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发自简书App ![]() 图片发自简书App ![]() 图片发自简书App ![]() 图片发自简书App ![]() 图片发自简书App 旧官府联管窥 关于旧官府联的起始,目前还缺乏研究。南宋理宗淳祐年间,有个清官叫余玠,他权授兵部侍郎、四川宣谕使。他入蜀后,立志清除积弊,在官署大门悬贴对联一副: 一柱擎天头势重, 十年踏地脚跟牢。 表示将以十年为期,决心把四川治好,又在招贤馆书联曰: 老子亦常来侍候, 诸公聊复忍斯须。 表示他愿意和儒士经常会见,欢迎他们。 这两副对联说明,至迟在南宋,官府联就在应用了。官府对联,至清代极盛。从中央到地方,各类官府衙门的大门、厅、堂等处多有悬挂,这类对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官场风气以及社会、阶级矛盾等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类对联的内容也很丰富,今天看来,平庸陈旧的居多,但也有不少思想、艺术水平较高的佳作,他们大都出自清官、名士之手,继承着一种优良的传统,有可供汲取的精华。 林则徐任两广总督,在广州查禁鸦片时,厅堂上挂着他自题的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联系他在禁烟运动中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对这样一副情操高尚的对联,绝不会因为它挂在旧官署里,而漠然置之的。 封建官府,是地主阶级实行封建统治的工具。它经常面临着一个如何对待人民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涉到社会的安定。了因此,一般说来,皇帝总要求各级官员忠君爱民。所谓爱民,就是“为民父母”。这“父母”怎么做?有些官府对联做了回答: 官名父母须慈爱, 家有儿孙望久长。 江南各州县,常用这样的厅事联: 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 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 这些联语的作者认为,“父母”官儿应让老百姓有条活路,能够生活下去。虽然他们的目的同样是维护封建统治,但和不顾人民死活的贪官暴吏相比,总算还能想到老百姓。 百姓不可欺的思想,在旧官府对联中也有所反映。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这些作者把欺人和欺天、负民和负国等同起来,要求自己不欺负老百姓。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含混的强调一个“心”字,即所谓: 当官期于物有济, 凡事求其心所安。 怎样才能心安?他们主要强调省身克己,廉洁奉公。有几副对联可以反映这种思想: 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两袖入清风,静忆此生宦况; 一庭来好月,朗同吾辈心期。 头上有青天,做事须循天理; 眼前皆瘠地,存心不刮地皮。 后一联是某边地官员到任时的表态,颇有点良心。 “两袖清风”,是一种美德,是对廉洁官员的褒语。明朝弘治年间,一吏部尚书曾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仕于朝者以馈遺及门为耻, 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 可见用对联公开表态,决心廉洁奉公的事儿,至迟在明代中期就有了。 还有一些官府联侧重表达官员为政的体会和感慨,其中颇有可观者。如: 名场似弈无同局, 吏道如诗有别裁。 作者强调为政应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有创造性。这是一般因循守旧的官僚所不能企及的。 但觉眼前生意满, 须知世上苦人多。 身为封建官员,能知世上苦人多,也不容易。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亦是私心。 此联作者所说的“太要好”,是指一些官员好大喜功,不惜民力,一味建“功”,向上级报喜。他认为这样做的人,也是出于私心,想借此一途向上爬。 封建衙门多冗员,办事效率极低,一些有为的官员常常对此兴叹: 扪心自惭兴利少, 极目只觉旷官多。 旧官府对联中,关于办案防冤的对联也值得注意。“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封建王朝的司法,是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从本质上说,没有什么公平可言。不过事情还有另外一面,确有少数清官能够执法严明,自觉不自觉的和贪官,豪强势力做斗争,有些故事还被后代传为美谈。 有一联曰: 老吏何能,有讼不如无讼好; 小民易化,善人总比恶人多。 有一日闲,且种汝地; 无十分屈,莫入吾门。 上一联主张德化。下一联劝百姓轻易别来此地。 在封建时代,要执法公道是很困难的,然而,总有一些清官为此而斗争,下面的三幅对联可以反映这类官员的心理: 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 听墙外鸦啼鹊噪,恐有冤魂。 丹毫一点,乃吾民利害攸关,须念悖出必将悖入; 白日三竿,即尔室公私毕照,莫谓知显不在知微。 作者认为办案人员必须极为慎重,如果手中红笔点错,必然会起到反作用,执法严明,亦应如头顶“白日”,既照到显著的地方,也照到隐蔽的地方,谁也不能逃避。 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 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着自家。 旧官府对联中关于科举考试的也值得一提。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实行以后,舞弊的事不断发生,当时,学馆、试院等处都有悬挂对联的习惯,其中有些对联强调公正,严惩舞弊者。 福建贡院联: 场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 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 铁面无私,凡涉科场,亲戚年家需谅我; 镜心普照,但凭文字,平奇浓淡不冤渠。 不讲情面,而且公开表明态度,这精神在当时是很可贵的。 亏他人,便亏自己,须记朝虀暮盐,我亦寒士; 要公道,还要虚心,试看畹兰亩蕙,楚故有才。 才要真爱,名要略爱,总之己要自爱; 天不可欺,君不敢欺,实于心不忍欺。 自己是寒士出身,知道考官不公道将意味着什么。他们爱护人才,埋没人才于心不忍,因此能自觉反对舞弊行为。 清初,有个对联能手叫李渔,他在明末曾参加科举考试,没有中举,很遗憾。后来官府请他为江南贡院撰联,他写道: 三载辛勤来此地,人怀必售之心,非关至公,则举者喜矣,错者不能无怨,怨蓄谤兴; 一生期许坐斯堂,务擅空群之识,惟持极慎,则得者快矣,失者亦可无惭,惭消誉起。 他把至公和偏激的厉害关系,说的相当透彻,有启发性。 清末有个赃官贴出一副对联: 爱民如子 执法如山 群众给他做了补充: 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至于考官营私舞弊,在封建时代更是司空见惯。一些讽刺考官的对联,足以反映这类情况。如雍正年间,有一联讽刺顺天乡试的正副主考官顾、戴二人: 顾司空顾人情不顾脸面, 戴学士戴关节未戴眼睛。 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受贿,有位穷秀才在试场门口提了一额一联。横额:“口大欺天”,联曰: 少目焉能评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内嵌吴省钦三字,对营私舞弊的贪官污吏提了抗议。 今天我们研究旧官府对联,主要把它作为史料,从中了解一些历史现象,其中的精华,也可批判继承。 ![]() 图片发自简书App ![]() 图片发自简书App ![]() 图片发自简书App ![]() 图片发自简书App ![]() 图片发自简书App |
|
来自: 张敏一一怡心人 > 《17.古今楹联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