学状态。心房颤动时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多指心房、心 耳局部血液瘀滞。除血液瘀滞外,湍流的形成也是导 致血栓形成的原因。正常情况下血液在体内的流动 为层流,表现血小板处于血流中间,避免了血小板与 血管内皮的接触,也就防止了血小板的激活。而心房 颤动发生时,心房、心耳收缩功能下降,血液在局部形 成湍流,增加了血小板与内皮的接触机会,使血小板激活增加,而血小板的激活使得血栓易于形成[1-2]

   与湍流相比血液瘀滞更容易导致血栓形成。瓣 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二尖瓣狭窄为主时,血流瘀滞 最为明显。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时,血液湍流最为明 显。研究发现二尖瓣狭窄时的血液瘀滞较二尖瓣反 流更易形成血栓,而且反流量越大发生血栓栓塞的概 率越小[3]。而且二尖瓣反流并不增加心房颤动局部 血液瘀滞,也不增加脑卒中风险[4]。除瓣膜病变外, 其他加重血液瘀滞的原因有心房收缩功能的丧失和 心房的扩张[5]。而且经过与体表面积校正的心房体 积越大,脑卒中风险越高。

   心房颤动时更多的血栓形成于左心耳,左心耳血 液排空速度对血栓的形成也有影响。Cresti 等[6] 对 1 042例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心耳峰流速及血栓情况进 行研究,发现左心耳血栓阳性患者的心耳血液峰流速 明显低于血栓阴性的患者。

   据以上研究结果推测,血流动力学紊乱方面主要 是血液瘀滞导致了心房颤动血栓形成。其原因可能在于血液瘀滞时,外周血流冲刷、稀释作用下降,激活 的凝血酶可以在局部范围内形成一定浓度,水解纤维 蛋白原的能力得到加强,进而导致血栓形成。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除血液瘀滞直接导致血栓形 成外,心房顿抑、左房及左心耳收缩功能的下降会导 致心房、心耳局部切应力的下降[7]。而切应力在调节 心房内皮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切应力的下降可以 通过降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 及 Apelin /APJ 系统的活性,降低一氧 化氮( nitric oxide,NO) 的含量,进而导致血栓形成[8]。

2 内皮功能损伤及心房组织异常 

   研究证明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非心房颤动发 作期也会面临一定的血栓形成风险[9-10]。说明除血液 瘀滞外,还有其他方面因素导致了血栓形成。其中心房 内皮与心房组织( 心肌) 的异常发挥了重要作用[11]。

2. 1 内皮功能异常 

   内皮细胞覆盖整个心血管系统,在心内膜及血管 内膜均广泛表达。它能够合成 NO,表达血栓调节蛋 白( thrombomodulin,TM) 、纤维蛋白溶酶原、组织因子 途径抑制剂等,具有增强抗凝血酶活性、抑制血小板 聚集、调节凝血纤溶活性的功能[12]。研究发现心房颤 动患者存在内皮功能损伤[13]。目前关于内皮功能损 伤与心房颤动血栓形成机制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2. 1. 1 eNOS 

   eNOS 主要存在于心脏内膜和血管内皮细胞中, 具有催化精氨酸合成 NO 的作用。NO 能够防止血小 板的聚集、黏附,减少血栓形成的概率。心房颤动可 以导致 eNOS 表达的下降和 NO 水平的降低,加重血液 瘀滞部位的心内膜损害,使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 表达上调,降低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14],而且导致血 小板激活[15]。因而 eNOS 活性及表达的下降在心房 颤动患者的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2. 1. 2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on Willebrand factor,vWF) 是介导血小板和内皮之间黏附的糖蛋白,主要由内皮 细胞合成,在内皮损伤时释放入血。它是反映内皮损 伤和功能障碍的主要标志物。一项涉及 423 例的队列 研究发现,血浆的 vWF 水平能在真实世界中预测心房 颤动脑卒中的发生[16]。由于血栓形成主要位于左心 耳,而左心耳内皮细胞表达 vWF 增多较其他部位明 显[2],说明以 vWF 升高为标志的内皮损伤对局部血栓 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2. 1. 3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 asymmetric dimethylargin- ine,ADMA) 是 eNOS 的内源性抑制剂,也是反映内皮功能损伤的重要生化标志物。血液中 ADMA 水平的 升高能抑制 NO 的合成及其生物功能,增加血栓形成 的风险。Lim 等[2]以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 象,在非心房颤动发作期以快速刺激诱发心房颤动并 维持 15 min 后,血液中 ADMA 水平较心房颤动诱发前 明显升高。Goette 等[17]在动物实验中也得到了类似 的结论。同样,Chao 等[18]观察了 141 例心房颤动患 者,发现心房颤动患者 ADMA 水平高于非心房颤动患 者。而且在所有心房颤动患者中,心房颤动负荷及持 续时间越长,ADMA 水平越高,证明心房颤动是导致 ADMA 升高、内皮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18]。更重要的 是,经过( 30. 7 ± 14. 4 ) 个 月 的 随 访,该 研 究 者 发 现 ADMA水平与 CHA2DS2-VASc 评分是心血管不良事件 ( 缺血性脑卒中、心源性死亡) 的独立预测因素,而且 生存分析显示高 ADMA 水平患者有较高的心血管不 良事件发生率( 其中以血栓栓塞事件最多) [18]。证明 了内皮功能损伤在心房颤动相关的心血管事件,尤其 是血栓栓塞事件中有重要作用。

2. 1. 4 TM 

   TM 是内皮细胞合成的内源性抗凝分子,正常情 况下储存于心内膜细胞中,在受到某些刺激时释放入 血。它能够与凝血酶结合,抑制纤维蛋白原到纤维蛋 白的转换,同时能够增强蛋白 C 的活性,产生抗凝作 用,血中 TM 水平是反映内皮功能的良好指标。

   Dharmasaroja 等[19]对脑卒中患者的血浆可溶性 TM 水平进行分析,发现 TM 升高与心房颤动发生率的 增加有关,而且心源性脑卒中者( 以心房颤动脑卒中 为主) 较其他类型脑卒中患者的血浆 TM 高。

   虽然血浆 TM 水平是内皮损伤的指标,但 TM 具 有抗凝作用,为何 TM 的升高会增加血栓风险,为何左 心房较右心房更易形成血栓似乎令人费解。基于此, Jorge 等[20]通过动物实验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比较 了猴子左右心房 TM 激活蛋白 C 的能力,发现左房明 显低于右房。而 TM 主要由心房内皮细胞脱落而来。因此,心房颤动时 TM 与血栓形成的机制可能在于心 房颤动导致了三种变化: ( 1) 导致内皮损伤,锚定于内 皮表面而发挥局部抗凝作用的 TM 由内皮表面脱落入 血,导致血中 TM 增加,心房内皮局部 TM 减少,抗凝 作用减弱,血栓易于形成; ( 2) 导致心内膜 TM 在蛋 白、基因水平表达减少,局部抗凝作用减弱; ( 3) 左房 TM 激活蛋白 C 的能力本身较右房低。以上解释了为 何血中 TM 增加,而组织表达却减少,并且左房较右房 更易形成血栓。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2. 2 心房组织异常 

   除内皮功能异常外,心房组织的改变也影响了血 栓的形成。心房组织最明显的变化是心肌的纤维化,心肌细胞外胶原蛋白的合成与降解失去平衡,导致细 胞外基质增多。有学者将这种改变命名为心房纤维 化性心肌病[21]。Marrouche 等[22]通过心肌核磁现象 发现心房肌纤维化的程度与脑卒中风险相关。但是 否心房心肌组织的异常直接导致了血栓形成还是只 是两者通过某种机制产生关联尚不清楚。

3 血液成分的改变 

3. 1 凝血及纤溶系统活性的改变 

   心房颤动时凝血状态的改变也是导致血栓易于 局部形成的重要原因,但凝血状态改变并不独立于内 皮损伤与血液瘀血之外。相反,可能正是内皮损伤与 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或加剧了凝血状态改变,而凝血 状态的改变是所有因素导致血栓形成的共同途径。但分而论之,心房颤动时凝血状态的改变主要包括凝 血系统活性的改变和纤溶系统活性的改变。

3. 1. 1 凝血系统活性 

   由于内、外源凝血通路的最终通路是凝血酶的激 活,因此目前研究多用凝血酶活性指标,如凝血酶原 激活片段 1. 2( prothrombin fragments 1. 2,F1. 2) 、凝血 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thrombin-antithrombin Ⅲ com- plex,TAT) 水平来反映凝血系统的激活。 

   Lim 等[2]对 20 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诱发心房 颤动 15 min,取左心房及外周血液,检测 TAT 的水平。发现心房颤动可以导致凝血酶激活的增加,而且以左 房更为明显。证明了心房颤动导致了凝血系统的激 活,而左房凝血系统激活更明显,这也解释了为何心 房颤动时左房易于形成血栓。Wu 等[1]发现心房颤动 患者血浆中的 TAT、F1. 2 水平较高,凝血活性增强。因此,心房颤动与凝血系统活性关系密切,而且较高 的 TAT、F1. 2 水平与心房颤动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 关[23],说明心房颤动时存在凝血系统激活,是血栓形 成的重要原因。

3. 1. 2 纤溶系统活性 

   纤溶系统活性的改变对血栓的形成和溶解具有重 要作用。促纤溶因子与抗纤溶因子平衡的改变会影响 血栓的形成。心房颤动时纤溶系统的异常也是心房颤 动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24]。心房颤动患者的纤溶抑制 物在基因水平表达升高了 245%[25],而且既往发生过栓 塞或脑卒中的心房颤动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水平较未发生栓塞、脑卒中事 件的患者更高[26]。以上研究证明心房颤动纤溶活性的 降低是心房颤动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3. 2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活化指的是血管内皮损伤及其他生理、病 理刺激因子作用下,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释放、变性等活化反应。血小板活化在血管和心内膜损伤中 很常见,也是凝血酶形成的重要步骤。P 选择素主要 存在于血小板中,血小板活化后 P 选择素释放入血, 成为可溶性 P 选择素。血浆可溶性 P 选择素水平是 反映血小板活化的良好指标。

   目前,针对 P 选择素与心房颤动及心房颤动血栓 形成的研究结果存在诸多争议。有研究发现瓣膜性 心房颤动患者的外周血 P 选择素浓度明显高于非心 房颤动患者[1],但 Choudhury 等[27]的研究称虽然与对 照组比较心房颤动患者 P 选择素升高,但这可能是其 他心血管合并症的结果,而不是心房颤动本身导致 的。但从机制上分析,心房颤动时左房血液湍流、瘀 血导致的血小板与内皮的接触会导致血小板激活,而 且心房颤动时心内血液 P 选择素水平较外周高也说 明心房颤动本身会导致血小板激活[2]。但不管心房 颤动时的血小板激活是否由心房颤动本身导致,抗血 小板治疗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脑卒中事件的发 生( 虽然其有效性不如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但这也从 侧面说明血小板活化参与了心房颤动血栓的形成。具体血小板活化在心房颤动血栓形成中的重要性如 何尚需进一步研究。

3. 3 炎症反应 

   心房颤动会导致炎症指标如 C 反应蛋白、肿瘤坏 死因子-α、白介素-2,6,8 等的升高。虽然炎症在心房 颤动的发生和维持中的意义已经被广泛接受[28],但心 房颤动时炎症与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最近才被关注。研究发现炎症不仅会导致心房颤动,而且与血栓形成 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关系密切[29]。在相关性 分析中,炎症指标的升高与心房重构( 如左房扩张) 相 关,而且与血中组织因子、血小板激活、vWF、P 选择素 水平明显相关[30]。因此炎症可能通过导致左房重构 与内皮功能损伤来导致血栓的形成。体外培养心房 颤动患者心耳内皮细胞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 导致内 皮细胞组织因子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水平升 高,证明炎症可能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导致血栓形 成风险增加[31]。虽然相关性分析提供了支持性证据, 但目前研究结论尚不能说明炎症与心房颤动血栓具 有直接关系。

4 结论 

   Virchow 于 100 多年前提出了血栓形成的三要素: 血管壁损伤、血流瘀血、血液成分改变。目前关于心 房颤动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中 Virchow 三要素同样适 用,可以概括为: 内皮损伤、血流动力学异常、血液成 分的异常( 图 1) 。

   目前,关于心房颤动血栓形成机制研究的广泛开 展,为临床提供了可能的血栓防治措施,如减少血液 瘀血( 左心耳封堵) ,恢复内皮功能( 维持窦性心律、抗 炎、抗氧化)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达比加群、利伐沙 班) 。但仍面临众多问题。如: ( 1) 心房颤动如何导致 内皮功能损伤及凝血-纤溶系统活性异常,上游调控机 制如何; ( 2) 心房颤动时左右心房与外周血管的内皮 功能有无差异; ( 3) 抗氧化、抗炎药物( 如他汀类药物、 维生素 C 等)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拮抗剂及受体阻 滞剂能否通过抗心肌重构、保护内皮功能等途径减轻 心房颤动时的内皮功能损伤及凝血抗凝系统活性异 常。以上问题有待解决,并有可能成为今后心房颤动 血栓形成机制研究的主要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