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潜规则:想要活得“爽”,就要敢被人讨厌

 昵称63703230 2019-08-21

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 自卑与超越 | 面纱 | 埃及四千年 | ……

人性潜规则:想要活得“爽”,就要敢被人讨厌

1

假如有两个选择摆在你面前:

一个是腰缠万贯但却被人讨厌,另一个则是一无所有但就是讨人喜欢,你选哪个?

你害怕被讨厌吗?

嘘,先别急着回答,看看下面的问题咱们一起来客观评价一下

- 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被当众表扬,就会非常开心。

- 经常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虽然并不情愿但更怕对方对自己失望。

- 虽然很讨厌别人对自己的生活指手画脚,却还是因为种种原因屈服了。

如果你看完这三条,在心里默默地say 了 yes,那么寒鸦一定要向你推荐这本豆瓣评分8.6,被4k人五星评价的《被讨厌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说的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

提起阿德勒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陌生,但其实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并称“心理学三大巨头”,而且还是那个人手一本的心理学巨著《自卑与超越》的作者。

他主张的“目的论”更是被誉为强者的哲学,公然与荣格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派的“原因论”打擂台。

人性潜规则:想要活得“爽”,就要敢被人讨厌

阿德勒认为自由就是被讨厌,而自由又是幸福的基础。也就是说如果你害怕被讨厌,那么你就不自由,自然也无从幸福。

2

为什么怕被讨厌

“好害怕被人说不合群啊”或者“好害怕被人讨厌,做什么都只有一个人啊”。类似这样的话,可能大部分人都多多少少曾经说过。可是为什么呢?明明只要做好自己就够了,却还是很怕会被讨厌,比起自己喜欢自己似乎还是别人的认可来的更重要一些。

阿德勒认为人之所以会害怕被讨厌主要有下面三个原因:

1.人际关系混乱,做不到课题分离

2.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3.认可欲求:什么都爱跟人比较,被认可驱使

这三个原因各为一派却又互为表里,寒鸦用一个小故事给你们举个栗子

有这样一个青年,他从小就遵从父母的教导,不管什么都尽量使父母满意,就算上大学时父母强行让自己选了不喜欢的专业,也只是抱怨了几句就同意了。对于长辈、朋友的“我是为你好”拒绝起来总是有气无力。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阳光开朗甚至自信满满。和周围的人虽然不说都是过命的交情,却也总体相处融洽。

但其实他时不时就会感到自卑,不管是出身、学业、家庭甚至容貌都让他感到难以满意。

他觉得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有时候甚至会想“我这种人,就算有一天突然消失了,可能都要很久才会被发现吧?”,已经到了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的地步。

最后,他又因为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他往往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非常渴望别人的认可。

只要这件事会得到很多认可即使自己再不情愿也会咬牙坚持,反之,则是再有意义也会渐渐失去动力,一点点放弃。

是不是觉得这个青年有点熟悉?好像是某种程度或者某个时间的自己?

可是怎么办呢,就算知道了自己为什么会害怕,又能怎么样?难道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困扰了自己几十年的问题?

3

如何做个自我悦纳的强者

要想拥有不被讨厌的勇气,必须要从做个自我悦纳的人开始。自我悦纳是自由的开始,而自由又是幸福的基础。

人性潜规则:想要活得“爽”,就要敢被人讨厌

亚里士多德曾经提过一个叫“第一性原理”的哲学概念,说的是:每个系统中都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既不能违背,也不能删除。

人性潜规则:想要活得“爽”,就要敢被人讨厌

对于人生或者自我发展这个系统来说,自我悦纳就是它的第一性原理。

三毛在《谈心》里说过:“一个不欣赏自己的人,是难以快乐的。”那自我悦纳是不是自我欣赏呢?

是也不是,自我悦纳相当于自我欣赏的进阶版,自我欣赏是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在自己的优点上,然后意识到原来我也是个很不错的人。

自我悦纳则是优点缺点一起看,不仅欣赏自己的优点,也能接受有着很多缺点不完美的自己。

对待自己仿佛是以一个老友的视角,既不为优点感到骄傲自满也不为缺点感到自卑~

那怎么做才能自我悦纳或者说不怕被讨厌呢?

跟原因相对也是三个方法:

1.无论是与谁交往都尽量做到课题分离

2.挖掘自己的优点,寻找自己的价值所在

3.不再追求比较而来的幸福,做一个不被认可驱使的人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寒鸦你说的这些,有的概念我都不清楚,更别提怎么用了!别着急,这三个办法,我们一个个拆开来看~

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阿德勒认为,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而解决这一烦恼的关键就在于课题分离。

阿德勒认为: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什么叫不干涉别人的课题呢?寒鸦给大家举一个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大家就懂了。

父母都希望我们学习好,尽量给我们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告诉我们为什么学习很重要,这都可以。

但是,如果父母非要逼着我们学习,甚至强迫我们做这做那,那就不对了。学习,是我们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的课题是给我们提供帮助。

如果父母强行干涉我们的学习,乃至于让我们为父母而学,就很难有一个好的结果,甚至走上报复父母的路。

这里需要注意一下,课题分离并不是说做父母的要完全放任孩子不管,而是说做父母的可以帮助孩子,但不能强迫孩子,甚至为孩子做选择。

岸见一郎有一个比方非常形象的概括了课题分离这个道理。你可以把一匹马领到河边,但是最终喝不喝水,那是它自己的决定。其实课题分离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它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界限感。界限之内是我的事,界限之外就是别人的事,我的事别人不能干涉,别人的事我也不能管。

人性潜规则:想要活得“爽”,就要敢被人讨厌

如果你是个很难做到课题分离的人,你就很难感到自由,被人际关系绑的死死的。你可能会说,其实也没有那么夸张,虽然会被管着但也没觉得特别不自由啊。

所以这里,寒鸦要给大家明晰一下自由的概念。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这本书里强调,凡是出于倾向性的,就都是不自由的。倾向性就是指那些能牵着你走的力量,不管是父母长辈的压力,还是同行竞争的压力都算。

康德把出于倾向性而做事的行为叫做“hypothetical imperative(假言命令)”,而自由则是道德“categorical imperative(绝对命令)”,得是无条件的。

也就是说,我做事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只是出于个人义务,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自由。

这部分拓展有点多,大家可能有点蒙,寒鸦给大家简单总结一下~

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上的不自由,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界限感,就像庄子说的人与人之间交往,必须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

最后,课题分离是自由社会的必然要求。人和人之间要有一个界限感,每个人为自己负责,不插手别人的课题,即使不去远方也能感受到自由。

人性潜规则:想要活得“爽”,就要敢被人讨厌

如何发现自己的价值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派最大的区别就是,相信自我的力量,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奋力拼搏、追求优越以适应环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能力。

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甚至你的存在对于某人都是莫大的安慰,像是我们于父母,情侣于彼此…

但你说,这种价值有点缥缈,我想得到每天都能让我感到幸福的价值有没有办法啊?

阿德勒还真的给出了两个办法:

1. 他者信赖

2. 他者贡献

这两个概念都很浅显,很容易理解,就是把别人当成伙伴而不是竞争者甚至敌人,然后交出你的信赖,和你能做的贡献,这里必须强调一下在他者贡献中贡献是不分大小的,只要你觉得自己有贡献就可以了~

给大家举个书中的例子:

比如有些富豪(Ex:比尔盖茨)已经拥有了一生也花不完的巨额财产,但他们中的多数人至今依然继续忙碌工作着。

这就是为了他者贡献继而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获得巨额财富之后便致力于参加慈善活动的富豪们,也为了能够体会自我价值、确认“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

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他者贡献和他者信赖呢?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比较而来的幸福没有尽头

如果我们一直被认可驱使,不受控制的想要与他人比较,这种幸福即使侥幸得到也会很快消失,没有尽头。

比较而来的幸福就像是登山,当你好不容易爬上一个山峰,刚开心一会儿,就发现了另一个更高的山峰,于是又变的沮丧,周而复始,即使力竭而死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

但是幸福真的有这么难吗?真不是,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随时都可以获得幸福。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里说过,心流其实是一种可以让人幸福的生活方式,当你处于心流时,你就能感到那种纯净的快乐。

人性潜规则:想要活得“爽”,就要敢被人讨厌

你看要想幸福,只要让自己进入心流或者通俗的说,只要让自己高度专注就可以了,简单的难以致信✪ω✪

这时,你又觉得总是心流好像不够放松怎么办?

我们还有村上春树的小确幸啊,多用发现的眼睛看看你身边的小幸福也很好呀!漫步大佬之前还在评论里跟我说看我书评让他觉得幸福呢!嘻嘻嘻(。>∀<。)

4

尾声

最后,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认真的活在此时此刻,悦纳如今的自己,对我们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畏惧别人的讨厌,被别人的认可驱使了一辈子。

我们只要做好自己课题内的事,别人课题内的事就跟我们没有关系了。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最后,附上我非常喜欢的一段话,也是对本文尾声最好的总结~

人性潜规则:想要活得“爽”,就要敢被人讨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