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陆小鹿 搭乘复兴号高铁去北京,为的是有充足的时间可以临窗读书。这一次,随身携带的是任韶堂写的《食物语言学》。 任韶堂是美国人,斯坦福大学教授,原名叫Dan Jurafsky。 这是一本探讨食物与语言之间关系的书。第一章写得尤为有趣:如何看菜单。任教授得出了几个有趣的结论—— 欧式餐厅,一般菜单上都是英语和法语的混杂体,或者在法语中混入几个英语单词,或者在英语中插入法语冠词le,通过这种高格调词汇来彰显他们高端时尚的定位。 有些餐厅,菜单上会注明食材的产地,比如草饲安格斯生牛肉片。用“草饲”塑造了放牧的画面,用“安格斯”注明了牛肉出处,暗示你正身处一家高价餐厅。 菜单上的单词长度对价格也有影响。当菜单上的单词长度每增加1个字母,这道菜的价格就会上升18美分。所以,我们常常在高价餐厅的菜单上看到很多冗长晦涩的单词。 坐在飞驰的列车上,我回想曾经看过的有印象的菜单。 前些年外出旅行,我特别爱住民宿,在苏州山塘街住过一家“花间堂”。记得花间堂里的茴香餐厅,菜单设计得非常文艺,每道菜名都像是一句诗。比如清蒸白水鱼,菜单上叫做“太湖里的白月光”;芦笋炒虾仁,是“水畔的绿野仙踪”;红烧羊肉,“风起时,温暖如是”;豆豉鲮鱼油麦菜,叫做“绿到深处是寻常”……这份文艺菜单立刻让我对茴香餐厅有了好感。 公司附近的常德公寓,是张爱玲曾经的故居。如今,常德公寓楼下开了间张爱玲主题咖啡书吧,这里可以读书、用餐、喝咖啡、听音乐……咖啡吧里的菜单也有意思,酒水单上罗列了好几款鸡尾酒,都是以张爱玲的作品来命名的。比如薄荷味的叫“半生缘”,酸甜味的是“倾城之恋”,玫瑰味的是“六月新娘”,百香果则是“金锁记”。薄薄的菜单里藏着大学问。菜单设计得好,对生意自然有助推作用。 七夕之夜,老公带我去一家本帮菜餐厅吃饭。那天餐厅里的菜单是特别为七夕节准备的,比较意外的是这份特制菜单上居然还印制了三首中、法、英爱情诗歌。中国的是《诗经》里的《关雎》,英国的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16首,法语的我看不懂,回来百度后才知是法国诗人保罗·魏尔伦的诗歌。这份别致的菜单,给我的七夕之夜添加了浪漫的情调。能让客人心满意足地乖乖掏钱,可别小瞧了菜单的功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