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365》--092.六气十二变

 保和堂 2019-08-29
 

·黄帝内经365·

·第二章  五运六气·

·第九节  五郁十二变·

 

三、六气十二变(092

 

六气,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其在天为气,在地成形,上下相召,升降相因。

 

        黄帝问曰:五运六气之应见,六化之正,六变之纪何如?岐伯对曰:夫

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负,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乎?帝曰:

愿尽闻之。

 

随着五运六气的依序来临并发挥作用,天地间会出现一些常规性的变化现象,包括时化、司化、气化、德化、布政、气变、行令、病变等正常与反常的变化规律,通称“六气十二变”。五运六气的变化可以从物象的变化上得到应验。既有气化,又有时变;既有胜气,又有复气;既有德用,又有灾病,物候之应各不相同。

 

    岐伯曰:请遂言之。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

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炎暑,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氛。时

化之常也。

 

“气之所至”:所至,来至,来临。我们要有六气来至的时间和方位概念,如厥阴为春木之气,按上文之义,春气由东向西行,由下向上升。

第一变:时化之常。时化,应时之化;常,常规,一般规律。

厥阴风木之气应时而至,则来气平和,犹言“敷和”。

少阴君火之气应时而至,则阳光普照,气候由寒转为温暖,故曰“暄”。

太阴湿土之气应时而至,则空气混浊而潮湿。“埃溽”:埃,尘埃;溽,湿。

少阳相火之气应时而至,故暑热蒸腾。

阳明燥金之气应时而至,故清凉劲急。

太阳寒水之气应时而至,则寒气弥漫。“寒氛”:氛,雾雪之气。

 

    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太阴所至为雨府,

为员盈;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太阳所至

为寒府,为归藏。司化之常也。

 

第二变:司化之常。“司化”:掌管生化之令。司,执掌;化即五行之气的生长化收藏,这是五行之气的本质属性,五运六气应见,生化是必然的,但有太过不及制克从化之异,故曰“司化”。

厥阴在天为风,故曰“风府”。库藏曰府,风由木所化,故厥阴乃风所伏藏之所。后文少阴为火府、太阴为雨府、少阳为热府、阳明为杀府、太阳为寒府同理。“璺启”:璺,裂;启,开。物体开裂,比喻发生之状。

少阴为君火,故为火之府;“舒荣”:形容万物繁荣盛长。

太阴为湿土,而雨湿为土所化,故太阴为雨湿之府。“员盈”:员通圆;盈,满。充盈圆满,土德圆满敦阜。

少阳相火,故为热之府。“行出”:即出行,阳热之气尽现于外。

阳明燥金行肃杀之令,故阳明为杀气之府。“庚苍”:庚借为更,更替、递变;苍,青色,植物至秋而成熟,则青色褪,表示生发之气至此变为收成之气。

太阳之气在天为寒,故为寒之府。水从寒化,其性趋下而伏藏,故曰“归藏”。

 

    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太阴所至,为化为云

雨;少阳所至,为长为蕃鲜;阳明所至,为收为雾露;太阳所至,为藏为周

密。气化之常也。

 

第三变:气化之常。“气化”:即木化为风,土湿化为雨之类。

厥阴风木,木为生气,化而为风,春风荡漾。少阴君火主令,阳气渐长,万物成形。太阴湿土,土为化气,化而为湿,雨湿时下。

少阳相火,火为长气,万物繁荣昌盛。阳明燥金,金为收气,化而为燥,燥性清凉,故见雾露。太阳寒水,水为藏气,化而为水,水性趋下,流衍周密。

 

    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太阴所至,

为湿生,终为注雨,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阳明所至,为燥生,终

为凉;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德化之常也。

 

第四变:德化之常。“德化”:德,又写作“惪”,上直下心。许多注本认为“德”通“得”,似不尽然。德应该理解为事物固有的品性,即本质属性。现在很难找出一个合适的词来替代这个“德”,“六气德化”姑且解释为六气品性之化。

 

本节文字须与《六微旨大论》有关论述互参。厥阴所至,则风气发生,《六微旨大论》曰:“风位之下,金气承之。”故厥阴之气行至终末,出现金之肃杀之气。

少阴所至,则热气化生,“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故少阴君火之中可见寒化之象。

太阴所至,则湿气化生,“土位之下,风气承之”,湿气最终因风木之疏达降而为雨,故终为注雨。

少阳所至,则炎火化生,“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火相薄,湿热熏蒸,故终为蒸(热)溽(湿)。

“阳明所至,为燥生,终为凉”句:按《类经》注,燥、凉二字应互换。阳明所至,则凉气化生,“金位之下,火气承之”,故终为燥,这个燥是燥热的意思。

太阳所至,则寒气化生,“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故太阳寒水之中可见温化之象。

 

      厥阴所至为毛化,少阴所至为羽化,太阴所至为倮化,少阳所至为羽化,

阳明所至为介化,太阳所至为鳞化。德化之常也。

 

第五变:物化之常。本节讨论五虫之化,亦名之曰“德化”,说明五虫之化各从气性。

五行之气化生五虫:木气化生毛虫,火气化生羽虫,土气化生倮虫,金气化生介虫,水气化生鳞虫。

 

      厥阴所至为生化,少阴所至为荣化,太阴所至为濡化,少阳所至为茂化,

阳明所至为坚化,太阳所至为藏化。布政之常也。

 

第六变:布政之常。“布政”:即施政、治化。

生化:生发之化。荣化:繁荣之化。濡化,濡润之化。茂化,蕃茂之化。坚化:坚敛之化。藏化,伏藏之化。

 

      厥阴所至为飘怒太凉,少阴所至为太暄寒,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

少阳所至为飘风燔燎霜凝,阳明所至为散落温,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

气变之常也。

 

第七变:气变之常。此指六气胜复之变。

厥阴风木之气亢盛则狂风大作(飘怒),当其盛极而衰,则金气承而制之,故大凉。后文五气所至同理。

 

      厥阴所至为挠动,为迎随;少阴所至为高明焰,为曛;太阴所至为沈阴,

为白埃,为晦瞑;少阳所至为光显,为彤云,为曛;阳明所至为烟埃,为霜,

为劲切,为凄呜;太阳所至为刚固,为坚芒,为立。令行之常也。

 

第八变:令行之常。“令行”:气行如令出,令行禁必止,有不可阻挡之义。 

此处描述了六气的一些显著特征。“太阳所至为刚固,为坚芒,为立”:坚凝冷峻之状。

 

      厥阴所至为里急,少阴所至为疡身热,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少阳所至

为嚏呕,为疮疡,阳明所至为浮虚,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

 

以下“四变”属于病机的范畴,故曰“病之常”。

“厥阴所至为里急”:风木用事病变在筋,此指在内之筋肉拘急,非痢疾“里急后重”的里急。少阴少阳为病则火胜,故疮疡身热。太阴为病则脾土受困,水湿不能运化,故为积为痞。阳明为病则肺金受制,故皮肤虚肿,虚肿属气肿之类,按之复起,皮肤五行应金。太阳为病则肾水亏损,故骨节不能屈伸。

“病之常”:六气致病的一般规律。

 

      厥阴所至为支痛,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慄,谵妄,太阴所至为积满,

少阳所至惊躁,瞀昧暴病,阳明所至为鼽,尻阴股膝髀足病,太  阳所

至为腰痛。病之常也。

 

“谵妄”:谵,口中胡言;妄,两手乱抓,心神迷乱所致。“满”:稸同蓄,中焦(脾胃、腹部)蓄积胀满。“瞀昧”:瞀,眼目昏花;昧,昏暗不明。火外明而内暗。

“阳明所至为鼽,尻阴股膝髀胻足病”句:鼽(qiú二声),鼻塞不通,解剖指颧骨。尻(kāo一声),骶尾骨部。髀,股骨,通指下肢膝以上部分。(zhuān一声),腓肠肌,俗称小腿肚。胻(héng二声),胫骨。阳明经起于鼻,下行经尻阴股膝髀胻,至于足。阳明为病,故有上述症状。

 

    厥阴所至为緛戾,少阴所至为悲妄衄蔑,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少

阳所至为喉痹,耳呜呕涌,阳明所至皴揭,太阳所至为寝汗,痉。病之常也。

 

“緛戾”:緛(ruán三声),缩;戾,曲。筋脉短缩屈曲。“衄衊”:衄(nǜ四声),鼻出血;衊,今简化为“蔑”,污血。“中满”:中焦胀满。“皴揭”:皴    

(cūn一声),皮肤开裂;揭,皮肤揭起。痉:肢体强直,角弓反张,因阴寒凝滞,阳气不行所致。

 

    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少阴所至为语笑,太阴所至为重胕肿,少阳所至

为暴注,膶瘛暴死,阳明所至为鼽嚏,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

 

“重胕肿”:土气湿滞则伤脾,脾主肌肉,故身重肉浮而肿。此处“”音义同浮。“暴注”:大便剧泻。“膶瘛”:膶(rún二声),肌肉抽缩跳动;瘛(chì四声),抽风、痉挛。

 

    凡此十二变者,报德以德,报化以化,报政以政,报令以令,气高则高,

气下则下,气后则后,气前则前,气中则中,气外则外,位之常也。故风胜

则动,热胜则肿,燥热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随气

所在,以言其变耳。

                          (以上《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16/20)

“报德以德,报化以化,报政以政,报令以令”句:报有报应、告示、示应的意思,按现在的阅读习惯,可以将句型倒转为“德有德报,化有化报,政有政报,令有令报”。也即,万物依据六气所至的不同特征而表现出与之相应的变化:六气施用以德,则万物示应以德;六气施用以化,则万物示应以化;六气施用以政,则万物示应以治;六气施用以令,则万物示应以行。

六气所至,在方位上有高下前后中外之异,则万物亦表现出与高下前后中外相应的变化。用于人体病变,可以从经络循行路线部位来理解病变之所在:六气所至在上,则病变的位置高;气在下,则病位低;气在后则病位在后;气在前则病位在前;气在里则病位在里;气在外则病位在外。这是六气致病在病位上的一般规律。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肿”句,归纳六气致病的证候特征。这六句话又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善行而数变,故风胜则动。“动”表示无恒定、多变。热胜则肿胀,如疮疡痈肿。燥胜则干,如精血津液枯涸,皮肤肌肉皴揭。寒胜则浮,如腹部滞满,身体虚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肿,如水泻,水道不利之皮肤凹陷性水肿。总之可以根据六气的性质及致病的部位,推测疾病的证候。

 

        帝曰:愿闻其用也。岐伯曰: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故太阴雨

化,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于少阴;少阴热化,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

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各命其所在以征之也。

        帝曰:自得其位何如?岐伯曰:自得其位,常化也。帝曰:愿闻所在也。

    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8/22)

    理解这一段文字,关键在于一个“用”字,并把作用、效用与后文的“施于”一词联系起来。就是说,六气气化的作用,必须通过它所施加的对象才能体现出来。那么,六气的作用施加于哪些对象才能体现出来呢?答案是“各归不胜而为化”,即施加给可克者,来体现气化的作用。所以,这里的“用”,应理解为“施用”,实际上是从另一种角度阐释五行胜克的道理。如太阴湿土气化为雨,施加于太阳寒水(土克水),则太阳寒化的功能将齐同于太阴雨化。后面“太阳寒化,施于少阴;少阴热化,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同理。六气施用多见于岁运太过之年。

“各命其所在以征之”句:各自根据六气所主的方位和月令验证施加气化的作用。“所在”,指六气所处的方位和所主的月令,即后文所说的“方月”(时位)。主气的方月固定不变,而客气的方月则变化不定。所以六气施用主要观察客气的情况。

“自得其位”之化不存在施加的问题,这是主客之气在各自的方月进行的正常气化。阅读这一节文字,宜对照“六气司天在泉图”加以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