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疑解惑] | 遇上元认知读书会01

 nl2089zh 2019-07-12

整理 | 齐立英

遇上元认知读书会第一周答疑汇编

有人曾用八个字“动机至善,私心了无”衡量参与新事业的原动力,而今天,同样马流利老师也怀着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发心,在各种学说和各种心理学理论纷扰繁杂的背景下,成立了“遇上元认知读书群”,全国各地十四个读书群犹如雨后春笋般展露出来,从开始金洪源老师一个人的研发,后面有了马立丽、魏晓旭和王亮三个人的承诺,再后来有了一群人的永不放弃,成就了元认知心理技术遍地开花的春天。

学习向来是每一个人终生的使命,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在读书群里,有领读人自发地带读,有研修生老师免费答疑解惑。在这里,各位学员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后台有老师针对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一一答复,在这里,你的疑惑就是我的疑惑,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大家会齐心协力共同成长。

答疑说明:金老师曾经说过,在不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下,不要轻易给孩子和家长意见,因为有时候给出的建议可能不能结合实际,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每一个具体问题后面都有一个产生它的背景系统,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具体情况都不一样,我们本着对家庭和孩子高度负责的态度,对答疑内容先做一个必要说明,因此这些建议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活学活用,切记照搬照抄。

本次答疑老师:

高艺菲、王贺、 王红玲、 段昌余、 张玉婷、 董春杰,均为大连所研修生。 

以下资料是以问答形式整理,便于大家有针对性参考。

问题一:孩子考试的时候粗心,审题漏字,抄错数字,总是改不了,是什么心理成因?

高艺菲老师答:我看到题目当中是指的是考试的时候,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下,那么,孩子这个粗心马乎在平时的做题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如果孩子在平时做题的时候没有这样的现象,只是在考试的当中这种现象比较多的话,那么,就要考虑了孩子在考试的时候是不是有考试焦虑,这个情绪呢,就会对孩子在审题或者做题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一些干扰。如果只是在考试的时候出现这样的情况的话,那么就是一个情绪的干扰,有考试紧张,那么孩子在读题,审题,做题的过程中呢,他这个策略性知识监控呢,就有时候不是到位的。监控不到位的话,那么,孩子在审题的时候或者计算过程中,它就会出现一些错误的程序。那么这个呢,就需要去培养孩子那个策略性知识,在考场上要学会去监控自己的情绪,监控自己的思维。那么我们在平时辅导学生的时候呢,我们把这个策略性知识叫做监控器,就是一开始做题,我们的监控器就要立刻打开,一边做题一边监控,同时呢,开启自己的火眼金睛。那么呢,我们元友会问到,那么这个是心理成因是什么呀,为什么孩子老改不了,那么这个他这个分心走神,它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我们也把它叫做学习障碍,一种学习行为障碍。那么了解到什么是潜意识现象就是一些心理现象意识到了但是孩子控制不了的,或者是孩子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的这一部分心理现象。比如说,孩子每次考试完过后呢,非常后悔,这怎么又粗心马虎,来自问题就没有看清楚。其实呢,当时那么孩子大脑潜意识当中呢,它是运行了一套那个粗心马虎的程序。可能他意识到他那儿控制不了的那个分心,那个粗心马虎的程序就开始自动运行,甚至有的同学在考场上就是这个题,做完以后反过去去检查的时候呢,都检查不出来,怎么看都看不出来那个问题在哪里,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那我们总结一下啊,这个粗心马虎,他这个心理成因为什么改不了,原因之一就是情绪,其次就是策略性知识的缺乏。如果在考试当中的话,有考试紧张的话,他就是有一种就是潜意识自动运行的一种错误的程序,这个粗心马虎一般有这么几种现象,因为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粗心马虎,第二类是计算过程中的粗心马虎,还有第三类是在这个结果的时候粗心马虎,你比如说应该是B,但是孩子写到试卷上可能就写成D了,这么就是大概分为这么三类。那在概括一句话就是在孩子在考试的时候呢这个策略性知识监控不到位。那金教授呢说过一句话,中国的孩子如果缺少策略性知识,那么这个孩子考试是得不了高分的。

王贺老师答疑:这个问题,首先要去了解并排除孩子是否有考试焦虑的情况。平时孩子写作业、回答问题都很好,一到考试时就出现发挥失常,粗心,审题漏字等问题。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就是孩子一到考试情境(S)情绪(E)是高焦虑的,接着就出现抄错题、漏字、粗心等问题(R)出现,就需要进行考试焦虑的对应干预。另外还要排查孩子对哪类知识容易出现这种问题。那么就是他对此类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太够。熟练度就是比如说我们大人现在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就特别熟练,孩子可能是对某些知识掌握不熟练所以不能在考试时进行准确的计算或者再现。第三点孩子的学习习惯可能有些问题,写作业不认真、不检查、不喜欢打草稿等习惯,那么这种习惯势必会带入考试中。

相应的解决办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一道题目需要反复接触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要有思考。

2、可以让孩子尝试去讲解题目,就是给家长讲题,如果能够流畅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

3、做数学时,可以在草稿纸上先画图,或者运用表格来分析题干信息,使思维清晰化。

4、让孩子建立错题本,每次认真分析错误原因。

5、拿到试卷后,读题速度要慢,尤其是题目较长时,更要慢读,细细读。一边读,一边思考。我一般会让学生把重要信息画下来。题目没有读完,不要妄下结论。

6、遇到复杂题目,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列出很多式子,仔细观察算式,找出关键信息。一步一步地工整演算。

7、一定要回头检查,干净整齐的草稿纸有利于检查。

8、专心做题,平时做题就要重视,当做考试题看待。平时做题时把身边所有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全部收拾掉,集中精力快速完成作业,慢慢培养专心做题、做事的习惯。

董春杰老师答疑:考试时粗心,出现审题漏字、抄错数字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情绪。面对考试,孩子的情绪是紧张、焦虑的,这种紧张、焦虑情绪不为孩子的意识支配,孩子也想不紧张、也想不焦虑,但是这种紧张焦虑的情绪无法控制,只要到了考试的时候情绪就自动开始紧张、焦虑。二、知识。孩子在紧张、焦虑情绪下,内分泌发生改变,自动分泌皮质酮激素,在这种激素支配下,大脑检索知识速度变慢。孩子在主观意识里是想快答题,或者高质量答题的,但在焦虑情绪驱动下,大脑里的知识无法全部运行或者运行速度比较慢,形成错误的答题方法。这种错误的答题方法在焦虑情绪驱动下与考试形成链接,在不紧张、不焦虑的情况下可以答对的题,在考试焦虑情绪驱动下,大脑检索错误知识解决问题,导致孩子出现考试时粗心,审题漏字、抄错数字问题,而且自己很难改变。很多家长面对孩子考试粗心、审题漏字,抄错数字,认为孩子的问题是偶然的,不是不会,是孩子没有发挥出来,为孩子委屈。其实,考试粗心是一种焦虑情绪下错误的答题习惯,是一种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条件反射。运用干预技术进行练习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问题二:孩子学数学费劲,也挺认学,成绩没有进步,该怎样解决?

高艺菲老师答:孩子学习数学挺费劲,也挺认真,但是成绩进步不大,也就是说,孩子的付出和他得到的结果呢不成正比。那么我们首先要看一下孩子在学习数学的时候的情绪状态是怎样的。元认知蓝皮书中可以了解到,那么我们在解释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我们是用情绪智力观和知识智力观来解释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那么,首先就要看一下孩子学习数学的时候情绪状态是怎样的,因为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的智力水平。也就是说,会影响学习时候的思维,记忆等等。那么第二个因素就要考虑孩子大脑里面原有知识的储存量。而且这个知识的储存量,这个知识储存的是不是清晰,准确和牢固。原有知识储存的是否清晰、准确和牢固,直接会影响孩子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的快慢。我觉得还应该再考虑,就是孩子学习的时候,这个学习方法是不是很到位,比如说在理解一个新的概念的时候,是不是真正理解了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是真正对这个知识进行了一个多重编码。进行多重编码才能把这个概念呢真正的理解透,而且那个形象编码越丰富,孩子的概念理解的会更加灵活一些,就是这个多重编码指的是书上那个文字性的概念,那么这个形象编码指的是这个概念、文字之外的描述的一些图像,图形或者是过程等等。是不是对概念进行了多重编码也直接会影响孩子在思考过程中的速度。还有一点,就是孩子在学习费劲认真,那么这个费劲的话也表现在,就是做题的时候有时候比较慢,那么就要考虑,那么孩子平时做题的时候呢,是不是善于去总结一类题的上位化的程序性知识。而且这些上位化的程序性知识是不是清晰,准确和牢固。金教授曾经说考上清华北大的那些学生,他们大脑中有大量的不同题型的上位化的程序性知识,而且这些程序性知识在他们大脑里面是非常清晰的准确和牢固的,所以说那些学生在高考的考场上基本上是不思维的。就是他们一看见题,就条件反射性的,这个这一类题和这一道题的做题思路就出来了。他们一开始就条件反射性的,就一步一步往下做做。这些学生呢,在高考考场上才能那么快速、准确、高效的做完题目。如果想提高孩子的就是数学成绩,就是一方面要去除这个情绪的干扰,那一方面在知识加工上也要进行一个处理,让孩子这种就是加工知识和积极的情绪慢慢循环起来互相推动,那么数学这一科就会慢慢的提上来了。

王贺老师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孩子学习数学时情绪是否是消极的,抵触的。如果情绪上没有问题,就从知识方面下手,看看孩子学数学费劲是在哪部分知识费劲,那么这部分知识就是有欠缺,还要辨别是陈述性知识没有掌握,就是定理、公式记忆不清。(我上初中时曾经对sin  cos知识记忆不清,每次做到这部分题就错)那对应的措施就是再次重新认真研读课本,理解定理、公式的定义,并且从易到难的去练习这部分知识。比如刚开始就是问SIN30°等于多少,后来就加入简单题目中,后来再放入大题中去解答。

另外还要看孩子的程序性知识是不是有缺失,比如每个定理、公式都能记住,就是不能很好地解题,那么可能就是程序性知识出了问题,遇到某些问题,不知道如何去解决。那么具体的解决措施就是要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变式练习。比如小学中的加减法问题,有一辆公交车,原来有3人,先上车8人,再下车3人,还剩几人?一个班级,原来有2人,又来了9人,又走了5人,还剩几人等都是先加后减,这个题型会做了就可以做更多变式练习。可以改为一辆公交车有9人,先下车2人,又上车3人,最后是几人,变成先减后加。以后可以练习先加后加,先减后减等等问题。让孩子能够举一反三。因为我不是专业数学学科老师,所以解答也有局限性。

问题三:孩子不愿意跟家长沟通交流,学校的事都是从别的家长或者老师或者同学那里知道的,家长该如何跟孩子沟通?

高艺菲老师答:我不知道这个孩子是多大年龄的,那我判断,可能是小学高段或者是初中。初中的孩子情况应该比较多一些吧。那么孩子不愿意和家长的沟通,那么这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一下,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我们沟通,那么以前的沟通方式是怎样子的,才会造成现在孩子有些事儿不愿意和我们说了,因为我们家长没有和我交流,所以我也不太了解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是怎样的。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点就是当孩子放学回来的时候,学校里面发生的事情和我们我们家长大脑里面会有习惯性的这样一个程序:如果听到孩子回来跟我们说一些问题,或者一些现象,我们家长就习惯性的讲道理,讲完道理就开始教育孩子。那么你想一下,每个人都不喜欢一直被教育,那么时间长了,孩子就感觉不被理解。就是有时候孩子回到家里,仅仅是想和家长去分享一下一些学校里面的事情,有时候只是说想给家长说一说,有时候这时候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但是这个倾听者也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才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我们在倾听孩子说的时候要百分之百的,全身心的投入,比如说有时候孩子说,而我们边看着手机边应付着回答,那么这时候孩子心里就有一个感觉。就是我在说什么,妈妈并不重视我,我并不被妈妈在乎,他大脑里面会有这么一个声音出来,那么时间长了的话,他就慢慢的不愿意和我们去沟通了去分享了。每当这时候也是一套程序在大脑里面运行的,当孩子和我们分享学校里面的一些事情,我们就放下手里面的现有的一些工作和事情,全身心地去给孩子积极的回应,那么我们刚才说了,有时候孩子分享的时候,家长习惯也就讲道理,或者是习惯去立刻去纠正,那么还有一点就是当孩子说完了以后,我们家长就自动的大脑运行的程序就自动开始去评判。而去评判的话,那孩子就感觉被教育被批评,时间长了呢,就也就不愿意和我们去沟通了,简单的总结一下,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愿意和我们去沟通学校的一些事情。他这是一个结果,那么整个过程中呢,就是孩子在回家说的时候,他得不到想要的那个回应。那么这个回应可能是积极的倾听,或者是一个被理解了,被共情了等等。关于亲子沟通的,这里面有好多知识,还有程序是需要去讲的,你比如说我在我们当地这个家长课呢,关于沟通我们也会讲,就是好几周每周将近三个小时的,那么今天晚上我简单的说一下。这怎么家长和孩子能够更好的沟通呀,首先沟通的时候呢,我们说的文字仅占沟通信息的7%,那么我们说话的时候的语气,语调,肢体语言等等占沟通效果的90%多。这个是我们家长一定要注意的。那么第二个呢,如果孩子跟我们分享她在学校里面的一些有情绪方面的实践的话呢,那么我们家长这时候呢,一定要注意一下,要处理事情要一个程序是这样子的,就是先同理孩子的情绪再处理问题。也就是先共情孩子的情绪,然后呢,再问这个问题是怎么一回事儿啊,和孩子共同去商量解决的方法,解决的程序。那个第三点,任何人都希望等于肯定,那么尤其是孩子们,那么这时候呢,我们家长一定要注意和在日常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呢,就注意多肯定孩子该肯定的那一部分。我们经常在临床咨询中呢,会发现好多家长朋友们不能写出孩子的优点,家长想了好半天都写不出来。那我们这儿说的那个肯定,从哪些方面去肯定孩子呢。首先呢,肯定孩子做这个事背后的那份动机。如果这个事儿孩子没有做成功,但是我们要肯定的后面的,那一份想好的想努力的想向上的那些动机。那第二点呢,就是肯定说孩子这个事儿做成功了,那就肯定他这个成功的这个具体的行为。还有一点,有时候呢,比如说孩子这个情绪不高,沮丧我们就可以肯定孩子的这份情绪,妈妈看到你今天有些沮丧。那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呢,孩子有感觉的,我的状态妈妈是懂的,妈妈是完全理解我的。那么这样呢,就会开启后面我们亲子沟通的一个通道,还有一点呢就是肯定孩子的时候,尽量的向孩子的性格方面去肯定,比如说去肯定他的那份努力,肯定他的那一份坚持,肯定他的那份乐观等等。关于和孩子的沟通呢,其实就是一种亲子关系当中的沟通模式,其实也是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

王贺老师回答:这个问题不知道孩子现在是几年级,如果是青春期孩子,可能就是形成了青春期闭锁心理,就是不和父母沟通。这个主要是教育过程中消极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建立,这种闭锁心理是从挫折后产生焦虑情绪开始的。说话受挫后自动形成的焦虑情绪反射,一到父母跟前就不想说话。比如咱们元认知书上有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刚上初中的孩子,回到家里,对学校发生的事情很兴奋,什么都跟妈妈讲。当他绘声绘色的描述老师讲课讲错的样子时,妈妈觉得孩子这样说话极不尊重老师,也不同情老师,好像是在幸灾乐祸。于是就以愤怒的口气把孩子训斥了一番。这样的事连续发生两三次后,孩子就在妈妈面前很少说话了。

那么父母正确的教育行为应该是怎样呢?

1、孩子在跟父母说话时,父母要先从孩子的说话内容、方式、风格等角度找到一两个亮点进行欣赏和肯定。就是要抓到孩子的一些闪光点进行肯定和欣赏,这样会导致孩子的积极情绪与跟父母面前说话的情境建立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射。

至于他说错或者做错的一面,不立刻在现场进行责备或批评,离开现场后在其他时间和地点把孩子缺少的知识补上。

2、与孩子交流要以愉快开始,以愉快结束。这样有助于使孩子养成与大人一起交流、研讨、散步或一起体育锻炼等活动的习惯。培养出来这种习惯就初步解决了孩子不与家长交流的问题。刘野老师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孩子一定要有happy ending》,大家可以找来看。

3、家长需要注意,分清什么事在什么情况下要与孩子民主讨论、平等交流、肯定和欣赏对方;什么事要严肃批评教育。比如马立丽老师发过一个朋友圈,她的儿子在客厅因为阳光刺眼要拉窗帘,这个问题就可以民主讨论。但是孩子出现打人、抢东西等问题就有严肃对待。

4、我们家长教育孩子时要知道,我们教育孩子是需要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比如尊重老师的知识,这件事做错了,错了以后怎么做,怎么做更优秀等。所以我们教育孩子前要“备课”,知道孩子做错了,是因为缺少哪个知识,怎么把知识教给孩子,他还能很好的接受。孩子小点的时候可以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输入,慢慢转化成技能。

以上是我就这些问题谈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董春杰老师回答:家长意识到孩子不愿意和自己沟通,家长具备了改善亲子关系的一个前提。和谐的亲子关系是所有家长都希望的,但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建立,仅仅有意愿是不行的,还需要科学的方法。亲子关系中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它既是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也是影响亲子关系的关键。给各位家长一些我个人的沟通经验,这也是在和来访者沟通中发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注重孩子的生理性情绪。保证孩子身体的健康,包括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孩子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生理状态的改变影响内分泌,同时影响情绪。人在情绪积极的时候大脑选择积极知识解决问题,情绪消极的时候选择消极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家长有责任给孩子提供营养均衡、色香味美的食物让孩子的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建议孩子每天都有适量的运动,人在运动后身体内分泌发生改变,内啡肽、多巴胺等会给让孩子的生理状态处于轻松、愉悦状态,这种状态更利于人接纳新事物,利于人对压力的承受。

二、把握好沟通中的情绪。和孩子沟通一定要先解决情绪问题,再沟通具体的事情。孩子情绪积极,你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他容易接受,也乐于沟通,情绪消极的时候孩子容易单向思维,大脑对家长所说的事情采取消极的方式应对,导致沟通失败。家长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孩子的积极情绪状态,孩子在运动、从事喜欢的事情后情绪都是积极的,家长可以利用好这样的情绪状态。对需要和孩子沟通的问题做几个备份方案,如果孩子情绪积极,接受了家长的意见建议怎么回应,如果孩子不接受家长的意见意见怎么办。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无论孩子是否接纳家长的意见建议,家长都要保持情绪的平和,解决问题最大的障碍就是情绪。家长保持情绪的平和。家长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孩子出现学习问题、不愿意和家长沟通,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家长的情绪很不稳定,尤其面对孩子不听话、不接受家长的意见建议的时候,有的家长会训斥、打骂孩子,导致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

三、建立积极的沟通交流模式。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建立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建立的,起主导作用的是家长。孩子成长的过程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当孩子和家长沟通的时候,通常都是孩子需要引导的时候、或者是需要分享的时候,如果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引导而家长没有办法的时候,家长要给孩子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切忌埋怨、指责、冷漠。在与孩子沟通中孩子的情绪积极乐观,家长要及时肯定,多表扬。如果孩子已经拒绝和家长沟通了,那孩子一定在之前表达过对家长的不满,家长要进行反思、调整,如果能够运用技术改变自己,让孩子看到、感受到家长在沟通中能够注重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即便不能马上改变不沟通的做法,慢慢的也会发生改变。和谐亲子关系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建立,需要一些技术操作的技巧。一是寻找创设积极情绪状态,二是提前备课,把需要沟通的内容以及如何应对做好预案。三是对孩子积极的回馈给予肯定和表扬。四是对好的沟通方式重复使用,形成良性沟通习惯。

问题四:八年级男孩子学习启动慢怎么办?一旦开始学习比较专注。

段昌余老师回答:孩子学习启动慢。一般情况下是存在情绪的。这里也有可能有两个情绪存在。第一个就是由错误认知带来的消极情绪。比如有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偶然地原因,头脑中学到了这么一个知识“学英语就是崇洋媚外”,他有这么一个错误认知也就产生了学习英语的消极情绪,不主动学,拖延、磨蹭。这就要分析孩子的认知,想办法给他正确的知识引导。您了解一下孩子对待学习某一科的学科、某几学科的想法、看法、评价等,先看有没有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容易被我们家长、老师忽略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就是孩子一到写作业的情境下(S)就自动地产生一种焦虑情绪(E)接着就会出现磨蹭怠工等行为、思维、生理反应(R)。这一块,我们家长自己首先要了解、学习,知道孩子是有情绪了,起码我们不会冤枉孩子。这一块,建议您看黄皮书来了解,黄皮书上有许多例子。这两种情绪也会相互影响、增强循环。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以潜意识条件性情绪为主。而这既容易建立,又容易消除。只要您肯舍得时间、精力,把孩子培养优秀完全是可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有信心! 同时对于孩子出现的情况,建议最好找专业的老师进行干预,同时我们家长也跟着老师学习!家长踏踏实实的学习,并落地改变才是王道!

   问题五:八年级男孩子出现情绪化单向思维怎么办?(老师觉得他有潜力可挖掘,对他要求比较严,他有时候嫌老师烦;放假4天,作业比较多,妈妈说最好两天完成,还没说下半句,孩子就说根本不可能,假如我全力以赴写完了,你又要给我布置其他作业了……[可怜]……妈妈说你这周落下的知识点需要补上来呀,我们本来就有周清这一项呀。你写完了,剩余时间可以去游泳、打球、找朋友玩,还有2小时游戏时间。)

段昌余回答:我同样也只能简单的回答一下。我们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达到一个天才生的学习状态,而孩子要达到一个天才生学习状态,通常包括三方面:1积极的情绪。2 完善的知识结构。3 优秀的个性品质 。您孩子在这三方面,情绪方面是一定存在消极情绪了。知识方面如果有缺陷,就要去补知识。补知识的时候,我个人觉得首先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智力知识观,也就是人们的思维、能力,这些实际上都是知识构成的。智力知识观会让孩子觉得我能学上来,不是我先天智力低下。同时补知识就要允许孩子有一段时间的积累,看孩子在三类知识方面缺些什么,缺什么就去补什么知识。优秀的个性特别重要,这里孩子有时会觉得老师烦,这很正常,因为有条件性情绪,一方面要消除孩子的消极情绪,同时平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一些优秀品质,比如虚心、热爱老师、父母、长辈等。看了您的问题中,孩子说全力以赴的写完作业了,您又要给他布置别的作业。很理解您这种为孩子学业激烈竞争的压力焦虑,同时您是否有点“贪心”了,该写作业的时候就要好好写作业,该玩的时候就要开开心心的玩!作业在于质而不在量。另外,我们对于孩子的成绩也要有一个正念,就是成绩都是波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的、全面的看待孩子的成绩,这次是不是因为知识上有所漏洞、跟情绪有没有关系、是不是身体不顾舒了,等等,考试只是对一个阶段知识的检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每次考后都进行一个总结,查漏补缺,做到考后满分心态!树立一个终身学习的观念特别重要。在这一个问题上,我们家长要有一颗“大心”!问题当中还提到孩子的游戏问题,这个得有所控制!首先对孩子玩游戏,也要有商有量的,看孩子为什么会玩游戏,如果只是为了放松一下心情,那我们就可以做一些动态的形式,比如做做家务,同样获得积极的情绪,把孩子玩游戏的时间,用孩子喜欢的别的活动来分解、代替。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有必要的规则要求,得看您孩子的性格怎样,也不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

以上的一切都怎么来,我们的亲子关系要良好。怎么把握好亲子关系,我会在群里给大家发一个马立丽老师的音频,我们一起学习!

您所说的问题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用文字回答起来真的很难,最主要的因为没有具体情况的面对面的调查,也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因为有时就是一对一的辅导,我们问题也是逐渐发现的。

我最后再来跟您总结一下:1、不知您接触了元认知多久,如果是刚开始接触,或者是接触了一段时间,建议您还是好好看书,原理您都掌握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可以进行非临床渗透、干预。书要看的特别熟,研修所官微的一些免费讲座常听!唯有不断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2、最好找专业的老师进行干预。因为您提供的现象,我觉得三言两语没法给您切实的帮助,心理干预是一个长期、动态、发展的过程。总之我们家长一个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还要积极智慧的想办法来解决!

张玉婷老师回答:

孩子偏科问题在黄皮书中有一章节是专门讲解的,可以建议家长去看看那节书的内容,但是基本思路是两方面,一个是情绪,一个是知识,因为偏科多是因为对这门学科建立了条件性情绪反应,最初可能是因为不喜欢学科老师,或学习这门学科时有焦虑情绪。第二个方面就是知识,一般来说解决完情绪问题,还要补上知识,因为长期学不进,导致学科知识缺失较多,当调整完情绪,要把落下的知识慢慢补上来。这里还有一定就是孩子的个性,因为即使条件性情绪反应调整好了,能学进去了,但是发现一学就不会,很容易又焦虑了,或坚持不下去,这些因素都是前期调整时要考虑到的。

但具体内容可以建议家长再看看书中内容。

孩子启动慢一般是焦虑问题,因为他对这件事有焦虑所以才会启动慢,不愿意干,如果没有焦虑情绪,比如他爱干的事情,玩游戏或看电视,他不会有启动困难的问题的,之所以启动困难是因为对这件事有焦虑。

用技术干预是很简单的,加一个启动的程序即可,一想到要学习或到了学习的时间就立刻去学习,后面加上具体的学习行为是怎么样的。当然不建议没有系统学过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家长贸然给孩子做临床,可以采用非临床的方式,在孩子情绪好的时候,把这个程序跟孩子说说或练练。

问题六: 老师您好!孩子在大学因为想家引起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没听懂,焦虑烦躁导致学习障碍,完不成作业,但看到其他同学能完成,于是感到在学校各方面都很烦,最后要求退学,应该怎么办?

王红玲老师答:现在我把问题大概说一下,因为没和孩子沟通,了解不到全面,单从家长的介绍可以看出来,但从家长介绍的可看出是形成了SER,孩子想家产生焦虑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没听懂,完不成作业,但看到其他同学完成作业心里急,这样它产生的症状思维,对自己学习低能有一个认知评价,感到做什么都没劲儿、都烦。好在一点,孩子能认识到自己是焦虑。在这里边儿真正的核心因素是情绪,情绪强迫性的产生了歪曲的认知。所以说,他感觉到在学校干什么都没有劲儿。形成了增强循环中的心理泡沫现象。

给孩子的建议是:第一先要认识,这是SER,有单向思维;第二,学生去运动、跑步降低焦虑;第三,做按时训练做小程序。当在课堂上感觉到精力不集中时,马上就做个小程序放松。另外,家长你可以看看咱上“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绿皮书里的第66页,这一个案例和孩子的现象我觉得是相像的,你可以去参考的看一看。还有,“元认知网站”里边儿的零四年年会,马丽丽老师讲的案例分享,你也可以去看一看,看看这两个案例对你有没有启示。干预的方法简化总结一下(1)先要认识这是SER,有单向思维(2)做暗示训练(3)跑步降焦虑(4)做小程序放松。

总结如下:我们看老师们在辨析孩子的问题,都牢牢把握情绪是几乎所有心理障碍的核心因素,其他的知识比如亲子沟通交流方式,知识的缺乏,方式方法的选择等等也都进行了细致地分析。我们用整体的系统的动态的思维模式代替零散的片面的静态的思维模式,既要大处着眼,又要小处着手,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结合实际分析,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作为家长,没有问题,也要未雨绸缪,早做预防,发现问题,不要惊慌失措,要先于孩子学习,用行动带动孩子改变,解决问题之后,也要善于提炼总结,复盘自己的生活经历过程,提取经验智慧。将元认知智慧充分运用到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编辑|老 马[微信号mll108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