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继承的原则。明朝万历皇帝共有八个皇子,但却没有一个是皇后生的,按照宗法制继承原则的规定,皇长子朱常洛理应被册立为太子,成为帝国合法的继承人。 朱常洛 像 万历九年(1581)的某一天,万历皇帝来到慈宁宫准备向李太后请安,李太后有事没在宫中。此时,慈宁宫一名年轻貌美的宫女王氏向万历献茶,万历一时冲动就宠幸了这个王氏宫女,而这位王氏宫女也是真争气,一次的意外冲动就怀上了皇子,生下了皇长子朱常洛。准备提上裤子就不认账的万历皇帝,当时哪里会想到冲动之后还要负责任,而专门负责对皇帝日常起居记录的太监们对此事确有记录,想不承认都不行。 万历皇帝 像 只钟情于郑贵妃的万历皇帝,不惜与帝国官僚集团撕破脸皮公开对抗,不仅不册立太子,还私下承诺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等到朱常洛五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王氏还没有受封,而刚产下皇三子朱常洵的郑贵妃却要被封为皇贵妃。在联想到朱常洛母亲王氏的身份卑微,讲究子凭母贵传统的皇族后宫,传递给大臣们的信号就是万历皇帝要立皇三子为太子。 郑贵妃 影视人物 此时帝国的言官们有了发挥的机会,纷纷上书提出异议,意思无非是说不遵循传统,不守三纲五常。面对帝国官员的指责,万历除了愤怒之外,一直在册立太子上久拖不决,目的就是等到皇后去世后,郑贵妃升为皇后,根据“有嫡立嫡”的宗制可以名正言顺的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 这场因册立太子而引发的君臣斗争持续了三十多年,又因太子是未来帝国的继承人,是帝国未来命运的根本,因此这场持久斗争就成了“国本之争”。随着斗争的不断持续,国本之争逐渐的沦为了帝国权利集团竞争的工具,一些官员假借立储之名向万历皇帝发难,妄图达到掣肘皇权,实现自身利益。而在此事件中崛起的东林党,彻底改变了未来帝国命运的走向,置身于道德制高点的东林党,目的就是结党营私对抗皇权。而非东林党人士为了实现权利平衡,以地域为单位,以同乡为领袖,组建自己的党派,为的就是可以与东林党相抗衡。 东林党的大本营 由于国本之争持续了三十多年,东林党与非东林党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整个帝国的政治生态被搞得乌烟瘴气,各党派的林立也使得中央权力被分散的支离破碎。国本之争最后还是万历做出了妥协,万历二十九年(1601),朱常洛被册封为太子,国本之争在形式上是有了结果,可是党争并未就此结束,党争前后持续了五十余年,直到明朝灭亡,在这漫长的斗争中,大明帝国的政治生态所付出的代价无法估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