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事,又称作管家,为主人献上最优质的招待。 军人,又称作武力,为主帅献上最忠诚的生命。 酒保,又称服务员,为客人先生最礼仪的招待。 不论他们为之行动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成为那个人的黑马或者棋子,是自己“职责”的使命所在。 但他们并不觉得他们因此而产生差人一等的感觉,他们也不会因此而产生自卑感。这是因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人个有差异,这种差异无关乎善恶或优劣,因为不管什么样的差异,我们都是平等的人。曾经有个志愿者,对调皮的小男孩说:“给我好好听话!” 男孩却爆出粗口,眼泪之流。这件事中,男孩就想要表示自己不一般于其他学生,想要证明自己的特殊性于是行为表现得调皮,意图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而志愿者则是凭借自己的优势威逼,企图利用立场优势来震慑对方。不论是哪一方,都意图区别以对方和他人。 *对待一个孩子,不能把他当做一个孩子来看,也不能把他当做一个成人来看。其关键是,同时把孩子和自己当做一对人来看。不是自己成为孩子,也不是孩子成为大人,而是我们两人此时彼此都是“人”的存在。也许就知识和经验来说,孩子的表现会与自己期盼的存在差异,但人的价值并不能用这些来决定,因为「所有人虽然不同但平等」。 “如果你要听懂一个孩子讲话的话,必须得放下你的部分人格和智商,转而以一种欣赏电影的态度来看待他们的言语和想法。可能他们会说科幻的外星人,或者问你傻傻的问题,你会觉得不可理喻,即使你按照「善良的前提是有包容的心态」的方式来选择不反驳也不够,因为你对待他的态度是「包容他的过错」而没能够对待他为一个「人」。其区别就像是你在「看」一部电影,如果你一开始就不选择走进编剧安排的画面情节的话,你怎么也无法被电影感动;相反,如果你十分认真地看完全程,即使这部电影真的不怎样,你也会看得津津有味,有所享受。 为何「看电影的心态看人」会是一种享受,而「始终没能放下“我”在关系中的地位」甚至选择「包容地与人相待」都会让你觉得有些「自卑」呢?——不然为何要证明自己的特殊性?这不是自卑的表现吗? 为何在有的关系中,我们容易表现出自卑感?这是因为人普遍爱「追求自身的优越性」,也就是想要尽力超越他人,或者是只想要自己不断前进。因为在关系中,我们不论如何都避免不了要把自己跟别人相比较,因此「追求优越性」的过程提醒人们不可以陷入过剩的自卑感或优越感中。有个调查是这样的:当你的好朋友遇到了一个完美的男友,或者被一个极好的岗位录用的时候,你是否觉得别人高出一等因而产生自卑感?但其实这种自卑感本质上是源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我们都不一样,性别、年龄、只是、经验、外貌,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我们更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因此我们对待孩子的时候,对待朋友的时候,对待家人和陌生人的时候,把孩子他们当做与自己一样的一个人来真诚对待。 自卑感谁都会有,人希望摆脱各种世界上的无力,继而有了普遍需求,这个过程跟“希望进步”、“追求理想的状态”别无二致。事实上,人类的进步就是因为这种欲求。 而自卑情结,实际上与优越情结有着密切联系。比如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没有自信,如果有人骄傲一定是他有自卑感。而有一种自夸的复杂案例,是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具体就是指夸耀不幸,他们想要用「不幸」来现实自己的「特别」,这也是想要利用这一点不幸来压住别人。即使心善的人用安慰的话语,他们也会甩出“你们怎么可能理解我呢?”这种话出来。生病、受伤、失恋难过的时候,在诸如此类的情况下,很多人会用这种态度来展示出自己「特别的存在」。当这一行为成为现象,便叫做「弱势具有特权」。就像是要问谁最强大,那便是我们的婴儿,婴儿总是处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他们擅长用「哭啼」这种不幸来当做武器使用,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他们的父母。 为何我们不容易平等地与他人相待,是因为我们不容易摆脱自卑感,总是想要追求自身的优越性。而之所以会产生自卑感,便是因为我们经常把自己跟别人比较。事实上,这种追求优越性的行为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虽然说我们很难避免自己要跟别人比较,但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 自卑感的产生与竞争有关。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因为有竞争的地方就有胜者和败者,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就容易觉得自己输于某个人,自卑感便会油然而生。在这种情绪下,自身极容易不知不觉就把他人和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认为人人都会随时嘲讽、攻击甚至陷害自己,因而觉得自己不可掉以轻心,认为世界是个恐怖的地方。竞争的可怕之处便在这里。处于竞争中的人,一刻也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因此觉得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人」便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做自己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幸福。而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走出,那么就容易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做出积极贡献。当某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会伸出援手,那他对你来说就是可以成为伙伴的人。 而如若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话,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做危险的存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中,你眼中的世界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量减少。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作「向日葵」,是沐浴着阳光、吸收着充足水分成长起来的向日葵理论。 跟工作和学校无关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因为没有工作学校关系那样场合,也能构建关系,但也只是局限于那种场合的表面关系,如果进一步发展成朋友关系或者在学校和职场外的地方交到朋友,似乎非常困难。 很多人认为朋友越多越好,但其实朋友或熟人的数量咩有任何价值,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只要有所改变,就能交到好朋友。只要你变了,周围也会改变,必须要有所改变,阿德勒说的不是改变他人而是追求改变自我,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比方说此时站在你面前的我,这些文字的撰写人,我们在这里的对话不是咨询辅导也不是工作学习,而只是一位无可替代的朋友。因为你进来了,那么,在「守望天空」这个具备简单的交互性的界面里,我就如同酒吧那头的酒保,而你则是我的顾客,因此我理所应当以全部的礼仪来与你相待。当然,不是说我作为服务者就必须遵守「顾客就是上帝所以我得听他的」,而是因为我是服务者所以我理应有所敬畏之心。也就是说,如果在与朋友的交谈环节中,轮到我应该表演的时候,那么我就应该对「顾客」有所敬畏之心——不是应该投机取巧地调制杯更符合大众口味的Manhattan出来而是应该调制出一杯足够纯正的Manhattan并以这杯Manhattan中的纯正美感和实力来满足顾客。 但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束缚住顾客,如果顾客感到幸福,能够真诚地送去祝福,那就是爱。因此如果顾客想要多加冰块的Manhattan,那么也应该送去祝福。因为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 当然并不是叫那些夫妇去肯定花心,但如果在一起感到苦闷或紧张,那样的恋爱关系也不能称之为爱。当一个人感到和这个人在一起无拘无束的时候,那才算是体会到了爱,因为此时他既没有自卑感也不用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心态。 当关系难以维持的时候,如何分手呢?现阶段能说的就是不能逃避,不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应该勇敢地去面对,即使最终发展成两断,也要首先选择面对,最不可取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止步不前。 人根本不可能一个人而活着,只有在社会性的环境下才能够算作「个人」。因此,个人的自立和在社会汇总的和谐是阿德勒心理学的重大目标。而他们的实现则需要克服「工作、交友、爱」这三大课题。 因为我们都是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个人,因此我们无论如何都逃脱不了「人际关系」这张大网。 一切烦恼皆源自人际关系,不得不忍受讨厌的上司不得不和讨厌的人交往,但人几乎不能逃脱繁琐的人际关系。比如父母面前我们的怨气很复杂,我们时常需求他们的认可——正是因为对方不是令人讨厌的敌人,所以才想要得到那个人的认可。 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阿德勒这样认为。 比如父母的赏罚教育模式下,孩子就容易形成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的意识。但其实这种意识非常自然,因为我们希望得到喜欢的人的认可,希望被身边的人接纳,这都是非常自然的需求。 我们最终都是为自己活着,如若一直追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么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自我。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因为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而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我们都有「认可需求」,但得不到认可就感到非常痛苦的话,那样的生活还算的上健全吗? 想要取得别人的认可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的都会选择“满足别人的期待”这一手段,这其实都是受“如果做了恰当的事就能够得到表扬”这种赏罚教育的影响,但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标成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么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痛苦吧。无论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都是别人的课题。「与人分离」便是这么回事,如果学会进行课题分离,那么在意的也就只有你自己了。 但课题分离后,人和人间的联系也会被切断,如此一来人就会陷入孤立不是吗?这不是完全无视人的感情吗?实则不然,「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入口,如果距离太近,贴在一起,那么就无法与对方正面对话。当然距离也不可太远,心就会疏远。伸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的领域,保持这种适度距离非常重要。 不论是谁,即使是亲子也是如此,因为人际关系中不应该存在回报思想,不然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的回报”这样的想法。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我们能够与某人建立起横向关系吗?因为生活中难免会存在上下级这种纵向关系。一旦我们习惯用这种纵向关系来思考人际关系的时候,那么我们就极难建立平等。但我们如若能与某人建立横向关系,也就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话,那就是生活方式上的重大转变,以此为突破口,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会横向发展。这其中并不是说拿长者直接当平等的朋友,尊敬当然要有,但重要的是自己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有自己的主张。上司做出错误的指令,下属应该指出错误吗?对上司发表傲慢的意见,似乎也不容易做到;而按照上司做的失败告终的话,上司自己都有责任,对你而言,你有拒绝和提出更好的办法的余地,你为了逃避其中的人际关系矛盾,也就逃避了责任,而认为“没有拒绝的余地”,被动地从属于纵向关系。 不论是爱还是交友,我相信都与年龄没有关系:交友需要一定的勇气,这也是事实。但如若自身存在共同体感觉,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系(social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的感觉,那么即使是一个人的时候的感觉,在别人面前的时候也能够自如地将「本真的自己」展露在人前。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以下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是说没必要特别肯定自己,而是接纳自己不行的一面,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他者信赖,是说要敢于信赖别人,而不是一昧担心“被背叛”。而克服对背叛的恐惧的方法便是自我接纳。背叛是他人的课题而不是我所能左右的,如果被背叛了,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好,但正是因为想要逃避痛苦和悲伤才不敢行动的话,那就难以与任何人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他者贡献,是说「我对他人有用、我对共同体有益」,有时这种贡献是看不到的价值,可能是他人深藏心中的秘密。因为他者贡献是他人的课题,因此你无法干涉,也本来无从了解。只要自己产生主观上的对他人有贡献的感觉即可。也就是说,幸福即贡献。 阿德勒心理学十分强调「勇气」,被讨厌的勇气、甘于接纳自己平凡的勇气。 人类都具有“优越性追求”这种普遍性的欲求,简单说就是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但是,当希望特别优秀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例如学习或运动进展不顺的时候——就会转而希望特别差劲。这是不论希望优秀还是希望差劲,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这就是他们的目的。这种情况下可以不用付出健全的努力也能够获得他人的关注,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所有不良儿童的行为都可以解释成追求廉价的优越性,希望得到关注。 计划经济给苏联带来了灭亡,中国早期实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也再没再坚持走计划经济的道路。对于人生来说也是同样如此,因为人生是成点的连续而不是一条直线,所以人生规划没有任何意义。「“现在”是连续的刹那」 ,我们只能生活在「此时此刻」,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根本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具体来说,并不是「活在路上」而是「活在当下」。 积极地处身当下,人生就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刹那,因此只要充实此时此刻便已足够。 因此,我之前所写的一切但凡超过我当下的文字,思考的超过当下的事,都是没有认真过好「此时此刻」的态度。势必会有「今天能够做到的事情,今天就为这一天存在,而不是为了将来遥远的考试什么的」。 关注刹那,处身当下。你一直为自己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其准备的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单调的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容易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但是,为了遥远将来的考试而努力学习的“此时此刻”确是真实的存在。不应该做的事设定了根本不存在的线。 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过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认真但并不是深刻。如果过好了每个刹那,那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 站在现实性角度的时候,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认真过好当下的此时此刻,每个刹那就都是一种完结状态。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不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要过好每个此时此刻,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能够到达某个谁都不知道的「某个地方」。 「我」的力量无穷大——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我之外的任何人都不会为我改变世界 而这一切,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应该由你思考,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守望好自己的那片天空,然后迎来新的早晨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