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培生先生谈健身祛病锦九段功法与中医之关联

 青青CCB 2019-08-24

接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

二经肋,即: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

太明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耽经,足

少阴肾经,手照明肝经。奇经八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跃脉、阳跃脉、阴维脉、阳维脉。但督脉和任脉一

般都归在十二经之中,所以称为十四经脉。

    一、经络的主要功能

    所谓奇经,是指十二经以外的循行经脉。十二经脉

是内部五脏六腑与外部皮毛、肌肉、四肢之间连接的通

路。所以十二经的命名,一般都是从手和足而起,到某脏

某腑而止。其间和五脏连接的经脉为阴经,和六腑连接

的经脉为阳经。而“太”、“少”、“顾”、“阳明”要以看作多少(经气——经脉气血运行)或者顺序符号。例如手太阴

肺经的命名:手为体表,肺为内脏,太阴为排列在手臂内

侧面(届阴)最外侧的第一条经脉,依此类推。再如奇经

八脉的督脉、任脉:“督”有“汇总”、“操纵”之意。督脉是

指汇总、操纵人体阳气的意思。“任”有“指挥”、“汲纳”之

意。任脉是指人体阴气由此脉收纳与指挥。其余奇经六脉都是从功能区别而命名的,而同脏腑不直接联属。

    经络系统,即经络在人体的组织形式。经络运行气

血,气血又是功能的供给者。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在胚胎时期全赖母体气血营养

(先天)。生育后人体靠自身脾胃消化运行食物为气血而

维持生命e虽说先天的气血强弱影响后天脾胃生化气血

功能的强弱,但后天脾胃生化气血不仅可以改变先天气

血的状况,而且还能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后

天脾胃功能占主导地位。

    脾胃消化食物生成气血,营养全身。营养运输的通路是经络,所以经络的循行起点是脾胃。根据(内经>论

经络的作用是“行血气而营阴阳”,那它运行血气的动力

又来自那里呢?这里首先要联系到“宗气”’“宗气积于胸

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说明宗气是概括于心

肺的话动功能。其次要联系到出自“脐下、肾间动气”。是

“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它是由肾脏中所贮藏的

“精气”转化而成,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此

外,营气和卫气的产生则是依赖于饮食,是由“水谷之气” 转化而成。营气是一种具有营养作用的物质,它可以变

化为血液。卫气是一种具有保卫作用的物质,它能够抵

抗病邪的侵犯,有调节体温,管理汗液分泌,充实皮肤和

营养肌肉等作用。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还可以散布到

脉外的体表。这样,由于原气和宗气的参与和推动,营

气、卫气与经络相结合,又可概称为“经气”。经络不仅有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功能,而且还有抗彻病邪,反映病候的功能。

    经络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部,“内溉脏腑,外儒揍

理”,从而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皮肉筋骨,均

能紧密配合,协调一致、“营阴阳”,除了指经络遍布全

身,营养所有的组织器官外,还包含有协调阴阳的意义。

如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

络的联系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同时,气血盛衰和机能动

静等也都有正常的节律。阴阳这一概念,可以概指对立

而又统一的机体机能的两个方面。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是经络的主要功能,两者之间是紧密结合的。经络反映病候,可分局部的,一经的,数经的和整体的。一般来说,

经络气血阻滞而不能畅,就会造成有关部位的疼痛和肿

胀。气血郁积而化热,则出现红、肿、热、痛,这些都属经

络的实症。如果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出现病变部位麻木

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等,这些部属经络的虚症。如

果经络的阳气不足,就会出现局部发凉或全身伯冷等症

状。经络的阴气(包括气、血液)不足而阳气亢盛,则出现

“五心烦热”(阴虚内热),或全身发热等症状。可见虚实

寒热的多种症候都是以经络的阴阳气血盛衰为根据。健

身祛病锦九段所以能防治病,正是基于经络具有传导感应和调整虚实功能这一原理。

    二、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

    (一)手太阴肺经

    手太阳肺经从脾胃(中焦)开始,向下联络大肠,回绕

向上至胃的负门t穿过横隔膜,人肝、肺脏;再向上沿喉咙改为横行斜下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下行在手撅阴心包

经的前面,过肘,至前臂寸口动脉处(腕部挠动脉),分为

两支循行。主支是过寸口,经大鱼际边缘,大拇指挠侧尖

端;分支是由寸口经腕背侧,直达食指尖与手阳明大肠经

相交。<乾坤戊已功)常用的穴位主要有:

    中府穴:

    本经承肝经,足顾阴之气,内循上隔、属肺。肺为呼吸外气之府库。又以本经之气,由本穴出中达表,因名

“中府”。本穴原名“府中俞”又名“唐中俞”,后人简称“中

府”。盖本经之气由内府输出,即出纳外气,经气随之通

行之过栈也。

    本穴功用与云门略同。俱能舒达内藏抑郁之气。

4针灸大成》谓治少气不得卧。按中医病理,少气之人,多

喜敬卧。今言不得卧乃气郁于上,非气亏于中也。刺点

本穴使气得升降而疏利。本穴为肺脏之募穴。按募字之

义,汇也、聚也。古时招兵,曰募兵,即聚集壮丁,而透选的意思。技武术、气功治疗多在调气,如行气、守气、提

气、降气,均以理气为务。所以有酸、麻、肤感谓之得气,

故于穴位命名,多取气、水、云、天、海、泉、溪、泽。虽曰

丘、陵、关、宫,亦怀通、降、客泻之意。  天府穴:

    肺开窍于鼻,鼻司呼吸而通天。人身之天头及胸廓

也。本穴接于云门,故能通宣肺气,出于气府,行于肌膜,

周遏全身,犹云之漫天匝地,广漠流行也,更以其有关于

肺,肺届脏腑之最上,故名之以天,而日“天府”。府者言居积之多,犹府库也。

    治症与中府意同,中府治内症居多,天府治周身外症

居多。彼者犹纳,此者犹出,名词字义,可以参之:

    古代朝廷制度,有天府、王府、内府之设c天府,即中

央集权处也。故云“天府治中”,即治理内政得失之义。

补此穴可招致耗散之气,使其集中。宜施于虑不摄气之

症,然必用补法。《甲乙经)谓治咳嗽上气,喘不得息,逆

气不得卧,凡汗出、身肿、恍榴、善忘。挨此诸症,俱为气

不守中之象,故宜取此,以使集中,引致大气汇于胸廓,犹

行政之治中,故称“天府”。    有疑者,本穴在臂,为何称臂曰“天”?盖人身四肢犹

届之四校、手足掌以喻为地,则臂之上端以喻为天,取本

穴上膊挨近鼻尖处是穴。鼻司呼吸,亦有天之含意,因人

生来一鼻两孔,左孔为阳,右孔为阴,必以右鼻孔先吸而

左鼻孔接收,将此气收至后心,前胸觉得异常舒适。复因

人生存在自然界中离不开大气,人们都知道,一个大气压

含有亡百六十个水银柱(汞柱),其中含气成分是多种多

样的,所以需要过滤,过滤之法,即如上述右吸左呼,才能摄取到氧.以培体内真气。若方法不对,不得其益.反受

其害,应注意不能以双鼻孔同时吸气,也不能以左鼻孔先

吸,舒适与否。一试便知。所以况鼻司吸呼之天体气而谓

之“天”;人之“口”,称为出纫官也称为“地”。因人每天都

要吃饭,所食的五谷杂粮又都是从地里生长的.而谷之本

身都有谷气(均含地气)。人的后天之体皆赖此谷气维持

生命。“身体常动摇,则谷气得消”c人之鼻为天,门为地、天地之间为人中穴(即口上鼻下中间之水沟),所谓

“三才”、“三极”“即指此而言。人之头部最为重要,因眼、

耳、口、鼻为七窍,再加眉毛为五官。两眉之间名山根、常

守山根元神现,元神出露识神殴,识神忙碌元神旧,元神

常存心泰然。

    尺泽穴;

    人之前膊腕横纹后一寸为关,由关至肘横纹为尺。

诊家为“尺肤热”者,即指此一尺全部而言。见此—’尺之

热,即知全身俱热。此语,专为尺肤热作解。四肢跃逆者另论,本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为手太阴经之合灾,合象水

之归。水之所归,大则江海,小则沼泽。本穴承以前各穴

之意,以泽字立意,治意亦广,大有普及全身之势。如治

舌咽干涩,血不荣筋,臂弯喉痹以及津液失调,四肢拘急,

静脉充血,取本穴治之,则甘霖普降,万物草生矣。尤其

肘病拘急,在本穴静脉放血,可以立愈。须兼取曲泽,犹

旋泻水流通于沏泽,减低漕道水位则无涨逆之患矣。本

穴于位则尺,于功则犹泽也。因名“尺泽”。

    孔最穴:

    腕上七寸孔最穴。本穴之命名是依据人体中最大之孔穴为肛门。因此该穴对肛门病有特效。俗语:“十人九

痔”。所以有患痔疮者,只须以手经常揉“孔最穴”,不知

不觉的,痔疾便会消失。特别是对“便秘”患者,只要以意

念想着孔最穴。同时两臂做外旋动作(两臂外翻至极点,

放松再翻)20分钟左右,即可去厕所,这可以说是钟效。

    列缺穴:   古称雷电之神为列缺c雷电在大气中有通上彻下之

能。入或窍顶有阴沉郁痛之疾,则头重目眩,本穴可使清

爽,犹霹雷行空,阴雾消散而天朗气清。故喻本穴为雷电

之神,而名以“列缺”。于<易经>在封为大壮,刚以明也,

为元妄,天下雷行,性命正电,皆用阳刚以制阴柔之象。

佣灸大成•席弘赋>,“气刺两乳求大渊,未应之时寻列

缺。”列缺名义推之,乳在胸部,胸部犹天之太空也c b最喜

清明凉爽。倘或温热之雾气弥温柔,而仅取渊、溪、池、泽

之穴以泻之,何能有济?若得霹雷惊天,则雨过天晴,云

收男敛,而沟渠漾溢矣。故取此之后,宜复取太渊.以疏泻之也。三复此理,则知杂病法歌,太渊与列缺并用,后

溪与列缺并用,等等法诀,即指此意。愿同道研究大名,

则能运用多方、而天人合之一意愈以明矣。

    本穴为手太阴之络,为与手阳明经相沟通之捷径。

致本经之气。得过阳明而上达头脑。此下各穴,乃本经梢

末之余气耳。在诊断与观察,阴经之气不足,则形成阳经

之气偏盛,而感觉手足灼热。若阳经之气不足,则形成阴

经之气偏盛,而感觉手足清冷。若二经之气俱不足,则服

逆矣。其他各经之阴阳沟通,劝i同此理。倘遇此等症候、

可于主客原络诸穴调停处理之。   太渊穴:

    ,本穴为脉之大合,通达十二经络。犹水流之交汇也,

故名“太渊”。太,大也;渊,深也,合经渠之总汇而得名。

    治肺胀、喘隔、狂言、嘘干、妒乳等症,总以清凉退热

之功为多。儿诸郁热之宜以清凉者,皆可取此。<道藏>云:“太渊玉浆,甘如佬”。原注:“太清之渊随时凉”。即

以本大功在清凉,故名之为“太清之渊”,简称“太渊”。

    少南穴:

    肺属金。金在音为商,于时为秋。本大为手太阳之

末,交传手阳明之初,出阴经而入阳经。功能通换解热,

以其具金气肃清之力也。因名之以“商”u“商”即五音之

商音。商之气合虽属肃杀,但其初合,尚含生意,故为“少

商”。

    本经之气,由列缺传人手阳明之经,循经向上进行,

住接十一绎版加环于端。   前言手太朗之气,既由列缺通过阳明,循经上行,其

余气贯入拇指则可,而且传入阳经以商阳为行气之初,恐

有未能。因拇、食二指分歧不能由指端飞越也。本经由

其络大通过阳明,大部循臂外廉上行,小部顺其贯力之

势,分抵食指之端,折而回行,合并阳明之气,随而上行。

其他各经之阴阳交接,均同此理。

    肺司呼吸走一身之气,外与皮毛相接合,上与咽喉相

通。肺为娇胎,恶寒畏火,其病机是肺气的宣降失常,肺

失清肃,肺与脾、肾、大肠等关系密切,肺与大肠:互为表

里。虚症(证):

    1.肺阴亏损:干咳少痰,咯血,午后潮热,颧红

口干咽燥,音哑,舌红少苔,脉细数,易取:

    大渊、肺俞、鱼际三穴,平调则可。

2.肺气弓损,咳嗽气短,痰液请稀,形寒自汗,倦怠懒言,面色苍白,脉虚弱,易取:

    太渊、肺俞、肺前、腥中、鱼际五万,平调。

    实症(证):

    1.外感风寒:忍寒发热,头痛骨竣,无汗,

咳嗽痰稀,舌苔薄白,脉浮紧。易取:

    太渊、列缺、肺俞、尺泽四穴,用补法。

    2.邪热蕴肺:咳嗽痰粘,气喘,胸问,胸疼,

鼻渊,喉痛、舌干红、苔黄,脉数。易取:

    肺俞、暗中、尺泽、丰隆、少商五穴,用补法

鼻塞流涕

身热口渴鼻渊,喉痛、舌干红、苔黄,脉数。易取:

    肺俞、暗中、尺泽、丰隆、少商五穴,用补法。

    3.痰浊阻肺:咳嗽气喘,喉鸣,疾稠量多,脑肋满病

情息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易取:

    孔最、肺俞、尺泽、丰隆、少商五穴,用补法。

    咽喉肿痛取:尺泽、耳尖、少卤三穴,用补法。

    (二)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官,传导糟粕,上络于肺,齿龄,其病机

是传导功能异常。大肠与肺、脾、胃的关系密切。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太阴肺经分支终点的拇指尖端手阳明大肠经,从手太阴肺经分支终点的拇指尖端

开始沿食指内侧上缘,过拇、食指常骨间,人腕背侧两筋

凹陷处。上行前臂过肘、上臂、肩,沿肩峰前缘转向背侧

与诸阳经交合于第一胸椎下大椎穴,复向前人缺盆,分为

两支。主支出缺盆联络肺脏下厢,人属大肠本腑n分支

由缺盆上走颈,过颊人下齿腿,还出挟口唇。左右两脉交

会于人中,自此左脉走右,右脉走左,夹于鼻孔两侧迎香,

上行勺足阳明胃经相接。

    本经有20个六位,健身祛病锦九段常用的穴位主要有:

    商阳入:

    本穴为手阳明之始,承肺金清肃之气,接递而来。借

少商商金之气,由阴侧转入阳侧,故名“商阳”。张隐巷

曰:“阳明司四时之秋令,而太阴之四时之清秋”。按之此

意,则少商为秋商之初,商阳为秋商之正中。商乃金,阳

明之气当今,故名本穴为“商阳”。体此秋商、凉肃之意,

则其治症之用,可想而知。本穴为手阳明之井,井之所治

皆主心下满。本经从缺盆上颈、贯颊、人下齿中,还出夹

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故本穴又能治颈、项喉、齿诸症。

    合谷穴

    合、合聚、相交之意。<内经>谓:“肉之大合为谷”。

本穴在拇指、食指歧骨问。太凹隙中,故喻之为“谷”。更

有小谷、间谷来与交台c故名“合谷”。合谷稍外,名曰虎

口,以其扩张也。

    本穴治症颇多,以面口为主

名为四关,以其能大开通道。

    手三里穴:   手三里穴:

    本大名义,有体、用两解。有吉其体以地位而定名

者:<灵枢经•刺解真邪篇)云:取天容无过一里。<太素‘

五节刺>云:“天容五过一里而止”。杨上善谓:一里一寸

也。两书“里”字之义,决非道里途程计也,当以《灵枢

经>,《太素>为正。考本穴定位,多谓曲池下二寸。若于

屈肘尖量之,则为三寸,故名“三里”。另加五里穴,诸书多谓屈池上三寸。若于肘处量之,适得五寸,故名,“五

里”。又如足之三里,经文明言“取之下陵三里,犹言陵下

三寸处。如此定名言其体也c

    4内经>盲:“天枢之亡。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

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盖谓天地万物主

从之气,得其中和之宜,则生长茂藏各得其用。失其中和

之宜,则交通不表,风雨不节,人物即因之生病。三里之

穴,能治上中下三部之病,故名“三里”。以其功用而得

名。本穴在臂,故名“手三里”。

    所谓天气者,鼻司呼吸,据太空之气也。地气者,口纳饮食,取水谷之气也。人气者,一为先天元气,一为后

天七情变化之气,及饮食补助之气。所谓天抠上下者,即

天枢穴之上下处也。包括全腹上中下三部而言。腹部有

病,三里统能治之。“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

取”。又云:“肚腹三里留”.皆不专指足三里,只揣针灸谙

穴名义,凡以三里、五里命名者,皆以其能治多经之病也。

    古代中医术语,常以天、地、人代表上、中、下.复以天

地代表轻清重浊。如头部三节,脑喜清凉而喻天,故穴名

曰天冲、通天之类;口喜和暖而喷地,如称地仓、地阁之类;人居中部而有人中,人迎之类。又在中部以胸廓喜清

虚而称天;在腹以浊满充实而称地;在四肢,穴在臂有天

府、天泉;腿足为下肢,穴在腿足,有地机、地五里。如此

示意,言简而意深,节省许多文字。学者若能按(乾坤戊

己功》要求,潜心测会,扩其含意而以意念加以控制病区,

可使其由大变小,由小变无,即使病魔脱体。例如:“肩上连脐痛不休,手中三里便需求”。依此歌诀可以推测,手

三里治脐上、脂L—连及肩背等疾。而足三里则可治脐以

下至小腹、胯、膝诸疾病。两“三堕入”,既有分工取治,又

有不同而同及间而不向之异。    。

    五里穴:

    <内经>云:“地有五里”。晨与理,裹俱通。即理其

内,伸使达天外也。《针灸大成>谓:主治风劳、惊恐、吐

血、咳嗽,肾不纠气,心下胀满,身黄等病之有关五脏者,

因名“五里”c又治臂痛、嗜卧、四肢不动、瘟病、痞疟、目

视肺航等症:其由于内因已甚而不见于外者,本穴亦能治之,以其病在内也。其他如外因直中者,多不取此。若

辨症末朗,不可莽用。故《饲人>可灸,<素问>禁针,以其

关系五内,示人不可轻举滥用也。

    又以其所处地位,在曲池上三寸之处,若自肘尖处向

上量之,适得五寸。以古说一寸为一里计之,故名“五

里”。此又一说,言其体也c

    天鼎穴:

    技“鼎”字之义,功在水、火。养生家借此离其调和水火之意。本穴功在调和,不事克伐。如药品中有国老之

称者,如甘帅(草),俗名国老。谚曰:“三公在朝,君臣和

谐”、“良相当权,内外安然”。凡消大患于无形,而有伸于

社硬者,渭风调和鼎用。本大主治暴搐、气梗、咽肿、喉

痹、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呜等诸艇火症之有碍和喉咽

者,取此穴以通畅之。更以本穴在颈,接近于头,故以治

喉咽颈项之疾,因称“天鼎”。与任脉之天灾义近。以炊事言之,“鼎”为炉灶,“突”则烟囱也。均以有关水火,而

义则调和也,又鼎乃宗庙重器,虽处尊贵之位,而无显赫

之功,常在封闭,故本穴又名“天盖”。针灸者。不常取用。

寒症

腹痛

取穴

热症

腹泄,肠鸣,舌白滑,脉沉迟。

天抠、上巨虚、曲池,补法。

    肛门热痫,大便臭秽,下血,痢下赤白

滑数。

    取穴:天枢、上巨虚、二间,泻法。虚症:

大便失禁、脱肛.舌淡苔薄,脉细弱。

取穴:曲他、百会、长强,补法。

实症:

腹痛拒按,便秘或里急后重

取穴:天枢、大肠俞、卜巨虚

经脉症:

苔厚脉沉实

二问。泻法。

臃肿齿痛,颈肿口臭,舌红苔黄,脉拱滑。  取穴:二间、牙病穴、合谷,泻法。

    以上仅介绍的是十二正经中之二经。即手太阴肺经

与手阳明大肠经,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将二经一起写

出,便于参考i,其余各经络及各个大名释义,恕不赘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