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说:道法自然并非顺其自然,你还准备拿“自然”当借口吗?

 莲华盛会 2019-07-13

一提到无私无欲、不争不贪、节欲俭朴,有些人就认为老子学说是个倒退学说,认为老子的主张是消极避世的,这个不对!老子明明确确地讲要“为而不争”!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老子之道主张淳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和暴力。

道的属性:无私无欲、无为自然

老子讲的道体现的是状态和属性有机统一,是混而为一。那么,大道有没有属性呢?有属性。道的属性就是无私无欲、无为自然。我们说的“九九归一”,就是老子教导我们的要返朴归真,要归到“无极态”,要归到“婴儿态”,要归到“朴”的状态。

所以老子的学说是回归学说,凡是回归学说和回归操作,无不主张奉献人生的,老子提出归真返朴,归真复命,回复本来的属性,也就是道德属性,用佛教的话讲,就是达到涅槃寂静、妙明常住的状态。

老子说:道法自然并非顺其自然,你还准备拿“自然”当借口吗?

如何返朴归真

如何回归?如何复命?如何明德?如何常住妙明?无不涉及人生的奉献精神。

老子要人们“修德符道”。以人生的社会活动来看,要达到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属性,奉献人生,便是根本的“修德”内容。如果奉献人生的修习你能达到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程度,那你就真的修德符道了,你就得道了。

在老子的学说中,宇宙的演化也好,社会的发展也好,人生的演变也好,都是从道而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是从道在人类社会的演化变迁状况来讲的,“失礼而后法”看来这也是人性变迁的规律了。我们已经走到物极必反的境界、境地和状态了,现在必须要回归。在这个回归的历史时刻,老子的学说,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老子几千年前就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回归智慧。

“功成名遂“、“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身退,天之道”、“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老子强调不争,不争就是不为己争,要无私无欲。只有无私无欲,才能不争,人们的争夺都是自我意识支配下,以“满足自我”的一种摄取心态与行为。

天道的运行是自然无为的,没有自我意识,更没有自我意识支配下的争夺心理和行为,故“天道不争”。天道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不争,是基于因缘关系的极性变化机制,这种因缘是凑合则生,离散则灭,一环套一环,互为因果,互为前提,迭相更生,后浪推前浪,体现在万事万物的运行上,则为井然有序,依程序自然展现,就是“善胜”。“善胜”就是没有情识的必然,但对有情识的人来讲,只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体现“天之道”的“善胜”。

对“善胜”来讲,根本不存在功名利禄的自私情欲,也不存在声名显赫和身居要位的“表现欲”。所以只有奉献的自然心态才符合天道,也只有无私无为的缘生缘灭机制,才不受制于自我意识的“自生”。“自生”的根本特征是为我所有,而天之道却体现着道的无私无欲,没有主客内外。可见无私奉献的人生观是天道本有属性在人性上体现,也是我们原所具有和本身具备的天性。

老子说:道法自然并非顺其自然,你还准备拿“自然”当借口吗?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那么天道的规律是什么呢?天道自然运行的规律是如何运行?又是如何来平衡的呢?老子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损不足以奉有余”。以盲目索取的手段来达到自我的私欲和贪心,天之道的自然规律不是这样,“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要雪中送炭,而人不体现天道的无私奉献精神,唯利是图,无利不做,故“奉有余而补不足”。“上下交征利”唯利所驱,根本谈不上文明进步。

老子阐述天道、圣道,其目的就是为了给我们指明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是要建立人类奉献人生的观念。老子反复强调这个奉献的人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不为己有,不为己贪,但要积极生、为、长。为他人、为大家、为社会、为自然界大胆作为,这才是大智大德。以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而作为时,才是深邃的智慧,这个德是指属性,“玄德”则是道的属性,奉献人生就一定要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才可达到高境界本有的属性。

什么属性呢?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奉献属性,圣人有这个属性,所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为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可见,奉献人生是自利利他的智慧操作。人人奉献则人人收益,家家奉献则家家和顺,国国奉献则天下太平,何愁世界不安乐。

老子说:道法自然并非顺其自然,你还准备拿“自然”当借口吗?

老子提倡奉献人生观

一提到无私无欲、不争不贪、节欲俭朴,有些人就认为老子学说是个倒退学说,认为老子的主张是消极避世的,这个不对!老子明明确确地讲要“为而不争”!怎么为呢?你为别人多奉献,你为大家多作为,你为社会多付出少索取,这是你智慧开显的象征,绝不是消极愚昧的表现。没有智慧的人往往显露出自私自利的“聪明”。老子提倡的是奉献人生观,而不是愚昧无知的无可奈何和矫揉造作的故意作为。

奉献人生是智者高尚追求的必经之道,是大志之人净化心灵与智慧之必需,也是我们自性本体的自然属性。所以,圣人最高层次的人格,就是奉献人生,就是无私奉献。所有的大道哲理和宗教不可缺少的魅力,也就是提倡奉献人生。圣人们都把人生建立在奉献上,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为大家,为社会、为人类、为一切众生奉献而不索取。正因为这样,才成为一个圣者,才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符道者,才能天长地久。

怎样才能天长地久呢?怎样才能经久不衰呢?怎样才能万世流芳呢?就是圣人体现的天道不自然,不为自己,为他人。老子正是体现了道隐无名、清净无为的奉献精神,他没有名利之图,他大智若愚,没有所谓的惊人之举,默默一生,正是体现他无欲无私、无为自然精神的一个典范。

老子说:道法自然并非顺其自然,你还准备拿“自然”当借口吗?

《道德经》与奉献人生观

“夫唯不争,故无尤”,他以他的大智慧告诉人们,要建立奉献人生观,只有不争,才能有奉献精神,只有奉献,才有价值和意义,才能有“无尤”的幸福人生。“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就是修德符道的人。“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的人,才叫圣人。符道之人,思维言行,一切的一切,都是体现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道的属性,这样的圣人就没有“心”,没有什么“心”?就是没有常心,没有常人的背道之心、违道之心。常人的心就是贪欲妄想之心、私心杂念之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就是给“百姓”奉献,也就是圣人的人生价值就在于为一切众生服务,为一切众生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德能。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近代以来,以“知识就是力量”为先导的启蒙理性开始成为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思想基础,最大程度释放了人的生产能力与创造能力,带来了现代化的巨大成就。然而,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其负面影响也日渐成为阻碍人类走向更高发展层面的巨大障碍。与启蒙理性驱动下形成的“征服自然”理念相比较,中国传统天人关系思维中的天人相参思维可以裨补西方理性至上思维的缺陷,为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现代化问题提供中国式解决思路。

老子说:道法自然并非顺其自然,你还准备拿“自然”当借口吗?

“奉献人生观”的终极体现

提倡的奉献,包括给自然界“奉献”,我们要实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要回归自然,要把万物与人同视。

老子的奉献精神就是叫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者,愿人得乐。得什么乐呢?并不是物质的享受之乐,而是道德智慧的一种高境界之乐,认识深层次的哲理,具备高层次的智慧,这就是一种真正的“乐”,要叫人得到这种“乐”,有这种“乐”的时候,你才能“无尤”才能“常与善人”,没有这种乐,怎么能“善人”呢?那就不能“善人”,也不能“善物”,老子讲的“俭”,有节俭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淡泊的意思,恬淡虚无的意思。就是你不要有贪心,不要有私心,要无私无欲、自然无为,这是一种俭朴、淡泊的奉献人生之体现。

老子讲“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利而不害”,就是奉献精神。要有大作为,这个作为是为他人、为大家、为社会奉献,各尽所能,把你的所长,所能全奉献出来。“不争”就是没有个人目的和企图,不为自己攫取金钱和名利,不为自己抬高地位,而是为大家奉献,就叫奉献的人生。“利而不害”就是一切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无非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自然界,绝不给主客内外造成有害的后果。

更深层次的“利而不害”,那是体现着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天道属性和规律属性。凡是能利益一切的有情无情的无为之“作为”,道祖称为“应无住所而生其心”。只有这种“生其心”和“作为”才能不给环境留下任何不可逆的痕迹——唯道是从,道祖称为“圣智现量”、“无作妙德”、“自在成就”。只有达到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无上境界之圣人,他的人生才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会“无作妙德”。“自在成就”、“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奉献人生观”的终极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