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 这里提到的就是隔姜灸,属于间接灸的一种,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 所用间隔药物或材料很多,以生姜间隔者,称隔姜灸。常见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隔葱灸、隔蒜灸…… 01、生姜——驱寒助阳之佳品 生姜,归肺、脾、胃经,对于祛除肺、脾胃寒气有很好的作用。 隔姜灸主要是针对的就是虚寒之证;而我们三伏灸,“冬病夏治”主要针对的也是虚寒之证,特别是肺部的虚寒之证,因此对于艾家人来说,三伏灸采用隔姜灸正好对症,效果会更好! 中医里面讲生姜是助阳之品,俗话说“四季吃生姜,百病一扫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当我们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之后,一般马上会喝一碗姜汤,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生姜可以温阳,促进血液运行,驱散寒邪。 02、隔姜灸——驱寒温阳效果翻倍 在驱寒温阳方面,隔姜灸比单纯的温和灸更有效,因为隔姜灸时起作用的不仅有艾叶的药效、燃烧的热量,还有的生姜药效,它的存在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生姜让艾灸的药效更加全面而不再单一,让艾的温阳驱寒的效果直接翻倍! 隔姜灸适用于虚寒病症,对胃寒呕吐、中寒腹痛、虚寒泄泻、肾虚遗精、痛经、面瘫和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另外皮肤病也常采用隔姜灸,效果颇佳。 同时请注意!!!在三伏天里,隔姜灸效果虽好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病症!尤其不建议高血糖患者采用隔姜灸,因为隔姜灸相对而言更容易起泡。 03、隔姜灸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传统隔姜灸就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以姜片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把生姜切成0.3~0.5厘米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将姜片贴在应灸的穴位上,然后把艾炷置于姜片上燃烧,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每次以灸至局部皮肤轻度潮红而不起泡为度。 注意: 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生姜,应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 2、使用的姜片最好用牙签(或针)在上面刺一些小眼,这样能让艾灸的热力及药力渗透下来。 3、艾炷烧到底部的时候,生姜片会烫,很多灸友会咬牙忍着,这个大可不必,忍着就会烫起泡,那还不如做化脓灸了。 4、觉得烫时可以在施灸部位附近来回移动,有人说,移走后,再移回来还是烫,那是一定的,只有这样反复的烫,嘴里发出长长的“嘶.....”音,效果是最好的。 考虑到很多习惯使用艾条灸或者艾灸盒的人来说,也是可以使用隔姜灸的方法来增强疗效的。 具体方法是:以随身灸的灸盒为例,上面就有专门的铁圈卡位可以放置姜片,这种隔姜灸的刺激相对而言比较温和。 如果想要隔姜灸的刺激加强,还可以直接在施灸部位的皮肤上贴一片生姜片,然后再穿戴灸服进行艾灸。 起泡处理 隔姜灸相对来说容易起泡,怎么处理呢? 小的水泡,可以自行吸收,不用管;大的水泡,先用消毒过的无菌针刺破后,用芝麻油调配纯正的艾灰涂抹来消炎拔干。 然后继续隔姜灸!不要休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