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的精神【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的时候,就跟先祖站在跟前一样,祭祀天帝神明也如同天帝站在面前一样,这才是祭祀的真意,所以前边孔子说“祭,与其易也,宁戚”,在祭祀的时候不是装装样子,而是要用心体会自己家族传承过程中先祖们经受的艰辛与磨难,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跟鲁君一样“禘自既灌而往”,就是违背祭礼。 接着孔子说:如果我因为特殊原因而没有去参加祭礼,由其他人代为祭祀,那么自己总跟没有祭祀先祖一样,内心不安。不过如今已经出现了代为祭祀的特殊行业,一般就是清明时节去帮着扫扫墓、送一束鲜花,对于身在他乡的游子,也算是对先祖的一种怀念,可是如果为了省事而让人代为祭祀,确是大不孝了。 县官不如现管?【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孔子周游列国时,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卫国活动,而且卫灵公对孔子十分重视,但是没有重用孔子。同时卫灵公又偏爱一个妃子——南子,南子当时在卫国政治上的影响力非常大,所以这里王孙贾借着探讨礼法的事情,劝孔子去找南子。 “奥”,在中国的古代指的是主神,位于房子的西南方位,所以古代西南向一般是家里的长辈居住,表示对长辈的尊重,而“灶”就是民间的灶王爷,虽然在神仙界里的地位不太高,但是他主管着一家的丰收和饱暖。王孙贾说我听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句话什么意思?其实王孙贾是在点拨孔子,“县官不如现管”,要想办事,有时候找那些具体管事,效率更快。 不过孔子并不是一心钻营的人,就像子贡说的“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见《学而篇.第十》)”,所以孔子回答说:不是这么回事,如果得罪了天帝,跟谁祈祷都是没有用的。孔子这里说的“获罪于天”,既不是讨好奥神,也不是讨好灶神,而是指如果是依靠献媚的方式,而不是光明正大地被任用,那么最终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不过最后孔子还是见了南子,还引起子路的不高兴,最后逼得孔子指天发誓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见《雍也篇.第二十八》),意思是如果我是去奉承南子以寻求机会,那就让老天谴责我好了。 这一段看着很突兀,其实谈的也是礼,到了春秋时期,文化没落了,所以世人都选择了“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功利的方式,这恰恰是对礼最大的破坏,就跟我们现在办什么事都要送点礼,导致社会公平秩序全部被金钱和利益打破,而孔子提倡礼制社会,追求的是平等和公平的社会环境,所以对于这种“天厌之”的做法,是坚决抵制的。 周朝的人文思想【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里的“二代”指的是夏朝和商朝两代,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借鉴了夏商两代,而且文化十分繁荣,我遵从于周朝。 要明白孔子这句话的意思,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夏商两代文化的特点,在《礼记.表记》中孔子系统地谈了夏商周以及虞帝时期的文化制度的优缺点,其中提及“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尚施”,说夏朝人信奉天命,殷商则偏重于鬼神,而周朝则推行礼教,所以孔子这里说尊从周朝,也是对上一句“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的呼应,强调自己“尊崇周礼”,不会求神也不会求鬼。 另外我们需要注意,孔子的思想并不是全盘的《周礼》和周文化的克隆,我们从《礼记.表记》对夏商周文化的评价就可以看出来,孔子说,周礼虽然好,但是太过于繁琐,而且赏爵刑罚这些制度太多了,最完美的帝王是舜帝,并称赞说“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后世虽然有明君出现,但是禹帝是不可超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