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搜狐草龙珠酒业)
每年公历8月7号到9号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35°,是为立秋。立秋是农历七月的第一个节气,此时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长夏”之中,真正的秋意并未到来。 立秋,七月节。秋,揫(ji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图片 | 搜狐·季羡林国学讲堂) ▼ 立秋有三候初候,凉风至。 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小暑时节有物候“温风至”,而到了“立秋”则凉风至,人们逐渐感受到风中含着的一丝清凉,这标志着天气正向秋天缓缓过渡。 二候,白露降。 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三候,寒蝉鸣。 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清晨渐渐有了雾气,寒蝉凄切,感阴而鸣。 (图片 | 搜狐·季羡林国学讲堂) ▼ 诗词话立秋诗人总是敏感的,即使再细微的节气变动在他们的眼中也十分清晰。 白居易有《立秋夕有怀梦得》:
这首诗便描述了立秋时的物候——秋蝉鸣,凉风起。 杜甫的《立秋雨院中有作》,描述了立秋此日的降雨:
![]() ![]() 左河水的《立秋》更是将立秋节气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
古时,每到了立秋这一日,宫中便有太监将梧桐树移到宫门口,等立秋精准的时辰一到,梧桐树叶飘落一二,太监便长喊一声“立秋了”!也不知这梧桐树为何如此卖面子,如果不落叶又该如何?虽然盛夏已过,却还有“秋老虎”潜伏在大地上,寒蝉鸣叫,似无休无止。 ![]() (图片 | 搜狗) ![]() 立秋此日还有许多习俗。 《后汉书·祭祀志》记载:
《新唐书·礼乐志》记载:
古代的君王会在立秋当日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上天赐予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 《全唐诗》中收录有李景让的《寄华州周侍郎立秋日奉诏祭岳诗》,这首诗便描述了祭祀之日的盛况:
![]() 在农人眼中,立秋更是极为重要。气温、阴晴、降水量都会影响作物收成,这在流传下来的农谚中可以看出:
从立秋开始,各种农作物逐渐成熟,直到白露、霜降、立冬,丰富的作物收都收不完。
![]() ![]() ![]() 立夏时,集中在村口称体重的那批人,又来了。此时是要看看苦夏过后的身体状况。 民间又有“贴秋膘”一说,意思是苦夏消耗了人体的能量,那么立秋过后,则要补偿身体亏损。所以立秋这日人们会烹饪各种肉食来慰劳自己。 ![]() 除此以外,还有“啃秋”的说法,又叫“咬秋”。人们在立秋这一日,吃西瓜、香瓜、玉米等应季的瓜果蔬菜,据说可以防止长痱子,而且还可以此庆丰收。 江西婺源地区有“晒秋”活动。每年此时,都有大批游客争相去婺源县看篁岭晒秋,农民们把自家阳台、门口、梯田上都晒满谷物粮食,从远处望过去,一片金黄,壮阔美丽。 立秋时节的养生又和暑日不同,人们可进行适当运动,依照自身身体状况吃些滋补食品。中医强调立秋可多吃酸味,比如酸性水果、酸汤蔬菜等。内心则要保持平静,切莫因悲秋伤了身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才正是呢! 图片来源:Pixabay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