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苕木匠读《道德经》(选段):老子笑翻了

 坚定前行 2019-07-25

(很巧,昨天下午六点多钟,写完本帖的最后一句“把老子笑翻了。也把木匠笑翻了,呵呵。”然后关机,出门散步,在门前随手拍了本帖的这两张照片。散完步后回家一看,木匠又笑翻了,因为天空中好像真的有个老子,也真的对着花蕾笑翻了。难道是老子显灵了,呵呵。真的是“湛兮,似或存。”正好这几天准备出门,公众号的更新及《道德经》的释读都要暂时停一段时间,就将这段昨天刚写的内容发上来让大家提前分享吧。也感谢各位的一直支持。《道德经》的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其事的初稿己完工,正文注释刚写到第四章,比预期的进度慢。抱歉。)

《正读道德经》第四章 天道为锚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天道的原动力发动后,在推动万事万物的生命机制运行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消无声息;二是从不张扬、自满。它能力巨大,可以折断任何事物的凌角,也可以化解任何事物的纠纷,但它却十分低调,有如日月的光芒一样普遍,有如灰尘一样不引人注目……

第一节 什么是“冲”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这句话不太好理解,因为又来了一个形而上的字。就是“冲”字。传统解释有的释为“蛊”,有的释为“空”,理由都不充分。

我们现在所用的这个“冲”字,是由过去的两个字简化合并而成。一是“”字,二是“”字。

”字的意思显然与“行”有关,本义是指交通要道。要道交叉的路多,所以引申出了朝着、对着、碰撞、冲突等义。如天文学上所说的“五星相冲”,五行学中的“五行相冲”等,都是用这个繁体的“”字。

古文“冲”字原本也不是两点水的“”旁,而是三点水的“”字旁。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两点水是表水的结冰状,三点水是液态的正常状。甲骨文及金文都只有“”字,而无“冲”字。这里“道冲”的“冲”就是这个“”。所以“道冲”,应当是“道”。

“道冲”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应当先查老子自己的解释。他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也提到了这个“冲”字,是这样说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这段话中提到“冲”字时,是与“气”字相连的,称为“冲气”。老子还对这个词进行了解释,认为“冲气”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时,可以导致“以为和”这个结果的那个生命之中的东西。这是个什么东西呢?古书中查不到这个概念,但在《黄帝内经》中有一个名称及内含都十分相似的概念,就是“中气”: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他的《类经》中解释说:“中气,中见之气也。如少阳厥阴互为中气,阳明太阴互为中气,太阳少阴互为中气,以其相为表里,故其气互通也。”

依他的解释,《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中气”,应当就是“中见之气”的简称,是指人体元体在体内的运行。在中医理论中,“中气”也泛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的消化运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由此出发,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字的结构。

甲骨文“”字写作“  ”,是河水中加一个“中”字。而金文“”字写作“  ”,从“水”从“中”。因此,“”这个字的本义应当是指导致河水流动的那股力,或者是指水能生物的那股力。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有“水生木”的理论,也就是说水可以生成万物。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是极为推崇水的。如他在第八章中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老子所说的“”和“沖气”,应当与“中气”的内含相似,但要宽泛一些,不是仅仅指人,而是指宇宙生命体中的所有原动力。换句话说:“中气”是指维持人生命的机制及这套机制的运行。“”和“沖气”是指维持世界上所有生命体的机制及这些机制的运行。它是一个形而上的字,一个不太好理解的字,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元气”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生命机制这么个概念,但内含也不完全一致,有差异。

第二节生命之力的两个特点

“或”字的甲骨文写作“  ”。《说文》:“或,邦也。从戈以守一。一,地也。或又从土。”“邦”就是“国”,繁体写作“”。所以,“或”这个字原本是表“国”之义的,但相对于有城墙的“国”字,它的防守显然不够,有能否守住之疑,于是引申出了疑惑之义。疑惑时就会生出各种考量,也就又引申出了或者、或许等义。

“盈”:《说文》:“盈,满器也。”盈字的意思就是充满,引申为丰满、旺盛、足够等义。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一句话,传统的理解一般是断成了“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句式。这样一断就将“或”字当成了连词用,并将“冲”与“不盈”对立起来了。其实应当断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才对。老子是在讲道的特点。是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时,其生命机制的“冲”有两个特点:

一是“或”,也就是“惑”,好象有,又好象没有,隐隐约约的样子。你们看春天来临,万物生长时,是不是有这种“或”的感觉。正如岑参的诗所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消无声息地就来了,你不知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发青、发芽、结蕾的。

二是“不盈”,也就是不满,实际上是指的不自满。说“不满”不好懂,说“不自满”就容易理解了。“道冲”这股生命的力量来之后,它又会消无声息地去,不居功,不自满,不张扬。正如徐志摩所写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悄悄”并不真,因为他还挥一挥衣袖,这股力量连衣袖都没有挥的,才是真悄悄。

所以,“道冲而用之:或、盈。”一句的大意应当是:

“天道的原动力发动后,在推动万事万物的生命机制运行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消无声息;二是从不张扬、自满。”

老子在前一章分明是讲“圣人之治”,为什么在这一章笔一转写起了“道冲”呢?这就涉及到中国政治的原则问题了。我们在上一章说过:中国古代的政治是以天道为准则的。或者说,是以天道为锚的。帝王相将的治国理政及言行举止,甚至衣食住行的标准,都是以天道为准的,不得越界。

前一章最后说:“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一句就是在解释“为无为”的天道是个什么样子。有了这个天道的样本,圣人就可以依葫芦画瓢了。

理解这句话,弄清楚“或”字的内含十分重要。其实,老子在后文中还放了一把钥匙,就是“湛兮,似或存”一句。“似或存”的意思是:仿佛存在,又仿佛不存在。它正是讲宇宙原动力发动时的那种微妙状态。

第三节道的四个具体表现

(原文)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渊”:深不可测的潭。在广西、贵州等喀斯特地貌环境,常有这种深潭。比如在贵州镇远的铁溪风景区,就有这么一个很著名的的深潭。潭口不大,常年泉水不断。最让人生畏的是:潭口中的水呈大海的那种果绿色。一望而知下面深不可测,让人不寒而栗,所以取名为龙潭。

“似”:仿佛。

“宗”:本义为祭祀祖先的地方,引申为指祖先、神庙、根本等义。这里用根本义。

“渊兮,似万物之宗”的意思是:天道的原动力,有如深不可测的龙潭一样,仿佛是世界上万物生长的根源。

“挫”:折断、毁损、抑制。

“其”:代词。

“锐”:本义为芒,引申为锋利、精锐等义。这里指事物的突出部分。

“解”:甲骨文写作“  ”,象两手分解牛角之形,本义为分割动物,引申为分割、分裂、涣散、消散、解开、消除等义。

“纷”:杂乱、纠纷、争执。

“和”:本义为乐器声与歌声的合拍与相应,引申为和谐、调和、融洽之义。

“光”:日月的光芒。

“同”:汇合、相同。

“尘”:繁体写作“塵”,本义为鹿在奔跑时扬起的灰尘。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一句的大意是说:

天道的原动力(道冲)威力巨大,“可以折断任何事物的凌角,也可以化解任何事物的纠纷,但它却十分低调,有如日月的光芒一样普遍,有如灰尘一样不引人注意。”

东晋葛洪的《神仙传》中,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

汉桓帝时,两个神仙王方平和麻姑,相约到蔡经开的农家乐喝酒,他们非同寻常的排场及言行举止,吸引了蔡经一家人在一边看热闹。席间,麻姑说道:

“从上次相见以来,已经看到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刚才路过蓬莱仙岛时,见东海的水又比平时浅了一些,时间也差不多有了一半,难道又要变成丘陵和陆地吗?”

王方平回答说:“圣人们也都说:东海又可以行走了,将重新扬起灰尘。”

饭店茶馆历来就是出故事的地方,此故事是这开馆子的蔡老板吹牛,还是碰到了两个酒疯子,都未可知。但这“沧海桑田”的故事却是真的,连世界的屋脊喜马拉雅山都曾经是海底世界,还有什么坚不可摧呢?或者说:这沧海桑田的故事说的正是“挫其锐”的意思。没有什么是不能被那股力量改变的。

韩愈有一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诗: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春处,

绝胜烟柳满唐都。

这首描写早春二月景色的小诗,可以用来释老子的“解其纷”。你看秋冬季的原野多凌乱啊,但春一来,雨一下,那种凌乱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万物复苏景象。还有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可以用来解释“和其光、同其尘。”

老子的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如此,是说天道的原动力威力巨大,无坚不摧,无乱不解,但却非常非常低调,与光和尘土一般普通和微不足道。这句话实际上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解释“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意思。

老子的这句话还产生了一个成语:“和光同尘”,但有意思的是现在对这个成语的解释:

“该成语指代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其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可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其近义词有浑俗和光、与世无争。”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排比句,都是在解释“道冲”的那股原动力的特点。或者说:老子所说的“和其光、同其尘。”是有前提条件的,是建立在“挫其锐、解其纷”的基础之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极强能力的极低姿态。哪有半点“消极处世态度”?那有半点“贬义”?“挫其锐”消极吗?“解其纷”消极吗?

这“消极处世态度”及“贬义”词的定义,把老子笑翻了。

也把木匠笑翻了,呵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