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脏电生理】四、心脏电生理检查基本原理及应用

 lsjxs 2019-08-05

心脏电生理检查基本原理及应用

商丽华 刘建国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电生理检查的适应证
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日益完善,已成为研究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及对心律失常进行治疗的重要手段。详尽的电生理检查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快速或缓慢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客观评价患者的预后以及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手段,如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等,其具体适应证见下表。
表1. 心脏电生理检查的适应证
二、心脏电生理检查准备
1.人员要求
心脏电生理工作者应掌握丰富的心脏电生理知识,应有电生理检查技术、导管消融和起搏器植入术训练的经历,并已掌握了这些检查技术和治疗方法。对每一个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均能根据目前心脏电生理学科发展水平做出合理的解释,了解每一项检查可能带来的益处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心脏电生理工作者应不断学习、交流和总结提高使自己成为电生理专家,而不是导管消融匠或起搏匠。
2.电生理检查实验室(导管室)
电生理导管室可单独或与冠脉、先天性心脏病和其它介入学科共用。一个电生理导管室通常需要以下设备:
①X光影像及X线防护设备;
②电生理记录仪、刺激仪和射频仪或三者合一;
③穿刺针、各种血管穿刺鞘、电生理检查导管和射频消融导管及连接线;
④高级电生理中心还需要有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如Ensite3000/NaVx、和/或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和/或磁导航标测系统;
⑤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诊断和抢救用药;
⑥除颤器和心肺复苏设备;
⑦血压、氧饱和度监护仪和/或ACT检测仪;
⑧心胸外科急诊手术后备。
3.术前准备工作
应尽可能收集较完整的病史和病历资料,如血常规、血生化、出凝血时间、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静息时和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特别是发作时的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分类、机制的理解、心动过速起源部位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病人准备
电生理手术通常是择期手术,术者应尽早通知病人,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与沟通,并需要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心脏电生理检查前应向病人解释清楚进行此项检查的目的,术中可能会发生的危险以及可以达到的治疗效果。患有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和电解质紊乱的病人,需进行积极的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
在心脏电生理检查前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停用5个半衰期,除非有特殊情况,才在药物治疗期间进行此项检查。术前应该告知病人根据其个体的不同情况,检查可能需要的时间及可能的风险,包括出血、血肿、感染、穿孔、血栓形成、血栓栓塞、中风、心肌梗死、死亡和需要植入起搏器治疗等,这些并发症可能但不一定发生,重要的是告知病人,可能由于检查和手术的不同,其相应并发症的概率不同。
镇静剂一般用苯二氮卓类,常规用量时这些药物对电生理检查结果几乎没有影响。局麻药利多卡因的总量应低于2.5mg/kg,如果皮下注射超过此剂量时,引起血清药物浓度升高将影响电生理检查结果。
对于手术时间较长及需要全身麻醉的患者术前可能需要导尿。病人术前通常需要禁食,防止在复律或气管插管过程中发生误吸。
5.手术人员安排
简单的电生理手术,通常需要一位电生理医师、一位助手及一位护士、一位负责刺激、标测、记录和发放射频消融的医师或训练有素的工程师。有些手术可能需要全身麻醉,如小儿不能配合手术还需要一位麻醉师,复杂电生理检查病例可能需要多位电生理医师一起讨论,明确心律失常的机制和治疗的策略。
三、电生理参数的设置
电生理检查时,关注的事件如QRS时限、激动从希氏束至心室的传导时间等是通过信号滤波和电极间距来实现的。
1.低频滤波和宽电极间距
测量QRS波群时间心电图滤波最好是0.5~100Hz,因为心跳最大电能是发生在低频的范围内,低频端的信号比高频端的传播得更远。临床上心电图机设定的滤波范围不尽相同,但都是大同小异,比如GE Marquette MAC 1200型心电图机设的滤波范围为0.8~20Hz。相对来说电极间距比较大,比如左右手臂、上下肢和胸壁与Wilson氏中心电站之间,腔内电极用较低频滤波和较宽的电极间距除记录到标测部位最大心内电图外还可能记录到远场电位。比如右心室电极用0.5~100Hz记录,可能记录到一个宽的心内电图伴有多个成分,第一个波可能为振幅相对低的心房波,第二个可能是振幅较高的心室波,第三个可能是较宽和圆钝的T波。
2.高频滤波与较短电极间距
记录局部事件,如希氏束电位最好将滤波频率设置为30Hz/40Hz~500Hz或更高。实际上希氏束几乎没有心肌纤维,所产生的电量也小,用30Hz/40Hz~500Hz和较短的电极间距(2~10mm)可记录到最大的希氏束电位;同时较高的滤波频率其电信号传播相对较差,可排除远场电位和较大的电信号,其它腔内电图的滤波频率设置与希氏束相同。不同的滤波设置可对体表心电图及腔内心电图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适当的滤波设置对心电信号采集、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图1为滤波设置对心电信号的影响。
图1.滤波设置对体表、心内电图图形的影响
左图:所有通道设置为高通0.05Hz,低通400Hz;体表心电图图形可以接受,但心内电图包含了临床不相关的低频成份,而干扰了心内电图的高频成份。中图:所有通道设置高通为30Hz,去除了低频成份,心内电图则尚可接受,但体表心电图的QRS波群形态发生改变,P、T波因为完全是低频成份,被完全去除了。右图:典型正常的设置,体表心电图滤波为0.05-200Hz,心内电图滤波设置为30-400Hz。
3. 电生理检查体表、心内导联的选择
为了方便对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分析和治疗效果的观察,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选择不同的体表导联和心内导联,不管什么类型的心动过速,一般至少选择3个相互垂直的体表导联即I、AVF和V1导联,分别代表X、Y和Z轴,有助于心电向量的分析,确定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如普通室上性心动过速选择3个体表导联和多个腔内导联,通常是高位右心房、希氏束、冠状静脉窦、右心室导管和标测消融导管(HRA、His、CS1-10、RVA、ABL),典型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等可能需要Halo、Lasso导管。
四、穿刺与导管放置
虽然无统一的电生理检查方法,但穿刺技术都是相同的。贵要、锁骨下、颈内外和双侧的股静脉均可作为穿刺点,插入导管数量和穿刺点同样由电生理检查的目的和操作者的习惯决定。一般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检查时通常插入4根导管,即高位右心房、希氏束、右心室和冠状窦导管,见图2。通常从左右侧股静脉插入高位右心房、希氏束、右心室导管,从左锁骨下静脉插入冠状窦导管,冠状窦导管也可以从左侧贵要静脉、颈内外静脉和股静脉插入。
图2. 标准4根电极导管电生理检查放置示意图及X线投照 左侧为导管放置示意图
右上为后前位X线投照图,右下为左前斜X线投照图,HRA:高位右房,RVA:右心室,PCS:近端冠状窦,DCS:远端冠状窦,His:希氏束。
1.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穿刺
颈内静脉发生气胸危险性低,但导管操作困难,由于操作时靠近头部,长时间操作保持无菌较困难。锁骨下静脉穿刺有发生气胸的风险,但在大的医疗中心,气胸的并发症并不高,从锁骨下静脉插入导管较易送入冠状窦和右心室心尖部。一旦穿刺成功后,导引钢丝应保证顺畅无阻力,绝对避免使用暴力,放入导引钢丝后,应在X线透视下确保钢丝在静脉内,以防误穿刺锁骨下动脉,最好证实导引钢丝已进入下腔静脉。有一种例外的情况,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时,患者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或双上腔静脉,其发生的几率大约为千分之三,这时导引钢丝的走行与动脉的走行相似,应在X线下将导引钢丝送到右心房,证实导引钢丝在静脉系统中,方可插入鞘管。如果穿刺进入锁骨下动脉,仅是导引钢丝进入,拔出钢丝压迫数分钟即可,一旦插入鞘管,绝不能直接拔出,需外科医师介入取出并缝合动脉。因为锁骨下动脉其后壁无组织压迫,动脉压力又高,不易止血,易造成血胸低血压休克,甚至威胁生命。
2.股静脉穿刺
股静脉穿刺是做电生理检查最常用的穿刺方法,主要用于放置右心系统导管如高位右心房、希氏束和右心室导管等,用可控性导管,此途径同样可放置冠状窦导管。此种穿刺方法虽然常用且相对安全,如果穿刺点位置不正确或过度穿刺,同样有损伤动脉血管、血肿、血栓形成、后腹膜出血和动静脉窦形成的风险。
3.指引鞘
近年来用一些特殊的鞘来固定导管,如Schwartz鞘,主要用于右侧房室旁路消融、房间隔穿刺、左心房和肺静脉造影、肺静脉隔离治疗。一些电生理实验室也用这些特殊的鞘穿刺房间隔进行左侧房室旁路的消融,这些特殊的鞘通常较长,远端通常在心腔内,并根据不同操作部位设计特定的造型。
4.房间隔穿刺和左房导管技术
房间隔穿刺技术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用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球囊扩张。近10多年来,随着房颤的导管消融进展,确定肺静脉为消融的主要靶静脉,房间隔穿刺技术是治疗过程所必需。房间隔穿刺及使用僵硬的导管在左心房内操作,心脏穿孔引起心包填塞的危险始终存在,特别是左心耳、左房后壁。
五、刺激技术
1.刺激强度和脉宽
绝大多数电生理实验室采用的刺激强度是起搏阈值的2~4倍,刺激脉宽为1~2ms。一般采用导管顶端电极作为起搏刺激的负极,导管的近端电极环作为起搏刺激的正极。
2.刺激方法
2.1频率递增刺激  
也叫S1S1刺激。为一组合连续刺激,后一组刺激比前一组刺激频率增快,以后每一组刺激的周长逐渐缩短。频率递增刺激的目的是分析房室或室房传导特点、观察传导顺序、诱发心动过速。具体方法以稍短于窦性频率的周长开始,每次以20-50ms递减,直到发生房室文氏阻滞及2:1传导阻滞。如从500ms开始,之后450ms,400ms,350ms,300ms以后通常每次递减20ms,如280ms,260ms等。心房心室刺激通常最短做到260ms即可,如想诱发房速在确定房室2:1传导的情况下可做到200ms。
刺激导管的位置:心房导管多置于高右房部位,心室导管多置于心尖部或流出道。刺激心房时AH间期随起搏周长的缩短而逐渐延长直至发生房室结阻滞,但结下传导(HV)不受影响。心室频率递增刺激可了解室房逆行传导特点和传导能力。
起搏频率相同下62%患者前传能力强于逆传能力,18%逆传强于前传,20%前传、逆传能力相等。房室结前传延迟者如伴有I° AVB,室房传导能力也较低。窦律QRS正常者85%可见到逆传H波,右室心尖刺激时希氏束导联中H波在室波之前。
2.2 早搏刺激 
在一固定数目的刺激后(也可以是自发心跳)引入一个周长较短的刺激称为早搏刺激(S1S2)。如固定刺激周长为500ms给8个刺激(S1),第9个刺激周长为350ms(S2)。有时需要引入2个早搏刺激(S2S3)或3个早搏刺激(S2S3S4)。早搏刺激技术常用来评估组织不应期、诱发和终止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的鉴别。
2.3程序刺激  
程序刺激是连续多组早搏刺激且早搏周长逐渐缩短。目的是观察传导时间(包括递减传导及跳跃现象)、诱发心动过速及测量房室结和旁道的有效不应期。具体方法是在8-10个固定周长起搏的基础上引入早搏,早搏联律间期每次递减10ms。如基础频率周长为500ms,第一个早搏周长设400ms,即S1/S2为500/400ms,以后为500/390ms,500/380ms,500/370ms…,S2通常最短做到260ms。
程序刺激时可观察传导时间的改变情况,如房室或室房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称为递减传导,如传导时间突然延长≥50ms则称为跳跃现象。递减传导是房室结的传导特点但在少数慢旁道中也有递减传导。跳跃现象是房室结存在双径路的特征表现。程序刺激时出现心房不能下传心室或心室不能逆传心房的S2周长为房室结不应期。如通过旁道下传或逆传时不能沿旁道传导的S2周长为旁道不应期。图3.为心室S1S2刺激。
2.4 超速刺激(Burst)
以较快的频率发放一串刺激,常用于诱发和终止心动过速。如以260ms连续刺激,若为诱发房速或房扑时在确定房室2:1传导下可发放200ms刺激。在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时为了测试除颤阈值等参数需要诱发室颤,如果T-shock不能诱发,常用更高频率和较强刺激来诱发室颤。
3.刺激方案
不同的电生理室有不同的电生理刺激方案,实际上无统一的“完整”的电生理刺激方案。不同的刺激方案、不同的刺激强度和脉宽对 检查结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多年来人们一直呼吁建立统一的电生理刺激方案,这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不同的电生理实验室用各自的刺激方案建立自己的资料库,而且新的刺激方案不断出现,所以在发表文章和出版电生理方面专著时均需要说明具体的刺激方案。
3.1 早搏刺激、程序刺激和频率递增刺激是最常用的刺激方案。早搏刺激有不同的缩短S1S2、S2S3和S3S4的方法,最常见的有串联法和直接序列法。
图3. 心室S1S2刺激

其中心房逆行激动呈向心性,S1S1= 600ms,S1S2=360ms。RV:右心室,HBE D:希氏束远端,HBE P:希氏束近端,HRA:高位右房,CS:冠状窦。

3.1.1串联法:S1S2每一次S2减少10ms直至S2不能夺获,然后S2增加40~50ms,引入S3直至S3不能夺获。交替改变S2S3直至S3不应期,然后S3增加40~50ms,再引入S4。一般S4结束,有些电生理实验室增加S5和S6。
3.3.2直接序列法:S1S2每一次S2减少10ms直至S2不能夺获,然后S2增加10ms直至可夺获S2,引入S3并重复上述程序,最后引入S4。上述2种早搏刺激方法在诱发临床心律失常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直接序列法操作更简单、更常用。用较快的频率进行直接刺激(S1S1)又称为Burst刺激,也常用于心动过速诱发和终止。
3.2拖带刺激 
心动过速时以较心动过速更快的频率起搏心房或心室肌,此时心动过速的频率跟随起搏频率,起搏停止后心动过速未终止并且又恢复到原心动过速的频率称为拖带。拖带分为隐匿拖带和显性拖带。隐匿拖带指起搏时心动过速跟随起搏频率,而体表心电图QRS形态与自身心动过速一致。显性拖带指起搏时心动过速跟随起搏频率,但体表心电图QRS形态发生改变。拖带刺激主要用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机制是否是折返性,刺激的部位是否位于折返环上。拖带是确定心动过速折返机制的划时代技术,被认为是射频导管消融的基石。虽然电解剖标测技术可清楚看出心动过速是局灶性的或折返性的,现在很多实验室仍在应用此项技术,特别是在确定房性心动过速、房扑和室性心动过速的机制和用隐匿性拖带标测心动过速关键峡部(缓慢传导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拖带的具体方法以比心动过速周长短30-50ms的频率起搏心肌,心肌按起搏频率激动,停止起搏后心动过速恢复至原有周长。如心动过速的周长是330ms,则可以300ms 或280ms的频率进行拖带刺激。起搏后间期(PPI)指停止起搏,在拖带部位测量从最后一个刺激到出现自身心动过速第一跳的距离。
4.心电传导时间
心脏传导是通过离子流的传导实现,传导时间可以通过心内电图的出现顺序来测量心电活动(除极)先后。观察腔内心电图激动的先后顺序,导管的位置、滤波和电极间距非常重要。如果导管电极非常靠近心动过速起源点部位,则记录的腔内电图在所有同时记录的电图中最早,特别是用单极记录时更明显,最初的快速负向波说明记录电极在除极最初的位点,这一点常用于显性左右侧房室旁路和局灶性心动过速标测定位。
通过限幅、陷波功能可清楚显示较小的心电图事件及免受交流电的干扰。
六、电生理检查
1、不应期
心肌细胞前一次电激动后出现心肌兴奋性改变的时间间期称为不应期。通过观察组织对期前刺激的反应可以测定心脏组织的不应期,临床电生理通常用3个术语表达不应期,即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和功能不应期。
1.1相对不应期:是指基础起搏时,引起传导延迟的期前刺激的最长联律间期值。因此,相对不应期标志着整个恢复期的结束,在这个区带内期前刺激和基础起搏的传导相同。
1.2有效不应期:是指基础起搏时,期前刺激的传导未能通过某一组织的最长联律间期。有效不应期必须在进入不应期组织的近端进行测定。
1.3功能不应期:是指能通过该组织的两个连续可传导性激动的最小间期,功能不应期反映了某组织的输出能力,需在其远端测定。
不应期测量的概念适用于房室传导系统的每一部位,它们可用房室传导系统任一部分的传入/传出绘图进行说明。房室传导系统各个部位前向和逆向传导不应期的定义如下表。
表2.心脏传导系统不应期定义
房室旁路的有效不应期:未能通过房室旁路传导的最长的S1S2,发放刺激的位点尽可能在房室旁路附近区域。如果刺激在高位右房,房室旁路位于左侧壁房室环,高位右房S1S2与A1A2到达左房侧壁的时间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实际上电生理检查常与治疗合二为一,很少单独测量组织的不应期,测量心房或心室不应期的临床意义在于,如果心房或心室不应期较短,可能更容易诱发心房颤动或心室颤动。
2.传导
传导定义为组织对递增较快的刺激产生脉冲的传导能力,早搏刺激不在此列。为了测试组织的传导能力,通常用直接递增刺激法和较慢的Ramp刺激法,直接递增刺激法开始几次刺激由于起搏周长短于窦性周长,组织通常需要10~15s,最长需要45s才能适应。
传导间期:电生理检查时常要注明房室结文氏点和发生传导阻滞的周长,其方法相似于测量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和功能不应期。
3.刺激的部位和顺序
常用的方法是从高位右心房刺激,然后刺激心室或其它部位如临床需要可能刺激冠状窦;心室常先刺激右心室心尖部,如需要进一步可以刺激右心室流出道,如有必要可刺激右心室流入道、室间隔或左心室。刺激的部位和方法取决于临床情况,室上性心律失常通常在高位右房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常在心室刺激诱发。但也不是绝对,如慢慢型或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或低位房间隔的房性心动过速有时心房刺激不能诱发,心室可能更易刺激诱发。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和心房均可诱发,刺激的顺序通常是先心房后心室。但也不尽然,目前国内大多数电生理实验室常常先刺激心室,观察室房激动顺序,如果呈偏心性传导可确定位于左侧或右侧房室环的房室旁道。如无房室旁路的证据行心房刺激以诱发心动过速,导管消融阻断房室旁路后再作心室和心房刺激,观察原有心动过速能否诱发,或是否存在原来未发现的心动过速。
七、“针对性”与“全面性”电生理检查
一般需要做全面的电生理检查,不管是已知或怀疑某种心律失常,以及是否需要同时做导管消融术。因为做电生理检查的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心律失常,全面的电生理检查尽可能一次弄清所有的问题,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例如不明原因晕厥的患者可能有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浦肯野系统病变和心动过速等多种心律失常,这些异常可能影响患者治疗的选择。室上性心动过速约15%患者同时合并一种以上的心动过速,房室旁路患者合并房室结双径路也很常见。
一个全面系统的电生理诊断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和希氏束-浦肯野系统功能的评价,室房逆传功能评价,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诱发。一组简单程序电刺激可以对心脏多个层面进行评价,例如,心房频率递增刺激可提供下列信息:窦房结恢复时间、房室结和希氏束-浦肯野系统的传导功能。房性早搏刺激可提供窦房传导时间、房性心动过速诱发、房室结双径路是否存在、房室结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诱发、以及关于各个层面(心房、房室结和希氏束-浦肯野系统)不应期的资料。
有时可能由于手术安排、工作负荷和患者情况不许可进行全面的电生理检查,而仅做针对性或选择性的电生理检查。
八、电生理检查中常用的药物
1.异丙肾上腺素
异丙肾上腺素见效快和半衰期短,是电生理检查中最常用的药物。异丙肾上腺素是纯粹的β受体(β1 >β2)激动剂,具有强大的正性肌力和正性频率作用,和微弱的扩血管作用,无α和多巴胺受体作用。静脉用此药提高基础心率后,缩短心脏各个系统组织的不应期,提高心肌和传导系统传导能力,异丙肾上腺素具有诱发心律失常的作用。电生理检查时常用此药增加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打的诱发率,验证导管消融是否成功。用法:开始时以0.5 μg/min ,根据血流动力学和心率的反应增加到5 μg/min,禁用于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
2.阿托品
对于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患者,同时无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等禁忌证的患者可用阿托品代替异丙肾上腺素,以增加心律失常诱发率。
3.ATP/腺苷
ATP或腺苷是电生理检查中常用的药物之一,由于ATP注射体内后迅速代谢成腺苷,所以其作用与腺苷相似且性价比好,国内常用ATP。由于ATP或腺苷半衰期短、代谢快、副作用小、可反复使用的特点,主要对房室结和窦房结有短暂抑制作用,同时缩短心房肌的不应期和房室旁道的不应期,对心室肌几乎无影响。ATP用作鉴别心动过速主要是利用其明显短暂的负性房室结传导作用,在电生理检查时主要用于下列方面。
3.1隐匿预激综合征 
有些患者虽然有房室旁道前传但可能仅表现为很小程度的预激或无预激波,这些患者用ATP短暂阻断房室结后,心室预激成份加大,预激波更加明显,从而得以明确诊断和定位。
3.2隐匿性间隔旁道  
由于此类患者逆传偏心型传导现象不明显,很难与房室结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相鉴别,用ATP后如不能阻断室房传导,说明间隔房室旁道的存在。但有部分患者ATP不能阻断房室结快径,因此,用于间隔房室旁道的诊断有一定的假阳性。
3.3宽QRS心动过速伴1:1室房逆传时 
需要将室性心动过速与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异传导进行鉴别。对绝大多数器质性心脏病,ATP不能终止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但可以终止部分无器质性心脏病伴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室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检查时,快速推注ATP后,阻断室房传导而心动过速持续存在,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如果心动过速被终止,则多数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但不能排除无器质性心脏病特发性室速。
3.4房性心动过速伴1:1房室传导 
房性心动过速对ATP作用反应不一,静脉注射ATP后心动过速不终止,出现不等比例的房室传导,有助于房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但部分房性心动过速能被ATP终止,有报道ATP只能终止非折返性房速,但不能终止折返性房速。
3.5房室旁道导管消融终点判断 
显性或隐性房室旁道消融后如果没有完全阻断只是损伤,用ATP后原来消失的预激波可重新出现,有些前传阻断但逆传仍然存在,如果消融前通过房室旁道传导很好,消融后用ATP室房逆传消失,说明房室旁道消融成功。但部分房室慢旁道也能被ATP阻断,因此,用ATP作诊断和鉴别诊断时,有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应视具体情况合理解释。
九、电生理报告
心脏电活动从窦房结开始到心室结束,电生理检查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各个层面进行检测,电生理检查报告应对各个层面进行评价,是正常、异常或处于临界状态均应标明。
1.基础间期
无需电刺激静息状态下记录希氏束电图结合体表心电图就可以获得关于PA、AH、H、HV间期的信息,这些间期的正常值如下表所示,应在电生理报告上标明这些指标是否正常及其临床意义。 
2.窦房结功能检查
包括窦房结恢复时间和窦房结传导时间,窦房结传导时间由于影响因素多,现在临床上很少使用。窦房结恢复时间的测量方法:用100~175次/分频率长时间(通常是60S)心房起搏超速抑制窦房结,突然中止起搏观察窦房结重新恢复激动所需的时间称为窦房结恢复时间,正常值通常小于1500ms,校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是将所测得的窦房结恢复时间减去窦性PP间期,正常值≤550~600ms。
3.心房
常需要评价心房传导、不应期和心律失常的诱发,左右心房之间的传导时间通过测量高位右心房A波起始部和冠状窦远端电极上A波起始部获得,不应超过130ms。
心房的早搏刺激用于测量不应期和诱发心律失常,长时间较强烈快速心房刺激任何人均可以诱发心房颤动,直接和间接地增加迷走神经张力的因素如使用腺苷或ATP均可以增加心房颤动的诱发率。
4.房室结功能
房室结和窦房结均易受神经张力的影响,房室结是体表心电图PR间期的主要决定因素,PR间期的延长和缩短受生理需要和心脏活性药物的影响。阿托品、腺苷和ATP常用于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的评价。心房递增刺激起搏,一般AH逐渐延长,呈平滑曲线,直到房室传导阻滞。文氏传导或文氏周期是房室结对心房递增、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药物和疾病最常见的反应,其机制相当复杂。
5.希氏束-浦肯野系统
电生理检查时记录到希氏束电位,可以分析AH和HV间期,以及对心房程序刺激起搏和药物的反应。
希氏束-浦肯野系统对起搏刺激的反应:心房频率递增刺激或早搏刺激时对HV间期影响很小,如果房室结功能正常,在到达希氏束-浦肯野系统不应期前,刺激的脉冲依次传导到相应部位。随早搏刺激提前度增加,最常见到的现象是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随着早搏提前度进一步增加,右束支阻滞消失,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称之为裂隙现象。一般来讲,心房频率递增刺激起搏时,周长大于等于400ms时很少发生HV传导阻滞。如果心房起搏时房室结并未发生文氏传导而发生HV传导阻滞,这是一种严重的异常,是起搏器治疗的指征。
6.室房逆传
在临床电生理检查中,经常使用前向传导和逆向传导的概念,由上而下的传导称为前向传导,反之由下而上的传导称为逆向传导。房室结前向传导功能正常者20%~50%没有逆传或室房传导,这是一种正常的变异,在这种情况下,用异丙肾上腺素可以改善并引起正常室房逆向传导。对于逆向传导正常的人最早心房激动出现在希氏束电图上,相对于前间隔的位置,即从快径逆传,称之为向心型传导。偶有最早的逆传心房激动出现在较后的位置相当于冠状窦近端的位置上,即从慢径逆传。如果最早逆传的心房激动出现在其他部位,称之为偏心型传导,可能意味着房室旁路的存在。
心室递增或早搏刺激起搏引起逆向室房递减传导,如果无逆向递减传导应高度怀疑房室旁路的存在。室房逆传阻滞可以发生在希氏束-浦肯野系统的任何部位,作为临床电生理检查的一部分,观察室房逆向传导非常重要,国内大多数电生理实验室在室上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检查和消融治疗时,习惯于先从心室作程序电刺激。
7.心室
心室电生理检查非常重要,主要是能否诱发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及是否具有重复性。在心室作电生理检查时,较强烈刺激任何人均可能发生心室颤动,心脏结构正常者这种诱发的室颤是非特异性的。
目前,并无统一刺激方案,实际上所有的刺激方案均可以用于心室的电生理检查,包括用两个基础周长从两个心室部位(通常右心室心尖部或右心室流出道)行1个、2个或3个早搏刺激。许多电生理实验室也用快速Burst或Ramps刺激。如果高度怀疑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而基础刺激又不能诱发,可辅助静脉用异丙肾上腺素将窦性心率升至120次/分或与基础心率相比提高25%,以提高诱发成功率。
心室诱发6个心搏以内单形性、多形性或心室扑动是正常的,特别是使用强烈的刺激方案时,有些电生理室放宽到10~15个心搏。诱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定义各有不同,绝大多数可能接受的标准是心动过速持续需要介入终止(电复律、药物或其它方法)。
十、介入性心脏电生理检查的并发症
如果除外高危人群,如主动脉瓣严重狭窄、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冠状动脉左主干或三支病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失代偿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则电生理检查中甚少发生并发症。严格掌握检查指征及选择合适的检查对象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进行电生理检查前,必须检测左右心室收缩功能,诊断患者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并判断其严重程度,有些病人还需要做冠状动脉造影,以排除严重的冠状动脉疾病。
心脏电生理检查的严重并发症包括血管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由此引发的肺动脉栓塞、大出血、心肌穿孔导致的心包填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气胸、心肌梗死、脑卒中及死亡等。上述的并发症都与导管插入技术及操作密切相关,国内外的研究显示除外高危人群,心脏电生理检查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2%,死亡率远低于千分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