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中小企业管理的一点心得

 崔竣豪 2019-08-12

这篇东西,其实后台很多朋友催了很久了。虽然我从事管理岗位工作有一定的时间,但真的要抽象出来,让大家可以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我尽量聊得干练一点,好让大家结合各自的实际。

一个企业的成长,从小到大,会经历初始创业到规模化的历程,我把这个过程切割为:年轻化、专业化、企业化和规模化。

大家看到这四个关键词时会有第一个疑问,不是聊企业管理吗?怎么第三个阶段才是企业化?

其实很多企业注册是很早,但一开始只能称之为一个团队,或者是作坊,离现在企业很远。所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拿领工商执照当企业化。

鉴于这篇东西是写给很多准备创业的年轻人的,所以我把初创期的要点概括为年轻化。

从创业的角度来看,现在创业和以前不同了。以前是资本不充裕的时代,一个人要想把买卖做大,通常是靠内生增长。开一家洗脚店不错,再开一家,也能成华夏良子。老干妈慢慢铺货,也可以成为美国监狱的硬通货。甚至任正非先生,40岁从零做起,也能干出华为。

现在是一个资本充裕的时代,一个好的商业创意,或者是一个好的专利技术,只要能市场化,资本就会蜂拥而来。快速推进,通过内生增长积累的这一段。比如我们看到共享单车,能把大街埋了。狗东做电商,和天猫的积累过程完全不是一个意思。狗东做快递,和顺丰的发展也完全不是一个意思。

所以,初创企业,年轻化很重要。年轻化的核心是市场的年轻化,是找蓝海。同时年轻化也是创业者观念的年轻化。当然,从员工的角度来说,只要不是倚赖经验的行业,那么团队的平均年龄相对低一点好,一方面知识结构新,创造力强。另一方面加个班出个差也容易,或者更直白地说,便宜。

那么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在年轻化这个问题上,很容易犯的错误有两个。

1、管理成本角度看,让一个年轻人学会做一件事。往往不如自己做或者让一个熟手老人做容易。但从团队构建角度,从市场竞争力角度,让年轻人学会做,并且观察他们的改进模式,更加有益。

那么是服从于管理成本呢?还是服从于最终的市场选择?我个人认为,只要不是紧迫的事情,尽量服从于后者。但多数管理者,会习惯性选择前者。

2、年轻化不是年龄的年轻化,而是心态的年轻化。

很多管理者认为平均年龄年轻化,就是年轻化。错!你把一群90后带成70后,或者说是修理成70后,那么你的团队平均年龄依旧是四张。不仅要给年轻人适当的引导,也要给适当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向年轻人学习,从而完成自身的心态和观念年轻化。

渡过第一阶段,初始团队会比较朝气蓬勃,创造力和执行能力都会不错。那么这个时候就到第二阶段了——专业化。

在管理上,专业化首先是模块化。每一个人给一个他最擅长的岗位,通过模块化来实现团队的最大效率。

双刃剑无处不在。模块化的优势是提高效率。但如果出现了僵化,那么模块化本身也会变成企业病,反过来降低效率。几乎所有CEO都遇到过部门改组提高了效率,运行了一段时间后,新部门又会成为效率的障碍。

所以,不要迷信模块化,也不要迷信“专业人才”。很多时候能衔接多个岗位的万金油人才,通才,更加难得。这个在科学界的表现尤为显著。进行一个攻关,缺的往往不是专精人才,而是组织型科学家。譬如能搞那么多牛人来的清华梅校长,本身并不强于哪个具体领域。

所以,一定要记住:模块化是为了追求效率。不要为了模块化而模块化。在创业的早起,尤其是人事制度是为了人才而存在的。没有人才,你要人事制度干嘛?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渡过专业化阶段后,初创企业强于什么很清晰了,团队分工清晰,合作机制清晰,人才结构清晰。那么这个时候已经有基本的企业文化元素了对不对?

好,赶紧抓住机遇,把这些东西制度化,落实下来。尤其是在民主氛围下,将权责机制划分清楚。

因为你再不划分,那么再扩张,就会形成以老板为中心的权力结构,而不是以企业利益为核心的权力结构。越是以老板个人为中心的权力结构,越难形成理想的授权机制和汇报制度。老板在哪都可以尿一泡的企业,绝对不是好企业。

制度化本身也是有弊端的,权力没有真空,一不小心容易形成办公室政治。那么什么可以治这个病呢?两个字——盈利。六个字——以盈利为核心。任何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行为,都背离了企业发展的初衷。你可以像高盛那样说,我们不是为了短期的利益,而是为了长期的巨大的利益。但总之,整个企业的运行,每一个成员,都要为企业的盈利直接负责,形成内部客户的认知体系。

这一点,建议特别有感受的朋友去读一些MBA类的经典书籍。

制度化是很多企业做倒了的地方,比如很多家族式企业做不起来,其实就是无法用标准制度替代原有的利益格局。

而已经制度化成功的管理人员,又经常会掉到一个坑里,认为制度化是结束。而事实是,制度本身要适应企业和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才是一个好制度。所以,制度化只是现代企业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最后一个是规模化。如果能走过前三个阶段,其实已经是成功的企业了。接下来便是不断地复制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当然,这要看行业的政策和周期,以及支撑扩张的资本和人力储备等等。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版本,我就不多说了。作为一个常年炒股的二级狗,我只说一句:如果你的企业不缺钱,也没有触及行业天花板,想卖掉一部分股权,那么没有必要来上市。上市会让一些无关于你的事业的人,坐到你的董事会席位上来瞎哔哔。

讲完这四个阶段了,概括为四化。接下来是一个核心。

创业型的企业,核心人才,或者说老板,必须是一个探索者。一个成型的企业,老板可以是一个“以服务为管理手段”的万金油。但创业型的企业,老板如果万金油,底下都不知道干啥。

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个,我要举栗子。

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三个人对文化输出和疆域开拓功不可没。分别是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徐福(鉴真)东渡。这三个人探索者基本把汉文化圈给定型了。

西方的拓殖历史上,也有三个著名的人。分别是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及下属环球。

这三个人,每个人向外探索的一步,都奠定了自己种族后来的生存空间。

所以,作为高级管理人员,尤其是创始者,能否保持探索之心,非常重要。

而探索者的致命缺陷是什么呢?小农意识。

小农意识产生于长久的农耕社会,我要把这件事说清楚,目的不是抨击农民。

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里,给一个锄头给一个扁担给一块地,农民能子子孙孙无穷匮地种两千年。能逼迫他走出这块土地的只有两件事:要么是土地被夺走了,要么是地里没收成要去讨饭。

无语的是,如果地还在,讨饭熬到可以春耕,他还是会跑回来春耕的。这便是固守一个最安全圈子的小农意识。这个意识,不管是什么出身,中国人潜意识里都有的,毕竟农耕太久了。所以,创业者要成为探索者,关键是不能被某个东西绑住,固着住。因为这个世界是球体的,你每向外走一步,拓展出来的空间,都是数量级的变化。

对于初创企业,创业者本人就应该是先驱。先驱是什么?就是阿姆斯特朗登月时说的那句话: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是是全人类的一大步。

综上:四化一核心

年轻化

专业化

企业化

规模化

以探索为创业者的核心驱动力

这篇东西,是掐着表让自己一个小时码出来的,所以没时间改错别字了,11点之前推出来。你看,人都是要逼自己,才能突破的。

祝创业的成功,祝管理的与时俱进。

晚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