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见阿德勒

 摇摇晃晃地长大 2023-08-25 发布于加拿大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生于奥地利一个犹太家庭,是一位医师心理治疗师,也是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学派的创始人。《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这本书,通过一位哲人和一个青年五个夜晚的对话,解读了阿德勒心理学的要点。

人生与幸福。
课题分离。
人际关系。
人生意义。
聚焦此时此刻。

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能获得幸福。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

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在意别人的视线、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着,这或许的确能够成为一种人生路标,但这却是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没有任何理由不可以过自己喜欢的人生。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不幸之源在于人际关系,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

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这是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

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我们仅仅因为“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人只要活着就对别人有用,仅仅从活着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

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只有拿出通过“他者信赖”进一步加深关系的勇气之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也会随之增加。

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继而也就不难迈出迈向他者信赖的步伐了。

对他人寄予信赖也就是把他人看成伙伴。正因为是伙伴,所以才能够信赖。如果不是伙伴,也就做不到信赖。并且,如果把他人看作伙伴,那你也就能够在所属的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继而也就能够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幸福即贡献感”。这就是幸福的定义。

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生活方式说的是“此时此刻”,是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变的事情。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站在现实性角度的时候,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你还有我,即使生命终结于“此时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无论是20岁终结的人生还是90岁终结的人生,全都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

因为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所以才要谈现在。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而能够赋予你的人生以意义的只有你自己。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

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

以上是我的读书笔记,摘录了书中对我有启发的内容。尽信书,不如无书。读过的书和看过的风景,也许能使我们换一个角度体会这个世界的美好,进而活出想要的自己。

前文:似水流年
推荐: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