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诗词家》杂志(节选)

 江山携手 2019-08-17

一、旧体诗词、古体诗词、中华诗词、汉诗、体诗、国诗、古典诗词……您认为如何称谓中国本土汉语诗歌最为恰切?为什么?

我认为参照国画、国术等称谓,称国诗比较好,简明,大气,也准确。旧体诗词略含贬义;古体诗词不确切,因为古体是与律体相对应的概念,不能涵盖整个国诗;中华诗词、古典诗词虽也不错,却略显累赘,不及国诗简明而大气;汉诗这个概念则似乎习惯上包括新诗;体诗这个说法没听说过。

二、长期以来,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史料、讲义,均不著录旧体诗词创作成就。对此,您认为是文化偏见作祟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是否有诗词界自身原因?

有文化偏见,诗词被新文学操觚者视为旧文学。也有诗词界自身的原因,我想说三点:

1 长期以来,诗词界给外界展示的是以老干体为代表的“坏的一面”。自身浅薄无聊,别人当然要鄙视你。

2 一些较深刻较成熟的诗词,语言却颇为艰深,不容易为外界所了解和解读;新文学界普遍缺乏起码的文言素养,这从莫言、余秋雨等人偶尔一见的所谓“诗词”可窥全豹。

3 诗词界对诗词的文学定位认识不足,要么等同于琴棋书画等传统艺术,要么认为是传道、教化的载体,而不是看作与小说、新诗一样的文学之一种。由于这一认识的偏差,导致诗词中缺少一般文学体裁常见的鲜活的人物形象,缺少基于现实生活的虚构的故事,缺少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的反映。

三、有人将旧体诗词一度“式微”“委顿”归咎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对此,你有何见解。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根本原因,在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捩,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但转捩并不意味着要毁灭传统文化,我们周边有的国家就做得比我们好,工业化程度比我们高,对传统的继承也比我们好。这是值得我们全国上下全面反思的。从五四到文革,我们的传统文化呈现急剧毁灭的状态,到文革算是触底了,改开以来,略有反弹,但还远远不够。拿诗词来说,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只讲赏析,不教写作,连中文系都不教。论写诗词,古代一个偏僻山村的私塾先生,都可以秒杀现在99%的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在大伙讲起古人诗词来头头是道,真要让他拿起笔来自己写一首,立马傻眼。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有效的办法是诗词写作进入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进入高考试卷。

四、诗词界不少人士认为旧体诗词于当代的出路在于“创新”,您是否赞同?如若是,“创新”的要义是什么?

我认为现阶段不必强调“创新”,而应强调“恢复”,对传统的恢复。在没有足够的恢复之前,轻言创新,结果往往不好。现在好多打着“创新”的旗号写出来的东西,深度和审美都不足,堕入了滑易肤浅的恶趣。创新这个东西,是水到渠成的。诗词归根结底是要表达作者的自我。而作者是当下社会中的人,要切己,要切事,自然就要用到当下的语汇,合于当下的审美,自然就有别于古人,自然也就“创新”了。现在诗词圈的大问题是,古也好,新也好,就是不切己,不切事,作者在诗中写不出自我。多数人的集子,包括那些颇有些名气的作者的集子,拿过来从头读到尾,然后把眼睛合上,读者脑子里留下了什么呢?什么也没有留下,一片空白。作者是个什么人,干什么的,有哪些经历,一概不知道。诗里没有人,没有事,没有自我,都在往空里写,往虚里写,写思想,发议论,就是不写事。

五、有人认为“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的方向就是旧体诗词发展的方向。您是否认同?理由何在?

我不懂京剧,不好判断。“样板戏”的昙花一现,主要是其主导者在政治斗争中落败,是一个被强力打断的过程。如果当年不打断,今天是否会流行,是否会遍地开花,谁知道呢。至于诗词,切己切事就可以了,古一点新一点都不是问题。写出作者的自我才是问题。

六、您对“平水韵”和“新声韵”之争持何看法?对“白话入诗”持何看法?

诗词重在纵向的历史传承,在文化上形成一种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而不是像俗文化一样重在当下的横向传播。这就决定了它不能跟着现实的语音走,因为现实的语音是一个始终在变的东西。某个字今天读平,一百年以后谁能保证它仍然读平而不读仄?那是不是声韵要像字典一样,隔几十年修订一次?为了保证传承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将平仄凝固化、不与现实语音挂钩,是最简便的办法。平水韵就起了将平仄凝固化的作用。因此不必随着现实语音去搞什么“新声韵”。很多人质疑平水韵写诗无法将平仄读出来,是一种不能读的“死诗”,并因此而支持声韵改革。乍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其实是大伙不了解吟诵的原故。实际上,用平水韵写诗,用普通话吟诵,或用任何一种现实的汉语方言吟诵,都可以无障碍地将平声、上去声、以及入声吟出来,达到音声的效果。它不是一种不能读的、没有声音的黙诗、死诗,而是一种比朗读更美听的活诗、歌诗。诗是用来吟的而不是读的,千百年来,吟诗是古人像吃饭一样平常的生活习惯。吟诵并不难,稍加练习就会,比唱歌容易,当然吟得好不好另说。现在中华吟诵学会也在大力推广。平水韵在文字上体现平仄,吟诵在音声上体现平仄,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换句话说,与平水韵匹配的音声是“吟”而不是“读”。你非得去读,然后告诉我无法“读”出平仄,却不知道另有一套“吟”的音声系统,那是你的问题。

至于白话入诗,我自己就写过不少,也受到一些人的诟病。我认为只要适度,掌握好边界,白话也是可以入诗的,也能写出深度和美感,有的白话甚至比文言更能打动人。当然,诗词的基本语言仍然是文言,过度白话化的倾向是要警惕的。

(以下从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