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苕木匠读《道德经》(节选之15):主题不能丢

 坚定前行 2019-07-30

(今天总算把本公众号的目录弄好了,大家以后查阅时会方便一些。)

                           《正读道德经》第二十章:

                              第一节 主题不能丢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现在有不少人在解释这一段时,将第一句“绝学无忧”移到上一章去了,理由是上一章主张“绝圣弃智”,而这一章后文中没有“绝……”的内容,所以以为是古人弄错了,应当移到前面去。其实这一移就麻烦了,因为移走这四个字后,本章就没有了主题,仅凭后面的那些句子,你很难知道老子在讲什么。或者说,本章的主题就是“绝学无忧”,就是告诉你为什么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的。此三者就是在“绝学”,“绝学”就是抛弃这三者。只有“绝学”了,才会“无忧”。这是老子得出的结论。老子在此先抛出结论,再来讲为什么。

“唯”与“阿”都是应答声,相当于“是的”、“好的”。所不同的是“唯”表恭敬义,是发自于内心的赞成。而“阿”是一种曲义迎合的答应,内心可能并不认同,只是为了迎合对方以讨好他而发出的赞同声。所谓阿谀奉承。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大意是:真诚的承诺与阿谀奉承的迎合有多少差距呢?衷心的赞美与厌恶又有什么不同呢?人们所畏惧的,只是高压下不得不产生的退让与恐惧。

理解这段话的重点是要弄清楚“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意思。这句话一般都理解成了:“大家所畏惧的,我也不能不畏惧。”比如王弼的批注“故人之所畏,吾亦异哉,未敢恃之以为用也。”就是这样理解的。但这样理解不对,老子这里不是在讲“我自己”,而是在解释“唯”与“阿”、“美”与“恶”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设问句式。是老子为了启发受教者而自问自答的话。

《孟子·公孙丑上》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老子这里所说的“唯”和“美”,指的正是“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所说的“阿”和“恶”,指的正是“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不可不畏”则是解释“人之所畏”的,是指“以力服人”之下的曲从。因为有了这种曲从,才产生了对其施压者的厌恶。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递进式的设问句。老子首先抛出了“绝学无忧”的结论,然后设问道:“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心悦诚服的承诺和违心的应答有多大的差距啊?差距就是“唯”者由衷的赞美和“阿”者满心的愤怒和厌恶。但老子假装不知道地又问:“美之与恶,相去若何?”:心悦诚服与厌恶的感觉,又有什么不同啊?后者是不是有种畏惧的感觉(人之所畏)?“唯”与“阿”、“美”与“恶”的区别,是不是不得不曲从的那种恐惧(不可不惧)?这才是老子的意思,也才可以与后文的“荒兮,其未央哉……”衔接得起来。否则的话,如果按王弼的理解去读,甚至把“绝学无忧”这四个字也扔了,就乱套了,就没法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