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语》之关于仁者

 柠檬树下的思考 2019-07-25

《里仁》

关乎于“仁”

【0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其实每个人都有好恶,都会喜欢好的人,厌恶坏的人,这就跟那些犯罪分子都痛恨强奸犯、拐卖犯一样,但是为什么孔子说只有“仁者”才能够“好人”和“恶人”?朱熹解释说,因为仁者没有私心,对每个人都很公平,如前边孔子说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见《为政篇.第十四》)”,所以君子好恶都是因为理之所在。

【04】子曰:苟志于仁亦,无恶也。

    一个人如果能够立志向仁,就会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会胡作非为了,所以孔子说“无恶也”,这也就是前边说的“知者利仁”。

君子无时无刻都不会违仁

【0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人们希望得到富贵,厌恶贫贱,这是人的本性,正常的事情,但是在于怎么得到,如果通过不正确、不道德的方式得到的荣华富贵,是守不住的,如果不是通过正确的方式摆脱贫困,最终还是很难摆脱得掉。这看似一个哲学问题,但是留心社会上的人与事,会发现孔子这句话太有道理了。归结其原因就是“不安心”。

所以孔子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很厌恶采取不正当的方式出名,而且哪怕是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违背仁的思想境界,即使仓促之间、贫困潦倒,像孔子一样在陈地绝粮七天,也是不会违背仁的境界。

其实总结这整个一段话,就是前边的“仁者安仁”。

【0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所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开颜”,真正的一个道德修养很高的人,是心安于天下,以天下人之心为心,以天下人之冷暖为自己的冷暖,所以不会说什么“穷乡僻壤出刁民”的话,这所谓的“刁民”是因为太穷了,他们又没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所以才会生出事端,对于大部分平头百姓而言,如果能够饱食安居,没有太多的不公平压制于身,谁会去当刁民呢?

这就是“好仁者”不会厌恶、讨厌那些道德水平低的人。孔子说,真正仁者是无比高尚的,下边这句“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加乎其身”,在历史上的解释就很多了,纷争也很大,宋儒们认为是仁者能洁身所好,所以厌恶道德水平低的人,不让别人影响到自己的修为,不过我跟他们认识有差异,这就跟《学而篇.第八》中孔子说的“无友不如己者”一样,道德的修养跟练武一样,是有层级的,在初级阶段你只能跟一个师傅、学一派武功,否则你刀没学好就去学棍,棍没学好就去学枪,到最后恐怕什么都不会了,我看现在孩子的兴趣班也是如此,琴棋书画样样都学,结果长大后每样都不会,好仁的初期是分清对错的问题,不要让不好的思想和习惯影响自己,就跟一个在“贼窝”里长大的人,先要厌恶这“贼窝”,然后慢慢修养道德,等到“出师”了,就要“以天下为师”了,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宽恕别人,那时候就达到孔子说的“苟志於仁矣,无恶也”的高度了,这个“无恶”,既是自己无恶言恶行,又能体会到天下人都可“为仁”,也就是佛家说的“渡人先渡己”。

接着孔子提出了一个观点:有能一天之内一心向仁,而力量不足的吗?如果有,那我没有见到过。也就是后边孔子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见《述而篇.第三十》)”。“仁”虽然是儒家至高的学问,但是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只是看有没有耐心和韧性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