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成绩不够好,常常同时有这样的特点:学东西时,不爱动脑筋,稍微难一点,就放弃思考了。这也不只是在学习上,在学喜欢的才艺项目上也如此:喜欢学,但凡是需要坚持练习的,不愿练,不肯付出辛苦。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基础不同,同样的事情,大人觉得应该会的,别人费点劲能做出的,在他们感觉起来,或许难度超级大,大到让人放弃的程度。所以,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来定标准。把难度降一点,即使您认为这已经简单到忍无可忍的地步了,也许对他倒是刚好的。能让他努力一下,就能做成,获得成就感,这就是合适的难度。 这样的孩子也许过于在意外人的评价。所以要特别留意您的关注点。平时在他擅长的方面,多积累正向的反馈,让他的自我评价不总是低分。自我评价低分的人,很怕做不好一点就会变成负分。所以宁愿不做。 这种不畏难,肯坚持,愿意付出辛苦的品质,是从幼儿期就逐渐开始积累的。 从幼儿期玩玩具、折纸、学骑车、学跳绳、学洗袜子、学棋类,等所有的事情中,孩子要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 遇到困难——沮丧挫败——外力帮助(降低难度,给点启发,自己吃个水果恢复能量……)——自己继续努力——最终自己做成了——这时家长和他回顾这个经历、用了什么办法、克服了什么、一起品味成就感。 每一次这样的经历,都强化了这样的信念:努力是有用的;困难不是最初看起来的那么可怕,它是可以被克服的;我是能学会、能做成的! 逐渐,这个信念变成他头脑里的默认态度。遇到不会的,开始没做好的,他不是直接变得情绪化或者放弃,而是自动地想:根据以往经验,我最后可以搞定,现在坚持练习、忍受一下挫败感,没什么大不了的。 随着更多地练习和学习,总体能力在提高,对任务,感觉到的难度也在减少。 形成正向循环。 至于为什么很多幼儿没有积累这些,需要家长反思: 也许包办过多,孩子从来没做过有点难度的事情。 也许遇到困难,大人完全给解决了,他没有必要自己努力。 也许总是遇到超级难的任务,从没体验过成就感,只有挫败。 也许外人过多评价,转移了孩子的关注点。被别人如何评价,变成最重要的事。 也许孩子幼儿时的任务都是无趣的机械性的练习,他自己从来没有兴致去努力尝试。 也许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得到的总是批评指责,他感受到挫败和被批评双重压力,情绪被激化,大脑处于情绪的泥沼中,失去继续努力的机会。 还有很多家长太缺乏陪伴,并不知道孩子玩的时候都经历了什么…… 请记得在生活中每件小事上,持续给孩子支持和力量吧! —— 罗 玲 END 本公众号部分图片为网络无版权声明图片,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