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对封建社会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太阳教徒 2019-07-13

感谢邀请~

也许是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提起儒家思想,捶胸顿足者有之,破口大骂者亦有之。我们大可不必大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主导思想,应该是自身性质和人为选择的双重作用。

一、如日方升

儒家思想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为君主服务的一门学派,或者说诸子百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君主服务。可以说孔子是一个出色的理想主义者,他给了自己一个“理想国”,就是恢复到西周时代,但是孔子并没有见过西周什么样,完全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在乱世中需要的是杀伐果决和集权的中央大政府,儒家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带有民贵君轻的思想的儒家甚至企图用舆论制约君主权威,这样自然不受待见。

孟子说:“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也就是说,他认为臣子必须有臣子的逼格,你让我来我就来,这岂不是很掉价?也就是说,儒家要求士大夫必须有腔调,君主对有才学的读书人要尊重。但是战国时代是事实是,全国必须为战争做准备,加强实干能力和行政效率,所以企图限制君权儒家学子通常被认为是夸夸其谈的骗子。

到了秦始皇时代,儒生们锲而不舍的叨逼叨彻底热闹了中国历史第一狠人,然后就悲剧了,儒家学派的经典遭到了灭顶之灾,大量的文献资料被毁灭,儒家学说的传承只能口口相传。

二、黄金时代

时间到了西汉初年,经过了汉初的屈辱外交和省吃俭用,汉景帝有钱了,汉朝从穷屌丝退变成了土豪,但是距离高富帅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做“逼格”。

这里我想强调一个点,中国古代的经世之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儒法道相互借鉴,彼此融合,又彼此排斥——

比如说“无为”,儒法道三家都对无为有过阐述,老子的“无为”主张是“绝圣弃知”的“无政府主义”;

法家是“大政府主义”的忠实拥护者,他们说“君无为,法无不为”,君王应如“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法家式“无为”的理想状态就是要实现国家专制机器的流水线自动化运转,人民和官吏都自觉自动服从君主的立法,但君王依然掌握着绝对的权威;

儒家则承认政府存在的必要,只是政府的权力应该限制到最小程度。君主要“无为”,但政府不可“无作为”。所以儒家最初的思想类似西方的宪政君主制,这也解释了汉朝以前的儒家不受人待见的根本原因!

我们具体回来看汉代儒学,在这一时期,儒学的特点产生了变化!先秦时代,儒学注重人的因素,重视人生价值,提倡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提倡积极的入世精神,关注现实,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倡导仁政,主张爱惜民力,关心民生,具有民本主义的思想;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倡导培养人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而汉代儒学则不同,它以董仲舒为代表,以经学为表现形式,兼综阴阳、名、法、黄老思想,构建起以《公羊春秋》为轴心,融合阴阳、黄老、名、法思想,用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理论构架与表现形式,具有神学色彩的儒学理论体系。儒学2.0也脱离了限制君权的色彩,转而向权力靠拢,变得讨皇帝的喜欢。

汉初奉行“黄老之术”,但却全套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与法律,只是以“无为”约束秦法的严酷部分,就制度本身而言,是没有革新的。到了强势的武帝时代,法家申韩之术抬头,酷吏政治大行其道。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意义才就在于改革掉秦制中严酷的法家色彩,统一全国思想。

这时候,黄老之学大行其道,当时的黄老思想是建立在天子、诸侯和军功阶层三权分立、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的基础上的。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势力大大削弱、军功阶层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权力膨胀起来的皇帝,再也无法容忍黄老道家“清静自然”的约束,于是,此时向君主靠拢,主张尊君隆礼的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成为了王霸之术并用的国家,汉朝皇帝以此提升自己的权威,儒家也没有辜负帝王的信任,强化了君主权力的帝国皇帝顺利的把中国带到了古典时代的巅峰!

三、“两宋”时代的变异

魏晋南北朝时代,人们苦于战乱,佛教昌盛,在随后的佛教和儒学的论战中,儒学大败并失去了绝对统治地位。

在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独尊于一家,但是南宋的朱熹却完成了新儒学的改革,他借用吸收了佛学的思想,改造了儒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短处,这使佛、道等学说再也不会动摇它了,这就是理学。个人觉得理学是对儒学的一次重要改造,通过这一次改造,中国人从此走上了思想被禁锢的不归路!

诚然,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奋发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尊严。

但是,理学说我们通过自己主观想像就可以知道事物的真正样子而不需要真正的实践研究。也就是说,理学号召人们“自以为是”,圣人以为对那就是对的,没有为什么!谁是圣人?读圣贤书的人就是!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由于宋朝对读书人的优厚待遇,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

从南宋灭亡的过程,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宋儒的无能!知识分子不再关注现实,入世救国,他们唯一的本事就只有跳海自杀,气节倒是有了,但是于国家毫无益处,他们的祖宗如果和他们一样只会穷讲究“气节”,中国人早就死绝了!

但是理学对于皇帝控制思想极为有利!因此,儒学3.0的地位被进一步强化了,儒学也从经世致用之学,变成了死气沉沉的空谈之学!

四、最后的“变态发育”

宋朝以来,东亚少数民族政权空前强大,到了灭亡之后,有气节的通通自杀了,剩下一群卑躬屈膝之辈。来自北方的征服者们便开始以这些“软骨头”为蓝本,设计修改中国主体的儒家思想。

看上去元朝似乎只是个过客,但这群人类史上最强大的征服者在这一个世纪中给儒学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也许中国的儒生们自己都没有发现,儒家思想变质了,这个变化的原因就是蒙古人对汉人一个世纪的奴役的后遗症,这种变化叫做“国家官员的奴才化”!

这一特点,即使朱元璋“驱逐鞑虏”之后,依然被明朝原封不动的继承下来!也许有人不信,大家往往认为“官员奴才化”源自清朝,而恰恰相反,清朝继承并发扬了明朝的文化政策。

自明朝厂卫制度形成以来,皇帝退居幕后,垂拱而治,以内朝太监奴才驾驭外朝,以刑余之下等阉人凌驾士人之上,以密探使知识分子人人自危,设廷杖当场打屁股。如此高压之下,士人的脊梁再也没直起来过!

如此一来,理学唯一优点中——气节也就此夭折。儒学完全变成了统治者禁锢思想,荼毒人心的工具,中华民族的荣耀也随之而去。

综上所述,儒学虽然一直作为封建王朝的主导思想,但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儒学已经被统治阶级还得面目全非,早就不是当初白衣胜雪的“少年”!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ಡωಡ)hiahiahi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