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汉字:曲肱而枕——说“肱”(厷)

 杏坛归客 2019-07-23

曲肱而枕——说“肱”(厷)

朱英贵

“曲肱而枕”这个成语出自《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意思是,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然而,对于“曲肱而枕”的“肱”字字义的理解却历来多有分歧,有说“肱”是指手臂从肘到腕那一部分的(俗称小胳膊),有说“肱”是指手臂从肘到肩那一部分的(俗称大胳膊),还有说“肱”是指整个手臂的(泛指胳膊)。那么,“肱”字的构字理据究竟如何呢?它的造字本义又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就来谈谈这个“肱”字


一、现代的字典辞书是怎样解释“肱”(厷)字的

要了解“肱”字的造字本义,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现代的一些有影响的大中型字典辞书是怎么解释“肱”这个字的:

1、《辞海》)(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年缩印本):

肱(gōng 工), 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诗·小雅·无羊》:“麾之以肱。”《论语·述而》:“曲肱而枕之。”

2、《辞源》(l979年商务印书馆/ 1982年修订本):

肱gōng古弘切。平, 登韵, 见。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泛指手臂。《诗·小雅·无羊》:“麾之以肱, 毕来既升。”《论语·述而》:“曲胧而枕之。”

3、《中文大辞典》( 台湾: 中国文化研究所1968年版):

肱:臂上也。按:肱, 上至肘, 下至腕。与厷同,古作厶。《说文》:“厷,臂上也。从又,从古文厶。厶,古文厷,象形。肱,厷或从肉。”《诗·小雅·无羊》:“麾之以肱。”《传》:“肱,臂也。”《论语·述而》:“曲肱而枕之。”《集解》:“孔安国曰:肱,臂也。”《义疏》:“肘后曰肱,通亦言臂肘。”

4、《汉语大字典》第三卷(1988年版):

肱gōng:

 ①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骨。曲~两枕。

 ②喻强大、得力的助手:股~之臣。

5、《汉语大词典》第六卷(1990年版):

肱gōng:

 ①手臂

  ●《诗·小雅·无羊》:「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毛传:「肱,臂也。」

  ●《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然后逾垣者折肱,捷径者灭趾。」

②用以比喻帝王的卿佐。

  ●唐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洸洸司徒公,天子股与肱。」

6、《现代汉语词典》(19 7 8 年1版 / 2005年5版):

肱gōng :<书>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 也泛指胳膊股肱︱曲肱而枕。

从以上所举的6部辞书来看,其对“肱”字的解释大致可分为如下5种情形:

(1)《辞海》取小胳膊说(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中文大辞典》亦取小胳膊说(臂上也。按:肱,上至肘, 下至腕);

(2)《辞源》虽取小胳膊说(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但又补了一句“泛指手臂”

(3)《汉语大字典》取大胳膊说(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4)《现代汉语词典》虽取大胳膊说(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但又补了一句“也泛指胳膊”

(5)《汉语大词典》则取整个胳膊说(手臂)。

综上所述,如此看来,对“肱”字造字本义的理解还真是个值得寻求共识的问题,这就需要参照古人的说法和古文字的字形来探讨它的造字本义及构形理据了。


二、“肱”(厷)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要想正确解读“肱”字,就必须重视它的古文字形体以及古代的字典辞书。先来看“肱”字的古文字形体(参见下图):

上图的四个甲骨文字形如果写成现代汉字的话,就是“厷”字;“厷”是“肱”的初文,人的“肱”指上臂,即手臂与肩连接的那一节,比下臂粗短,所加符号强调手臂上鼓起的肌肉群的部位,表示上臂用力时肌肉鼓起之形,属于加符象形结构。下面是甲骨卜辞中“厷”字的几个用例:

辛亥卜,争贞:王不其隻(獲)厷射兕。(《合》10419)

贞:王不其隻(獲)厷……(《合》10420)

……隻(獲)厷射兕。(《合》10421)

上臂有力,故“厷”字引申出有力的助手这一意思,上列三条卜辞都是说王获得或不能获得有力的助手去打猎射兕(野水牛)。

金文字形中未见与其相对应的形体。《说文解字》一书中有三个字形可与之相对应:那个“说文古文”字形,如果写成现代汉字的话,则应为“”字;前一个“说文小篆”字形就是承继甲骨文字形的“”字;后一个“说文小篆”字形则是现在常用的“”字。

《説文解字》一书在卷三又部以“厷”字为字头连续解说了这三个字(参见下图):

 通行本《说文解字》

日藏本《说文解字》

通行本《説文解字》卷三又部的解释为:厷,臂上也。从又,从古文。古薨切。厶,古文厷,象形。肱,厷或从肉。

其中“从古文”三字语意不明,查对日藏本《说文解字》,原来是漏掉一个“厶”字,正确的原文应为:

厷,臂上也。从又,从古文厶。古薨切。厶,古文厷,象形。肱,厷或从肉。

许慎对这三个字的解说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厷”,就是手臂的上部。它的字形采用“又”(楷化后写作“𠂇”)和“厶”这两个构件会合成意。(反切注音是后人添加的,可以忽略)“厶”,就是古文写法的“厷”,它像人的手臂的弯曲之形。“肱”,这是“厷”的篆文另一种写法(异体字),也就是说,“厷”字也可以添加“肉”旁作为表意偏旁,写作“肱”。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厶”可能是“厷”的初文,“肱”字在甲骨文字形中的常用形态是“厷”,从这个意义上看,“厷”又是“肱”的初文,而“肱”是在小篆形体中才出现的后起字。

可见《说文》解释“厷”字的意思也就等于是在解释“肱”的字义。那么,“肱”(厷)字的构形理据和造字本义是什么呢?许慎是用两个字来解释的,那就是“臂上”。何为“臂上”?后人解读的分歧也便由此而生。


三、对“肱”(厷)字造字本义的认识分歧

拙论此文开篇曾罗列过几种重要的字典辞书对“肱”字本义解说的分歧,然而它们所举的书证材料却主要都是源自《左传》的“以肱击之”和源自《论语》的“曲肱而枕之”这样两个语言片段,只是在理解上颇有分歧与异见。

再来看看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修订本)第一册对《齐晋鞌之战》和《论语·述而》中这两段话的注解:

原文: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 以肱击之, 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齐晋鞌之战》)

注释:34 页注〔5〕肱(gōng), 手臂(由肘至肩)

原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注释:182 页注〔2〕肱(gōng), 手臂由肘到腕的部分

两注所指手臂部位显然不相同。莫非“以肱击之”的“肱”就是大胳膊(由肘至肩),而“曲肱而枕之”的“肱”就是小胳膊(由肘到腕)?这是不合情理的。

那么,“肱”字的本义到底是指由肩到肘的部分胳臂,还是指由肘到腕的部分胳臂呢?其实历来的解释都是根据《说文》而来, 但却因未读懂《说文》而造成误注。让我们再来回看一下《说文》的解释:

《说文·又部》:“厷,臂上也。”(注:“厷”是“肱”的古体字)

可见关键就是对“臂上”二字的理解,那么,什么是“臂上”呢?愚以为只能理解为“臂”之上。我们只要弄明什么是“臂”,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说文解字》卷四肉部:“臂, 手上也。从肉辟聲。

这明明是说“臂”位于“手”之“上”。即从腕到肘那一部分叫“臂”。而“臂”之“上”,显然是指肘到肩那一部分了。再看《说文》对“肘”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卷四肉部:“肘, 臂节也。从肉从寸。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对“臂節也”的补充解释为:“厷與臂之節曰肘。股與脛之節曰厀(膝)。

可见《说文》说的非常明确, 胳膊分两节,上臂叫“肱”,下臂叫“臂”,中间以“肘”相连。“肱”也不能“曲”;臂”也不能“曲”,胳膊的曲伸全靠“肘”的活动。

于此可见, 人的上肢可分为手、臂、肱三个部分。手之上为“臂”, 臂之上为“肱”,则“臂”指前臂, “肱”指上臂,此之谓“臂上”也。

另有“股肱”一词可以佐证“肱”指的是上臂。例如:《书·益稷》:“帝曰: 臣作朕股肱耳目。”“乃歌曰: 股肱喜哉!元首起哉! 百工熙哉!

也就是说,在古人的词义系统中,上肢可分为“肱——臂——手”三部分, 下肢可分为“股——胫——足”三部分, 因此手和足相对,“手足”常并称;股和肱相对,“股肱”也常并称, 这也足证明“股肱”的“肱”用的是“臂上”的本义。

然而,《说文》中没有专指胳膊(即包括上臂和前臂) 的字, 因此“肱”和“臂”后来都可以用来泛指胳膊, 而古代多用“肱”(本义大胳膊)泛指胳膊, 现代多用“臂”(本义小胳膊)泛指胳膊, 如“助我一臂之力”, “断臂再植”。

因此,对各家解释的书证引文“以肱击之”和“曲肱而枕之”的“肱”却又不能很精准的理解为“由肘至肩”这种特指的“臂上”意思,因为单独的“肱”既不便于“击”,也不便于“曲”。要“击”要“曲”也需整个胳膊一起动作才好。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肱”(厷)字的字义用法有特指与泛指之别,它的特指义(本义)当为“臂上”(大胳膊),它的泛指义(引申义)又可以是指整个手臂(胳膊)。“以肱击之”和“曲肱而枕之”的“肱”用的都是泛指义而非特指义,意谓用整个胳膊击之(以肱击之)和弯曲整个胳膊而枕之(曲肱而枕之)。


   四、“肱”(厷)字的字形字义演变源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肱”字的古文(说文古文)只作屈曲之形的“厶”字, 这样的字形容易与其它也作屈曲之形的字形相混, 故又在“厶”字基础上增加“又”(楷化后写作“𠂇”)作“厷”字, 借以表示与手有关, 以明其为人体的上肢义。再后来又增加偏旁“肉”(月)作“肱”字,则进一步表示“肱”与“肘”、“胫”、“胸”等类同,都是人体的一个部位。所以,“厶”、“厷”、“肱”是先后出现的连锁古今字,“厷”行而“厶”废, 后“肱”行而“厷”又废, 字形演变的源流与线索是很清楚的。

“肱”(厷)字的字义演变源流也很简单,基本上是按照本义“由肘至肩”的大臂到引申义“整个手臂”再到比喻义“帝王的卿佐”这一发展线索演变的。

“肱”(厷)字的造字本义就是《说文》所说的“臂上”(由肘至肩的大臂)例如:“肱, 臂上也。”(《说文·又部》)最能够反映“肱”(厷)字造字本义的就是“股肱”二字的连用。例如:“臣作朕股肱耳目”(《尚书·益稷》)又如:“君之卿佐, 是为股肱”(《左传· 昭公九年》)再如:“谓其为禹股肱心膂。”(《国语·周语》)这大概就是许慎所释“肱”为“臂上也”的根据。

由此造字本义可以产生泛指整个手臂(整个胳膊)的引申义。例如:“折其右肱,无咎。”(《易·丰·九三》)颜师古注: “肱, 臂也”, 言折断了右胳膊, 不能成大事而可以自守。再如:“麾之以肱,毕来既升。”(《诗·小雅·无羊》)毛传、朱熹注皆曰:“肱,臂也。” 言羊群驯服密集, 只要牧羊人一挥胳膊, 羊群就会全部行动起来。又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言其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再进一步引申便可产生“帝王的卿佐”的比喻引申义。例如:“洸洸司徒公,天子股与肱。”(唐·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肱”字用作此义最为常用的便是“股肱”一词。例如:“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汉书·苏武传》)又如:“济为舟楫重,任托股肱亲。”(元·雅琥《上执政四十韵》)再如:“夫以中堂之勋名功业,任寄股肱,而又和易同众,行之尚如此其艰,其他可知矣!”(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如果抛开其比喻手法不论,那么这样的比喻引申义其实是又回到了“肱”字的造字本义(特指《说文》所谓“臂上”的意思)。

根据上面对“厷”(肱)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厷”(肱)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五、含有“肱”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肱”字的相关成语很少,主要有如下五个。前三个“肱”与“股”并用,特指大胳膊的造字本义;后两个“肱”字单独使用,泛指整个胳膊。

耳目股肱——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肩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语见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事有不安,可极言勿隐。”

股肱之力——股肱:大腿和大胳膊。自己的所有力量。形容做事已竭尽全力。语见《左传·僖公九年》:“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则以死济之。”

心膂股肱——膂:脊骨。股:大腿。肱:胳膊从肩到肘的部分。心、膂、股、肱都是人体的重要部分,比喻亲近得力之人。

曲肱而枕——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着。枕着弯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饮水曲肱——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源自《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