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学典礼,除了校长演讲,还能做什么?

 张福涛lu70kpm9 2019-08-24

专栏 教育信使 栏主 毛道生

成都七中副校长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学

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研究领域:教育哲学、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班级管理等

著有《教育,一切为了人的幸福》等

开学前几天,碰到几位校长,他们不约而同地倒苦水:“要开学了,一想到开学典礼的致辞,头都大了!”有一位校长开玩笑说,闭门在家写了一天,还拿着稿子“试讲”了好几遍。还有一位校长还郑重提醒,一定要请语文老师听一下,不要有语句不通和读音不准的事,不要犯“鸿鹄”和“鸿浩”不分的错。

现在的开学典礼,校长讲话成为“必备节目”。一方面,校长借助开学典礼宣讲学校办学思想,并激励学子向上向善,这是必要的。另一方面,自媒体也推波助澜,把校长们的开学致辞“晒”出来,这也倒逼了校长们对开学典礼致辞的重视,仿佛他们不是在升旗台上讲话,而是在演武场中表演。哪位校长不在开学典礼上致辞,或者致辞没有特色和亮点,没有思想高度,仿佛就“有问题”或者“没水平”。所以,不管校长是“自愿”,还是“被迫”,他们都不得不重视开学典礼的致辞,而社会人士,特别是网民,也习惯了在开学之初去看校长们的致辞,特别是名校校长的讲话发言。每每开学典礼结束,“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学校官微(官网)、教师个人微信等都会第一时间发布或转发开学典礼的校长讲话,好不热闹。

会讲故事、能抓热点、善于煽情、传播思想,已成为校长讲话的四大要诀。为了开学典礼致辞能出彩、博眼球、积点赞,校长们也是煞费苦心,或借用网络热词,如给力、菜鸟、囧等;或借助时政热点,如追梦人、奋斗者、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或借助流行事件,如《战狼2》《流浪地球》等影片。当然,回报就是每学期开学后,总有几位“网红”校长脱颖而出,但校长讲话蕴含的教育思想和人生价值往往被人忽略,闹出了教育上“买椟还珠”的笑话。

校长的演讲的确很重要,这既是校长个人教育思想的阐释和宣讲,也是对师生思想的引领和激发。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就对学生提出了“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三点要求。

校长开学典礼进行致辞,对不对?当然对!需不需要?当然需要。然而,是不是校长必须在开学典礼致辞?或者说,开学典礼是不是只有校长致辞?这倒未必。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不同,毕业典礼是学生一个学业阶段结束时的盛典,并且是唯一的一次。校长作为学校的代表给学生毕业致辞,带有“最后一课”的意味,校长不宜缺席,也不宜由他人代替。但每学期的开学典礼,已是“常事”,校长未必需要在此“刷存在感”。校长和老师、学生交流的机会很多,方式也很多,如时事报告、校长约你面对面等,不必局限于升旗仪式讲话。

如何发挥开学典礼的教育作用?如何创新开学典礼的组织形式?如何丰富开学典礼的参与人群?这些的确值得思考和探究。

教育的形式需要多创新


教育,需要典礼的仪式感,必要的“规定内容”是必须的,如升国旗仪式、唱国歌、唱校歌,等等。然而,教育形式也需要创新,让学生在“耳目一新”的好奇感和新鲜感中增进参与积极性。校长致辞,如果年年有、期期有,内容还大同小异,难免让人“审美疲劳”。而传达校长办学思想的形式,不局限于讲话这种方式。校长主导或者审定的歌曲联唱、相声小品、诗歌朗诵、表彰先进等,都可以。

另外,开学典礼还可以课程化,提升开学典礼的教育品味。从主题确定、组织形式、活动设计、参与人员等,都可以做整体设计和规划,既有传统惯例,也有应景创新,显得有章法、有内涵。当然,不同学段宜有不同形式,如低幼学段应多一些活动,初高学段应体现思辨内省。

教育的力量不限于校长


开学典礼,关键是要激励和引导师生,精神感召和方向引领是主要目的,从而让师生“新学期,新面貌”。然而,要达到此目的,未必只能是校长,可以是教师和学生,甚至是校工。办学要倡导学校之内人人都是教育者,如何体现?让他们去演讲去展示。我曾经组织了一次由厨师、保安、保洁工在升旗仪式上讲饮食营养、校园安全和环节保洁,结果学生听得十分专注,掌声比校长讲话热烈得多,后来也明显感到校园和谐和整洁多了。

另外,教职工身上也充满教育智慧,在很多问题上并不亚于校长,只是他们没有合适的展示舞台。梁启超于2014年在清华大学所做的《君子》《为学与做人》等演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还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陈寅恪在演讲中提出“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有哪位当校长的敢小觑?1924年1月17日,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校友会上做了题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所说的“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成为广为流传的名言警句。

“名师治校”和“民主治校”,不是一句空话,在开学典礼上校长完全可以想办法把教师、职员和校工等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把学校文化转化为教职工教育信条。把开学典礼这个“万众瞩目”的舞台交给教师,把“话筒”交给教师,既丰富了学校教育的教育力量和资源,也有利于把教师的个人智慧转化为学校的集体智慧。

教育的资源应放眼校外


陶行知指出“社会即学校”,社会有着广阔天地,有着丰富资源,有着诸多力量。请家长来演讲,以亲情感动学生;请英模来报告,以壮举来感染学生;请校友来宣讲,以榜样引领学生;请名家来讲学,以学术来涵养学生;请名流来说事,以案例来立标。其实学校可以请的人很多,这就考验学校的视野和胸襟。

非教育人士到学校演讲和作报告,如企业高管、政府官员、行业专家、科技精英、创业领袖等,往往可以起到帮助学生进行认识自我和生涯规划,教育也需要“跨界”。校长要有自己的“智库”和“专家库”,学习蔡元培先生“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容并包”“雅量似海”等开放办学和学术治校的精神。

开学典礼如能这样创新和改进,校长的讲话压力会大大减轻,学校的办学活力还会大大增强,何乐而不为呢?

教育,一旦形式化和程序化,再好的教育都会失去本有的魅力。借助开学典礼说事,其实是告诫我们,教育既需要坚守,也需要创新,二者兼顾,教育才能以拥抱青春而永葆青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