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之源:孟子性善论思想浅议

 渐华 2019-08-16

“性善论”是先秦诸子孟子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善是人先天就具备的,是人的本能,孟子打比方说,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掉到井里,他就会产生怜悯之心,这并不是因为他要和小孩的父母拉关系,或是在乡里博得好名声,更不是厌恶小孩的哭声才同情,这种同情心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因外界因素而产生的,这一思想代表了儒家人性论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的性善论源起于尧舜,“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他说人人皆可为尧舜,他笃定地认为尧舜这两位古代名君就是善的源起,善的化身,并且人人都可以为尧舜,具备善心。

孟子奉尧舜为楷模,认为人人都有同情之心,没有同情之心就不能称作人,他将孔子的仁义礼智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他认为,有同情心,就是仁的开端;有羞耻之心,是义的开端;有谦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有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仁义礼智并不是从外界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这是孟子性善论的核心论断,他强调了善心的原本存在性,这种同情心又是仁的开端,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具备“仁”的品质,具体就是仁爱之心,仁义之心,仁德之心,必须首先具备善心,这个善心具体就是怜悯之心,同情之心。

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容十分广博,具体体现就是仁爱之心,涉及家、国、天下等社会各个层面。

在家庭层面,提倡孝悌,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且要给自己的妻子、兄弟做出榜样。这是家庭和谐有序的根本。

在社会层面,主张推恩,就是推广恩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即尊重自家的长辈,从而推及到尊重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从而推及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进而推及到对待鳏寡孤独这些社会弱势群体,让他们生活有所依,有所养。这种由己及人的大爱思想告诉人们爱的普遍性,突破了一家之爱的狭隘思想,具有博爱思想,这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

在治国安邦层面,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这是民本思想的雏形,也是对统治者的挑战,主张实行仁政,以民为本,这是其性善论思想的进一步体现和升华。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这里的“忍人之心”就是同情心,孟子认为,作为一个统治者,要推行仁政,对老百姓有了同情心,就会有仁政,以同情心来推行仁政,天下就会很容易治理。具体到治理中,就是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忧民之忧,与民同有,信民之言,为民父母,使百姓衣食无忧,然后设立学校,教百姓以人伦,让老百姓进一步具备善心,施行善行,结出善果,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孟子用性善论引导社会进步,从而形成其“五伦”思想理念,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这五伦就是父子之间要有血缘之亲,君臣之间要有尊卑之礼,夫妻之间要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要有长幼之序,朋友之间要有真诚之信,这是孟子构建的其理想社会的人伦关系,是其性善论思想的归结与升华,对于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有其进步意义。但也具有浓重的世代印迹及理想化色彩,性善论支撑下的王道论很难被统治者所采纳,但几千年过去了,孟子构建的仁学思想理论体系依然牢不可破,其性善论及民本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其思想中所体现的仁爱、宽容、善心、善行的思想永远不会过时,会世代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