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各论(二) 考点四:痹证的经络辨证、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考点击破 1. 经络辨证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 2. 基本治疗 [治法]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 [主穴]阿是穴及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腰阳关;着痹者,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另可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操作]寒痹、湿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局部穴位可加拔罐,亦可用电针。 [方义分析]病痛局部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可泻热疏风、利气消肿。 考点五:坐骨神经痛的经络辨证、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考点击破 1. 经络辨证①足太阳经证:疼痛沿腰或臀、大腿后侧、小腿后侧及足外侧放射痛②足少阳经证:疼痛沿臀、大腿、小腿外侧至足外侧呈放射痛。 2. 基本治疗 [治法]通经止痛。以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足太阳经证:腰夹脊 阿是穴 秩边 殷门 委中 承山 昆仑 足少阳经证:腰夹脊 阿是穴 环跳 阳陵泉 悬钟 丘墟 [配穴]寒湿证配命门、腰阳关;血瘀证配血海、阴交;气血不足证配足三里。 [操作]诸穴均用捻转提插的泻法,以沿腰腿部足太阳、足少阳经产生向下放射感为度,不宜多次重复。 [方义分析]腰夹脊为治疗腰腿疾病的要穴,与阿是穴合用可疏通局部气血;由于本病病位在足太阳、足少阳经,故循经取足太阳和足少阳经穴以疏导两经闭阻不通之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考点六:面瘫的经络辨证、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考点击破 1. 经络辨证 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的症状。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脸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而口颊部则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 2. 基本治疗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昆仑 [配穴]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鼻唇沟浅者,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或昆仑)。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肢体远端的足三里施行补法,合谷、昆仑行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泻法。 [方义分析]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筋络气血,活血通络。合谷、昆仑为循经远端选穴,急性期用泻法可祛除阳明、太阳筋络之邪气,祛风通络。在恢复期,加足三里用补法,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考点点拨 此考点主穴的记忆:局部取穴,眼部为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口颊部为颊车、地仓;远端取穴为合谷、昆仑。 真枪实练 1.治疗热痹除局部取穴外,还宜配用的穴位有(多选) A.大杼 B.大椎 C.曲池 D.曲泽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BC。 考点点拨 此考点配穴、方义要求重点掌握。 2. 治疗坐骨神经痛,主选(单选) A.足少阳、足阳明经穴 B.足太阳、足少阳经穴 C.足阳明、足太阳经穴 D.足太阳、足少阴经穴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B。坐骨神经痛的走向主要是沿着臀部、腿部的后侧及外侧,恰好是足太阳、少阳经脉循行所过之处,故选择此二经。 考点点拨:此考点主要掌握主穴的内容。[提示:坐骨神经痛在第九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中主穴变化很大,分为足太阳经证、足少阳经证。] 编辑:今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