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脏超声造影及在介入超声中应用指南 (2012年修改版)

 plyshcn 2019-08-13

     CEUS概述

1.造影剂及其成像技术

     目前中国临床应用的超声造影剂主要是声诺维, 为由磷脂包裹的六氟化硫微气泡。其经外周静脉注射 后,可通过肺循环到达全身各脏器及组织。数分钟后 微气泡破坏,随呼吸排出。与增强CT或MR造影剂 不同,SonoVue只停留在血池中,不会进入细胞外间 隙。超声造影剂无肾毒性,也不会影响甲状腺功能,发 生危及生命过敏反应的几率约为0.001%,远低于增 强CT检查,与增强MR相当[10]。可能出现的副反应 主要有红斑、皮疹、注射部位发热、血压下降等。 Sonazoid是带氢化卵磷脂外壳的全氟丁烷 (Daiichi—Sankyo),将于近期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 Sonazoid可被Kupffer细胞吞噬,因此在血池显像后 可滞留于肝和脾内达数个小时,此时相称为“血管后 期”或“Kupffer期。目前CEUS多采用低机械指数实时灰阶成像。 超声仪需配备专用的造影成像软件,通过选择性提取 来自微泡的谐波信号,同时压制组织来源的信号进行 成像。

2.CEUS的适用范围

    (1)常规超声(US)检查或普查偶然发现声像图不 典型的肝内实性局灶性病变。

     (2)肝硬化患者需明确肝内结节性质,以及作为定 期随访的手段。

     (3)恶性肿瘤患者发现肝内病灶或可疑结节的定 性定量诊断。

     (4)肝内结节CT、MR检查结果不一致或不明确 者。

     (5)穿刺活检结果与临床或影像检查结果不符合 者。

     (6)对肝血管及肿瘤血供的评估。

    (7)局部消融治疗前对CT、MR、US诊断信息的 补充,确认肿瘤大小、浸润范围及数目。

     (8)肝肿瘤各种治疗后疗效评价及随访。

3.CEUS操作规范及培训 

     经US或CT或MR发现肝内病灶后行CEUS检 查,首先用US在相应区域显示病灶,将超声仪调节至 低机械指数的造影专用成像条件。 经外周静脉(优选肘静脉)团注法注射造影剂,随 之推注5 m1生理盐水冲洗,同时启动计时器。针头直 径≥1.1 mm(20G),以免造影剂破裂,推荐剂量为2.4

ml。

      (1)造影前先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注射造影剂后 5~25 S嘱患者屏气观察动脉期灌注,其后实时连续观 察病灶实质期增强模式。

      (2)在获得有效的信息后扫查全肝;对局部有退出 的可疑区域及检查结果不明确者,可再次注射造影剂 1~2.4 ml。

       (3)再次注射需待前次造影剂信号消失后进行。

      (4)对于较小的病灶,可采用能同时显示组织和造 影信号的双幅显示模式。 

      (5)检查观察时间达4~6 min,并存储动态影像 资料以便脱机分析。 建议在开展肝CEUS检查前应先观摩相关专家 的演示及相关理论学习。

4.规范化术语及增强模式

     (1)描述肝病变CEUS表现建议统一采用“增强” 术语,以免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或US混 淆。从肝动脉出现造影剂回声定义为开始增强时间。

     (2)以病灶同一深度周围肝实质增强水平为参照, 将增强水平高于、等于、低于周围肝实质及内部无造影 剂进人分别定义为高增强、等增强、低增强及无增强。

     (3)增强模式主要反映病灶内造影剂微泡随时间 的变化过程。肝病变增强模式是根据动脉期到延迟期 的时间及强度变化而定,可表现为:快进快出、快进慢 出、快进不出、慢进慢出、慢进快出、不进等多种形式。

5.问题及局限性 

     CEUS动脉期需固定探头位置,故只能评价扫查 区域内的肝,之后可以扫查全肝,但仅能观察肝实质期或延迟期的表现,有时难以作出全面评价或可能发生 漏诊。 病灶位于近膈、外周、浅表区域,或位置较深的小 病灶以及因脂肪肝或肝硬化所致回声衰减明显、US 病灶显示不满意者CEUS效果也差,增强CT及MR 可弥补此不足。呼吸配合有困难的患者也会影响 CEUS结果。

     造影后即刻常规超声扫查(Post—CEUS)

    当低机械指数CEUS检查结束,即刻返回US状 态行自然组织谐波成像扫查,可使肿瘤轮廓及内部特 征较造影前显著改善,从而有助于提高不典型造影表 现病灶的诊断率。 完成低机械指数造影后即刻,仍有相当数量微气 泡存在于血管及血窦结构内。返回US状态3 min内 即用Post—CEUS使微气泡大量爆破,形成高对比度界 面,对正常肝组织与肿瘤细微结构的分辨力明显提 高。 Post—CEUS能更清晰显示肝细胞肝癌(HCC)“晕 征”及“镶嵌征”或“结中结征;内部结构不均及后 方回声增强表现增多;对转移癌则可改善肿瘤边界清 晰度及中心坏死区;对肝血管瘤病可显示边界毛刺状 及内部筛孔征。对肝包虫病灶,新发现多发微小囊及 小钙化点。对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则清晰显 示瘤内细带状瘢痕结构。 Post—CEUS增加病灶特征性诊断信息及诊断者的信心,较单纯CEUS诊断率可提高5%~7%,并 有助于引导难以显示的微小癌灶局部消融治疗。

CEUS的时相

     由于个体循环及肝质地的差异,注射造影剂后肝 内血管及实质增强时间不同。为了便于记录肝局灶性 病变的CEUS表现,建议将肝动脉开始显影作为动脉 期的起始时间;以门静脉开始显影作为门脉期起始时 间,标志着肝动脉单独供血时相结束,肝开始双重供血;以肝实质增强达峰值为实质期起始时间;HCC中有15%造影剂退出时间为180S后(多数是≤3 cm,20%在120 S后退出。 

     肝硬化时动脉及门脉供血比例差异悬殊,故增强 时间相差较大。本时相的划分是针对中国人肝硬化背 景下早期小HCC的特征,旨在更灵敏检出增强不典 型的乏血供早期肝癌,减少遗漏口5I。有些早期HCC 灶造影剂退出缓慢甚至不退出,回声较肝实质更强,需 高度重视其增强的模式,积极随访,或采用增强MR 进一步检查。 Sonazoid额外的血管后期(或称Kupffer期)始于 注射后10 min并持续1至数小时口1I。为了不与延迟 期重叠,血管后期扫查不应早于注射后10 min内进

     我国每年新发HCC病例约30余万例,约90%合 并乙肝肝硬化。肝癌演变过程是肝硬化再生结节(RN)一低度或高度异型增生结节(LGDN或HGDN)一异型增生结节局灶癌变(DN—Ca)一小肝癌一进展期肝癌。期间伴随着结节灶微血供和灌注的变 化。SonoVue作为血池造影剂可反映上述变 化,根据增强退出时间、模式、程度,对RN和小HCC 作出定性诊断及分化程度判断[23’26I。CEUS技术应用 于中国数百万乙肝肝硬化高危人群的普查随访,将成 为提高我国肝癌早期诊断率的有效措施。 一、良性增生结节 RN血供与周围肝组织基本一致,内部无明显异 常血供,CEUS动脉期无异常增强,门脉期或实质期与 周围肝实质呈等增强。DN在动脉期~ 门脉期呈延迟或与肝同步等增强,实质期可显示轻度 退出,提示结节内门静脉供血减少;少部分结节在动脉~门脉期呈轻度高增强,实质期轻度退出,提示结节 动脉血供增加、门静脉供血减少‘30|,与再生结节有差 异。追踪3年的病例已发现有异型增生 结节癌变。

增生癌变

     增生癌变是异型区域内有癌成分,即高分化HCC 和异型性肝细胞混合构成的结节。两种不同的组 织在同一结节,CEUS显示结节的一部分区域在动脉期或门脉期呈高增强,实质期或延迟期退出呈低增强, 同HCC表现,余区域在动脉期则与肝同步或延迟呈 等增强或低增强,在延迟期与肝同步或提前退出呈等 增强或低增强,与RN表现相近,造影模式不典 型易漏诊。 三、小HCC 通常指≤3 cm HCC,新生血管开始增加,门脉供 血逐渐减少~消失,因此动脉期高增强是重要指标,可 提高小肝癌检出率,研究证实造影后期退出不同对肝 癌分化程度判断有参考意义。小HCC造影模式如下 (1)中低分化癌动脉期高增强,实质期快速退出, 呈“快进快出”模式,在小肝癌中仍占多数; (2)高分化癌95%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5%门脉 期高增强,其中,约11%在延迟期缓慢退出,呈“快进 慢出”,可能与高分化癌结节内仍存在网状内皮细胞以 及门脉供血相关; (3)高分化癌中约4%病灶在延迟期造影剂仍未 退出,需与不典型FNH、腺瘤等良性病灶鉴别,有无肝 硬化背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少数早期高分化透明细胞癌由于合并脂肪变 性,US多显示为高回声结节,且动脉血供少而灌注模式 不典型,表现为门脉期稍高增强,容易漏诊,但只要在实 质期~延迟期有退出,仍不能排除恶性。 因此,肝硬化背景下CEUS观察时间应足够,肿 瘤不退出时应观察到肝内造影剂退出为止。 四、进展期HCC 进展期HCC肿瘤多>3 cm,占我国临床每年新 发病例的85%(29万余)。由于HCC早期无症状体 征,多数就诊患者肿瘤较大。乙肝病史肝硬化背景下 发现>3 cm HCC,US图像一般较典型。其中3~5 cm肿瘤以强回声和弱回声多见,混合型回声及等回声 约占二成。周边见假包膜细晕,肿瘤内见镶嵌征或块 中结节。>5 cm的进展期HCC呈不规则类圆形或椭 圆形,无晕征,内有不规则坏死区而不均匀。弥漫型多数肿瘤边界不清晰,常合并门脉瘤栓。CDFI多 可显示肿瘤内或周边有丰富的动脉血供,周边有门脉 血供,有参考意义。进展期HCC US诊断率高,但肝 硬化背景合并占位病变声像图不典型或不能与血管 瘤、FNH等鉴别时,需行CEUS检查。

HCC

    (1)进展期HCC以中低分化癌为主,早期进展期 癌少数为高分化癌,造影表现参考小肝癌;

    (2)动脉期滋养血管显示两种类型,一种为造影剂 沿供血动脉达肿瘤周边呈高增强,瞬间充填结节呈整 体增强;另一种显示动脉期沿供血动脉直接进入肿瘤

内并快速弥散,肿瘤呈整体增强,与FNH不同,此滋 养血管粗大不规则,增强更快;

    (3)早期进展癌多呈整体高增强,进展期癌多呈不 均匀高增强,较大肿瘤内部见不规则低增强或不增强 区,为肿瘤合并坏死液化表现。

     门静脉栓子

    形成是指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内见实 性回声填充,门静脉血流部分通畅或完全阻塞。形成 门静脉栓子的主要病因有血栓和癌栓两种。前者多由 凝血功能异常引起,US显示门脉内径基本正常;后者 多由原发性HCC所致,US显示受累门脉内径增宽, 典型者可显示栓子内的动脉血流信号。 门静脉血栓CEUS模式:各期均呈无增强表现 。 门静脉癌栓CEUS模式:表现类似于肝内原发肿 瘤病灶,即动脉期增强早,呈均匀高增强,门脉期增强退出;实质期轻度退出呈低增强。

非肝硬化背景恶性局灶性病变

非硬化肝基础上发生的病灶种类繁多,也可发生 HCC,CEUS表现同肝硬化相关章节。其他常见的肝 恶性病变主要有胆管细胞型肝癌、转移性肝癌、少见特 殊类型肝癌、胆管囊腺癌、肝肉瘤、肝淋巴瘤等。

一、胆管细胞肝癌 胆管细胞型肝癌多发生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多为

高分化腺癌。近年来发病率逐步上升。病理及US表 现可分为肿块型、管壁浸润型、管内生长型和混合 型。肿块型与HCC常难以鉴别,后三种类型声像图 较典型。近端胆管扩张或合并钙化(结石)是较常见的 间接征象,胆管内发生瘤栓多于HCC,有参考意义 部分病例合并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或胆汁性肝硬化。

    (1)动脉期多表现为周边不规则环状高增强,为特 征性的增强模式,约占50%;

    (2)小肿块型多呈均匀高增强,与HCC不易鉴 别;大肿瘤呈不规则、不均匀高增强;

    (3)含有脂肪结构或纤维结构丰富的肿块,门脉期 呈不均匀低增强,部分区域呈无增强,但US图像非囊 性表现H20;门脉期~实质期即快速退出,呈低增强,低于 周围肝实质;

    (4)管内生长型肿瘤呈囊实性,动脉期见扩张管腔 内实性部分呈均匀高增强,门脉期多数快速退出。 二、胆管囊腺癌 肝胆管囊腺癌是发生于胆管上皮细胞的囊性恶性肿瘤,少见。US见较大的单发囊实性肿瘤,包膜厚、 完整,可见乳头状实性结节隆起,囊内可见较厚分隔。 需与肝内良性囊腺瘤鉴别,囊腺瘤多呈多房,少见囊内 壁间隔及实性结节。 CEUS动脉期囊壁、壁内结节及间隔呈高增强;一 般较快退出,至门脉期多呈低增强,实质期及延迟期呈 低增强,囊性部分呈无增强。 三、纤维板层型HCC 纤维板层型HCC是原发性HCC中少见的特殊 类型,好发青少年,生长缓慢,一般无乙肝肝硬化。病 理及声像图显示肿瘤较大,边界清晰,多呈低回声或强 弱不均回声,其内见瘢痕结构,有丰富的动脉血供。

CEUS显示为动脉期高增强,呈“快进快出”模式, 部分病例中心见动脉血管呈放射状,与FNH不易鉴 别,需依靠穿刺活检确诊。 四、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临床较常见,较少合并肝硬化及脉管 内癌栓。通常有原发灶,肝内发现结节灶,即疑为转移 癌。由于来源、成分、坏死程度不同,US显示多种类 型,呈强回声、等回声、低回声、弱回声及囊实性或囊性 结节,常多发,消化道肿瘤常合并钙化。典型图像呈 “牛眼征”、“同心圆征”,较小病灶多呈弱回声结节,边 界清晰。 CEUS动脉期病灶常呈环状高增强,富血供肿瘤见囊壁、囊内分隔及囊壁实性结节高增强;c:延迟期囊内分隔及囊壁实性结节增强消退为稍低增强也可呈整体增强;门脉期和实质早期即开始退出,呈典 型的“黑洞征”表现。这一特征使转移性肝癌在门脉期 以后更容易被检出(图18)。实质期一延迟期常可更 灵敏地发现US甚至CT未能显示的微小转移灶.

肝良性局灶病变

经过近30余年的总结,肝良性局灶病变US结合 肝穿刺活检的诊断率明显提高。但某些声像图不典型 的病例,影像及l临床甚至细针穿刺活检也难以作出诊 断。CEUS的普及应用,可使一部分患者排除恶性,另 有一部分不典型灌注模式如炎性病灶、结核瘤等仍难 以定性,需重视总结分析CEUS表现。

一、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良性病灶,发生率约7.3%, 小血管瘤声像图典型,US诊断率较高,大肿瘤或结构 复杂需鉴别诊断时,CEUS能显著提高诊断率。 CEUS表现典型的特征为动脉期周边呈高增强, 欠规整,同时显示结节状、团块状增强回声,逐渐向心 性填充,增强持续至延迟期(图19)。小瘤灶填充更 快,大瘤灶填充速度较缓慢,至延迟期呈整体或部分充 填E48]。少数不典型病灶动脉期快速整体高增强,与肝 腺瘤或肝癌不易鉴别,可能与血供丰富或异常(如动一 静脉瘘)有关。血栓性血管瘤由于血栓部分无 增强,易误认为廓清,与恶性肿瘤混淆。 肝硬化HCC合并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为一难题,重视参考其他影像诊断(CT或MR)

二、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

FNH为肝内增生性病灶,随着US及其他影像诊 断的普及,发现率增加。FNH好发于中青年,多在体 检中偶然发现。US多显示为肝内稍低回声的肿块, CDFI常可在病灶中央显示星状或放射状彩色血流, 脉冲多普勒可测及动脉性血流,阻力指数常较低。 CEUS动脉期显示病灶快速高增强,早期多呈离 心性放射状或轮辐状,通常表现为由中心向外(70%) 快速填充或偏心血供(30%),达峰值强度时呈边界 清晰、规整的整体高增强,门脉期和实质期依然高增强 或等增强,25%病灶延迟期可显示中央细带状 低增强瘢痕。

三、肝细胞腺瘤

肝细胞腺瘤是较少见的原发性良性肿瘤,多见于 女性,或见于糖原累积综合征患者。临床定性诊断较 困难。肝细胞腺瘤是手术指征,尤其直径大于5 cm者 (具有易出血及恶变的风险)。US多表现为肝内低回 声实性肿块,边界较清晰,内分布较均匀,体积大者回 声可不均匀,少见合并液区及钙化点。 CEUS动脉期显示病灶多呈整体性高增强,有时 可见包膜下粗大血管供血,达峰值强度时内部回声均 匀,较大的肿瘤呈不均匀增强,合并出血坏死者见肿瘤内无增强区;门脉期和实质期多呈等增强。病灶动脉相高增强,通常始于边缘随后非常快速向心性填充;相反方向的填充见于FNH。然而,这样 的动脉强化模式亦可见于HCC及富血供转移癌,并 不是肝细胞腺瘤的特殊表现。 四、肝局灶炎性病变 为肝急性或慢性感染在肝内形成的良性肿瘤性疾 病,在增生变性的纤维组织内有不同的炎细胞浸润和 增生的毛细血管组成的炎性肉芽肿性改变。根据病理 及图像表现,分为化脓性(肝脓肿)和非化脓性病变(炎 性假瘤、寄生虫感染灶、结核瘤等)。 1.肝脓肿 目前,肝脓肿多与手术或介入治疗相关,根据病程 阶段及不同病理改变,US及CEUS表现丰富多样。 肝脓肿早期局部组织呈急性炎症反应,水肿、浆液渗 出,呈浆膜性炎症。数天内病灶融合增大渐形成脓腔。 US示局部呈不均匀强回声团,边界模糊,后方回声稍 强。 CEUS动脉期病灶区域呈高增强,边界模糊不清, 实质期无异常退出。脓腔形成后动脉期病灶外周呈高 增强,门脉期及实质期呈低增强。 肝脓肿液化期US图像较典型,呈混合性或液性 伴分隔。

CEUS在超声介入中的应用

由于实时US无放射性,容易操作,可准确定位引 导穿刺,多被应用于肝肿瘤活检及消融治疗。但临床需行消融治疗的肝癌多数肿瘤较大,肝功能差,治疗后 复发率高。针对局部治疗难题,CEUS可灵敏显示肿 瘤血管,界定肝癌浸润范围等生物学行为,为确定规范 化治疗方案策略、精准适形灭活肿瘤等提供重要的依 据,US及CEUS在肝肿瘤局部消融治疗前、中、后的 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一、CEUS在消融治疗中的应用

1.选择适应证 肝肿瘤数目、大小、位置和相邻关系等信息对确定 患者能否接受消融治疗至关重要。CEUS可灵敏发现US或CT未能显示的微小癌灶,甚至3~5 mm卫星 灶,确认边界不清晰肿瘤的范围等,为选择适应证提供依据。治疗结果显示应用CEUS选择适应证, 可降低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2.确定消融治疗方案和策略 (1)对CEUS血管期肿瘤周边增大、增强区域以 及实质期退出区域的病理组织学研究,证实CEUS可 界定肝癌浸润范围,为制定消融方案,精准灭活肿瘤提 供依据。 CEUS能更好地显示肿瘤边界以及对周围重要脏 器组织有无侵犯,有助于施行合理的个体化消融治疗,

提高灭活率并减少并发症。 CEUS比CDFI能更灵敏地显示肿瘤的荷瘤 血管,可引导首先消融血管人瘤部位,阻断主要血供, 显示肿瘤活性区并指导即刻消融,可获得一次性整体 适形灭活肿瘤口。

3.消融治疗定位 对CT或MR显示的微小瘤灶及复发残留肿瘤, US未能显示或显示不清时,应用CEUS引导定位,可 有效提高肿瘤灭活率。在血管期肿瘤增强时进针较准 确,但由于时间短促,也常在实质期造影剂退出,肿瘤 呈低增强并清晰显示时进针。

    实时双幅图像可同时显示组织谐波成像和造影成 像两种模式,组织成像利于观察消融针刺达靶目标的过程,可确认针尖位置与周围脏器组织关系,造影成像 利于病灶的显示与确认,实现准确布针。

4.早期诊断并发症(出血、裂伤) CEUS可准确地显示肝活动性出血的部位,并判 断肝损伤的程度包括损伤范围、深度、有无其他合并症 等,指导临床治疗。

活动性出血典型的CEUS表现为从血管期一延 迟期均可见管状、柱状或细带状强回声自破裂处向肝 表面外溢。肝内出血或挫裂伤显示局部不规 则增强,延迟期则可清晰显示肝实质内低增强区。陈 旧性血肿则所有时相均无增强,可清晰显示边界范 围。三维造影成像可全面地显示出血的部位及出 血附近的血流情况,为诊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明确出血部位后,超声造影还可引导消融治疗止血或注射止血剂,并评价止血治疗效果。

二、CEUS对局部介入超声治疗疗效的评价

1.对消融治疗疗效的评价 疗效判断观察的内容如下:消融凝固灶的大小;动 脉期、门脉期消融灶及周围有无增强区;局部廓清范围 较血管期有无增大;肝内有无其他异常增强或廓清病 灶。 造影显示消融范围大小超越原肿瘤,各期灌注缺 失,呈无增强的无回声区,实质期廓清范围无扩大,为 肿瘤灭活表现。 以消融肿瘤动脉期周边异常强化为阳性诊断指 标,可以检出大部分残留活性区。射频后残存活性及 复发灶的形态多样,多位于病灶周边,可分为以下几种 类型。 不典型表现动脉期呈等增强,门脉期、实质期造影 剂退出呈低增强,但仍高于无增强的灭活区。 消融治疗后5~20 min即刻CEUS检查,病灶周 边粗糙的环状增强为热消融所致的充血反应,易与残

留活性混淆。消融后1、3、6个月随访,通过增强影像 检查判断疗效。 增强CT、MR等影像学方法是评价疗效的重要影 像依据。CEUS和增强CT在射频后残余病灶评价中 诊断价值相近

2.对TACE疗效的评价 TACE治疗后,碘油有可能在短期内局部沉积良 好,因此,CT需在碘油逐渐洗出后(1~2个月)方可评 价疗效。CEUS不受碘油沉积的影响,在治疗后1周 内即可通过对肿瘤微血供的灵敏显示来判断有无残存 肿瘤,从而准确评估疗效。对1 cm以下小病灶,其 诊断敏感性略高于增强CTL8“。 CEUS判断标准: 完全灭活:各期始终无增强,无异常退出,肿瘤大 小无变化,呈边界清晰的低一无增强区。 残留活性:动脉期病灶内部或周边有增强区域,呈 结节状、月牙状、楔形或不规则形,门脉期退出,延迟期 呈低增强n51;仅阻断肿瘤动脉供血,门静脉供血仍存在时,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与肝实质同步 强化,延迟期退出,呈相对低回声。 可疑活性:病灶周边呈环状增强带,常较厚而不规 则,门脉期或延迟期轻度退出或不退出。需与炎性充 血带相鉴别,后者周边增强环薄而均一,持续时间长, 退出不明显,至延迟期可呈等增强[86]。两者表 现有重叠,CT或MR有时也判断困难。需密切随访, 结合临床资料,必要时行穿刺活检确诊。

三、CEUS在肝活检中的应用 由于肿瘤过大或过小、合并变性坏死、位置不佳以及穿刺取材部位不当或操作者经验不足等原因,US 或CT引导穿刺活检存在假阴性或诊断结果与CT、临 床诊断不符。通过CEUS确认恶性肿瘤的活性区域、 变性或坏死区域以及发现微4,tloo瘤,继而引导穿刺活 检,可准确获取有病理诊断意义的组织,有效提高经皮 穿刺活检的诊断率,并减少穿刺次数。超声 造影引导下穿刺活检可作为鉴别肝良、恶性占位病变的 金标准。但临床上经活检证实的肝内不典型增强的炎 性病灶、FNH灶被超声造影诊断为恶性灶(假阳性),则 需采用其他影像检查,必要时再次穿刺活检确诊。

四、术中超声造影 30余年来,术中超声检查被证实是发现肝占位的 最准确方法,越来越受到外科医生的青睐。对于合并 肝硬化的HCC患者,它能够新发现50%的结节。然 而在应用中有时难以鉴别小血管瘤、增生结节及小 HCC等良恶性病灶,从而影响手术方案选择或造成过 度切除。术中肝CEUS的应用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不仅能根据结节的不同灌注时相鉴别良恶性,并且能 更灵敏地发现术前检查遗漏的小病灶,从而达 到精准切除或尽可能多地保留肝组织。I临床应用结果 显示术中超声及术中CEUS能够改变18%~35%的 肝外科手术策略,获得最佳手术治疗效果。 肝肿瘤术中CEUS灌注特点与常规CEUS相同, 多数肝癌表现为动脉期呈高增强,门脉期及实质期退 出呈低增强;多数增生结节表现为三期与肝实质同等 增强。在该领域的应用刚开始,今后尚需积累病例深 入开展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