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性

 汐钰文艺范 2019-07-13
老家晋南产柿子,乡人多用来制作柿饼。柿饼虽不如粮食头上顶着“食为天”名头大,却也可接地气地换点小钱花。现在这个季节,柿子还在青涩之中,我想到它们是因为觉得有个与之关联的词极好,这便是——回性。

  此处的“回性”,虽不比工业上技术处理手段那般复杂和讲究,但意思也差不多,都是需要放置一段时间的意思。万物皆有慧根,假以时日都能找到来路与出口,给它们一点时间,它们总能给你惊喜。与很多乡土细处生长出来的词一样,这个“回性”端端的好,有拟人般的生动,像是对待一个孩子的宽容。

  在家乡,因了是要做柿饼的,所以收获的柿子不能等到熟软,一般柿皮由黄转红时,大家就会约定日子一起摘下。为什么要约定日子?这便是乡人的智慧与通达。既是时令使然要不违农时采摘;再者,瓜田李下若是各自为战,怕东家捎了西家的、张家摘错了李家的恐说不清,就一齐倾巢而出,尽力尽数满载而归也好。

  柿子是如何回性的呢?

  柿子不肯告诉我。我只知道,做柿饼需要去柿皮,但刚采摘的柿子并不着急马上去皮,先得放它三两天才好。放过的柿子既利于日后结蜜出霜,又容易削旋不会断皮,这便是“回性”。这两三天的工夫,似乎给了刚离开母体的柿子一个适应的过程,让它在生疏的环境中慢慢闭关禅修、回心转意,从此与青涩渐行渐远,与喜爱它的人重修于好、再续前缘。

  不管人们怎么意会,经过回性的柿子,果然性情柔顺,与先前判若两物,仿佛从静修中得了某些秘密的道行。其实,它到底什么也没做,只是安静地把虚浮与野性沉淀了下来,便有了彻底的改观,好像经过“回性”,柿子重新塑造了自己。

  对柿子的“回性”褒扬与肯定之余,不禁扪心自问,我们在浮躁与喧嚣之中,愈来愈焦躁不定、浮气不安、艰涩不畅,不只是别的客观原因所迫,是否一味往前奔走而少了一段类似这样内省的时间呢?我们拖着愈来愈沉重的肉身,最易身陷泥泞,竟浑然不知,愈陷愈沉,不能自拔。不如也像柿子一样,什么都不做,静静地放空一阵,也许同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变。肉身虽然沉重,好在灵魂还算轻巧,可以自己飞翔。至于,真要修炼得世事洞明、保持一种淡定从容,乃至于恬淡得结出生活的蜜意,又何尝不需要如柿子这般踏实的“回性”时间呢?

  回性有时候也是一种回视,是接受现状,让自己熨帖的过程,回性之中也有容易忽略的回甘。作家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讲到自己多年病程的切身体验时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这便是一种反向人生的体验,也是铁生先生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宝贵人生思考。他似乎也在告诫我们,即便遭遇一片迷茫的雨雾,也别忘记曾经历过一滴水的晶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