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第七章 第2条

 医贵仁心 2019-09-01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2条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出;热过于荣,吸而不入。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学生问:病人出现咳逆,如何早期诊断肺痈病?肺痈的特征是咳吐脓血,但吐脓血时已是疾病后期,属于难治死证,此时脉象有什么特点?老师答:寸口脉微而数。微脉是外感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一方面开泄腠理而汗出,津液伤则脉微;一方面入里化热,风热内壅于肺则发热故显数脉,卫气不能外达则恶寒。

肺主皮毛司呼吸,外感风邪侵袭卫气于外,肺必然受累,肺气不宣则咳逆作喘,呼气不出而胸闷,此时属于肺痈早期;风热壅塞于肺,热邪渐盛深入营血,血凝成瘀、津炼成痰阻塞肺中,肺只开不合,所以吸气不能入,口干咽燥而不渴,咳吐浊痰,此时是肺痈中期,也是痈脓酿成的时期;待热盛津亡、痈脓已成,则口吐脓血如米粥之物,属于脓血已溃的晚期。肺痈早、中期,脓血未成,还可救治;晚期脓血溃败,属难治死证。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此原肺痈之由,为风热蓄结不解也。凡言风脉多浮或缓,此云微者,风入营而增热,故脉不浮而反微,且与数俱见也。微则汗出者,气伤于热也,数则恶寒者,阴反在外也,呼气不入者,气得风而浮,利出而艰入也,吸而不出者,血得热而壅,气亦为之不伸也。肺热而壅,故口干而喘满,热在血中,故咽燥而不渴。且肺被热迫,而反从热化,为多唾浊沫,热盛于里,而外反无气,为时时振寒。由是热蓄不解,血凝不通,而痈脓成矣。吐如米粥,未必便是死证,至浸淫不已,肺叶腐败,则不可治矣,故曰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清·吴谦《医宗金鉴》

【按】

肺痈之上,当有“肺痿”二字,不然本文论肺痿之义,则无着落,必是脱简。脉微之三“微”字,当是三“浮”字,“微”字文气不属,必是传写之讹。

【集注】

病咳逆者,何以知为肺痿肺痈也?咳而不渴,浊唾涎沫,脉数而虚,是以脉证知为肺痿也。口中干燥,胸中隐痛,脉数而实,是以脉证知为肺痈也。至于所以受病之由,肺痿前已言之,而肺痈则未尝言也,故又取所以致热而病肺痿肺痈之由,互为详悉发明也。寸口肺脉也,肺脉当浮涩而短;今浮而数,是以知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初病风热,外抟皮毛,则荣卫受邪,故汗出而恶寒也。末传风热,内舍于肺,则荣卫分病。病肺痿者,属风热伤于卫气,气分有津液而无血,津液为之浊,故其力证,咳而不吐脓血,唾浊涎沫也。病肺痈者,属风热伤于营血,血分有血而无津液,血为之凝蓄,故其为证,咳而不唾涎休,吐脓血如米粥也。具发热汗出,恶寒恶风,咳而喘满,咽燥不渴,呼气不入,吸气不出,则为痿、痈互相兼有必然之证也。呼气不入,吸气不出,乃言其呼吸气促,难出难入,非竟不出入也。始萌可救,谓肺伤尚浅。脓成则死,谓肺已坏矣。盖示人图治于早,又特为肺痈而谆谆言之也。

清·黄元御《金匮悬解》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泄于表,数则为热郁于里。微为风泄,则窍开而汗出,数为热郁,则阴束而恶寒。风则伤卫,风愈泄而卫愈闭,呼气不能入,热则伤营,卫有闭而营莫泄,吸气不能出也。出气为呼,风泄于外,譬犹呼气,泄而不开,是呼气不入。入气为吸,气闭于内,譬犹吸气,闭而不泄,是吸气不出。风邪外伤其皮毛,热邪内伤其血脉。风伤皮毛,故风舍于肺,皮毛闭塞,肺气壅阻,则生咳嗽,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吐浊沫,时时振寒。热伤血脉,故热过于营,血脉凝滞,瘀蒸腐败,化为痈脓,痈脓蓄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盖肺痈之病,因胸膈湿盛,外感风邪,肺气壅遏,湿郁为热,表则寒热兼作,里则瘀浊淫蒸,营血腐烂,化而为脓,久而肺脏溃败,是以死也。

清·曹颖甫《金匮发微》

咳逆之证有痰饮,有风邪,有水气,所以决定为肺痈者,要有特异之脉证,肺痈之死证,固以吐脓血为最后一步,要其最初病因则甚轻,揆仲师所举脉证,特为中风失治。中风之证,其脉浮,发热,自汗,恶寒,此宜桂枝汤以发之者也。今曰「寸口脉浮而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浮则汗出,数则恶风,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其与「太阳中风,发热,汗出,鼻鸣,干呕者」何异,若早用桂枝汤以发其汗,宜必无肺痈之病,惟其失时不治,致风热内陷肺藏,久久寖成肺痈。究其所以然,风伤皮毛,则内舍于肺,热伤肺络,则变为咳嗽,但初见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虽非若前此之桂枝汤证,苟能清燥救肺,其病犹易愈也。惟其热郁肺藏,肺中血络凝阻,若疮疡然,其始以血络不通而痛,痛之不已,遂至蒸化成脓,吐如米粥,则内痈已成,始萌尚有方治,脓溃则万无一生,此肺痈之大略也。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此风入肺之营分成痈,辨已成未成之脉也。前言滑数,为痈成之脉,此寸口脉微而数,是风邪伤肺未成痈脓之脉也。脉微乃肺虚受风,曰微则为风。邪化为火,曰数则为热。盖风性轻扬,能开腠理,表虚受风而自汗,为微则汗出。风热在肺,外应皮毛而恶寒,即恶风之互辞也。但呼出心肺,卫气主之,肺受外邪,阻遏卫气,则呼气不入。吸入肾肝,营血所司,邪传血分,为热过于营,营气壅塞,吸而不出。风伤皮毛,浸淫营血,为热伤血脉,即伤肺之血脉也。风舍于肺,邪正搏击,气乱于胸,其人即咳。热郁胸中,所以口干喘满。涎沫制燥,以故咽燥不渴。肺津化而为涎,则多唾浊沫。肺气应于皮毛,时时振寒。热之所过于营,凝滞为痈成脓,吐如米粥。若始萌急泻其肺,则可图救,迁延至于肺叶腐败,脓成则死。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问曰:肺痈之病必咳逆,方其未见痈时而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往往于既吐之后则死,其脉何类?师曰:肺痈既成则滑数,当其未成之初,第见寸口脉微而数,盖风脉多浮,而此为热伏于肺,风一入则留恋于内,其形不显,微者显之对也。故微则为风,热为病根,其数脉则为见出本来之热,微为风,风性散涣,则汗出,数为热,内热而外则反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气得风而浮,利出而难入也。热过于营,吸而不出。血得热而壅,气亦为之不伸也。是风伤卫尚属皮毛,从卫过营,则热伤血脉。夫皮毛者,肺之合也。风从卫入营,而舍于肺,其人则咳,肺热而壅,故口干喘满,热在血中,故咽燥不渴,热逼肺中之津液而上行,故多唾浊沫,热盛于里,而反格寒于外,故时时振寒。由是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肺叶之间,而为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尚亦可救,至浸淫不已,肺腐脓成则死。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条是论述肺痈的病因及其病理变化。肺痈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风热之邪始伤于卫;二、风热之邪,内舍于肺,凡此犹属邪浅病轻,尚未成为肺痈,故易于治疗,其预后也是良好;三、风热火毒内传荣分,而壅结于肺,邪深病重,则成为肺痈,脓成而不易治疗,其预后则较差。

寸口脉微而数,微,此处指沉取无力,乃浮脉之象,为风中于卫;数脉为热,主热在于内。微为风,风性疏泄则汗出;数为热,内热而外风则反恶寒。风伤于卫,气得风而浮,则吸气不入,故气则呼利而吸难;热过于荣,血得热而壅,则气亦因之不伸,故气吸而不出,此证风伤皮毛虽浅,而热伤血脉则深。风邪从卫入荣,而内舍于肺,结而不散,则使肺气不利而作咳。肺热而壅,则口干喘满;因热在血中,故咽燥而不渴;热邪必逼肺之津液不布,故多唾浊沫;热盛于里而反时时振寒,由是热之所过,则血为之凝滞,蓄结于肺叶而为痈脓,故吐如米粥之脓样物。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他说这个肺痈也是咳逆,那么这种咳逆,你要是诊之,这个脉之就是诊之,就是咱们现在说的诊察的时候。你诊察他,你怎么知道是肺痈?第一个问题,肺痈有脓,怎么知道它有痈脓,为什么一吐脓了就要死,那么这个脉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脉啊?它就提这么几个问题。

这是一小节,他就答了,先就脉上来说。他说寸口脉,还是我说的指的整个桡骨动脉说的,不是单指的寸脉。这个寸口脉微而数,既微且数,这个微是又细、跳得又无力,就叫微,它这脉的形也小,跳得也无力,这叫微。这个微啊,咱们前头也讲很多了在《伤寒论》,这都是津虚,津液虚,亡津液,脉微者亡津液嘛,它是这个虚脉。数还是热了,说针这个寸口脉啊是微而数,这么一个脉,那么底下他就是分析这个脉了。

他说微则为风,那么后边呢又说一个微则汗出,这个研究过《伤寒论》的都明白了,它本来是太阳中风的,脉浮而缓,缓就是弱,或者脉浮弱,这是太阳中风的脉。如果这个汗出津液丧失太多了,脉就是由缓弱而变成微。所以他说这个微则为风,这就由于太阳中风丧失津液太多了,所以紧接着他就说微则汗出。

那么太阳中风脉并不是微啊,只是缓弱而已啊,到不了这微的程度上,所以会这样子是由于汗出多了,所以这个微也正是亡津液,汗出多。那么这个怎么来的汗出多啊?是由于太阳中风,太阳中风自汗出嘛,所以这个脉它才缓。那么汗出多了,它就脉就微了。所以他底下解释啊,微则为风,就是中风了,就是太阳中风没脉了,这个怎么由缓弱变成微了呢?就是微则汗出,由于汗出太多的关系。他讲这个肺痿啊,就是得津液虚,主要在这一点。

数则为热,后边又跟着一个数则恶寒,总而言之他讲这个太阳中风表证,数是个热,表热病嘛,咱们这个无论太阳伤寒,无论太阳中风都是表有热了,咱们普通的感冒都是,所以咱们用发汗解表去热嘛。那么数就是有热了,那么为什么他又说数则恶寒呢?这个表证这个热啊非恶寒不可,所以说恶寒者,表未解也。咱们讲太阳病的时候,我讲过了。体表的体温啊骤然间高,与外边这个差距啊就是加大了,你看咱们一般人这个体温与外界,他习惯上不恶风,如果你这个体表的体温特别的高了,与外边的差距加大了,就感觉到外边风之刺激或者寒之刺激,所以有这个表证的时候,都是体表的温度特别高的时候,他没有不恶寒的,所以他说数则为热,数则也恶寒。他这两句话全是解释寸口脉微而数,这是外受风寒的这么一种关系,他解释这个脉。

风中于卫者啊,那么这个风邪开始袭人啊,侵袭到人体啊,它不能进到脉里头去,只是在脉外。这个脉内呢,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啊,所以都是卫先受病的。所以他搁个风中于卫啊,但是这都有语病,这才搞到后世风伤卫,寒伤营,其实这是有问题的,这个咱们有时间再讨论,现在咱们知道到这个。总而言之是根据上头,所以说人被风寒,就是得了表证了。

太阳中风表不解的时候,表不解这个表气就闭塞了,表气闭塞这个气就往上壅。咱们一得感冒,尤其咱们常遇着这种喘啊,那么吃麻黄是这一个道理。我们人这个汗往外,这个气息也旁出啊,我们体表它也出啊,同时也排出废物。你看人得天天沐浴,衣裳到时候也是要脏,那个脏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你排出的废物。那么如果你中风也好,伤寒也好,你这个体表啊闭塞,这个里外不通达了,不通达了应该从外边排泄的废物没处走,以至于这气息它都往上来,壅逆往上,就是咱们后头讲的上气,咳逆上气。这个气是有上而无下,那变成什么了呢?就是呼而不入,就是下边呼气不入。它气往上来,只能够呼气,吸气就困难了。所以它搁个呼气不入,这只是外受风寒指这个表邪说的。

热过于营,吸而不出,这个热过于营啊,这个热伤了血脉了,伤及血脉,就要结为痈脓啊,这个肺痈后头有解释。那么里热才伤血脉,这个外面的风邪它不会伤血脉的。那么这个热内入了,伤及血脉了,造成肺已经有痈肿的情况了,所以这个肺啊能张不能合了,它就这么张着,我们人一吸气啊,肺张,一呼气肺就合上。那么里头有痈肿了,它光能张,它不能合,所以吸而不出,入而不出,吸气还能,呼出不能了。所以这两句话很不好懂啊,这个古人道理啊它尽在文字上啊,让你不太好懂。他下边就解释这两句话。

所以然的道理,这个风只是伤皮毛,皮毛闭塞。皮毛闭塞,表气不通了,这个气都担负到肺上了,往上跑。所以这个气上而不下,只呼而不能入,就是吸气困难啊。我们临床上咱们常遇着这种病,都是吸气困难,这个喘呢都是吸气困难。那么这个肺痈呢,指这个热伤了血脉以后,这个肺它肿了,热伤血脉,在这里解释上文了,为什么热过于营,吸而不出呢?它就是伤了血脉,伤了血脉结为痈肿,这个肺啊能开不能合。这个呼吸啊,这个肺呢一吸气它开,一出气它合。它不能合了,你光能吸不能呼,出不来。所以这两句话很不好讲,一般的书啊弄得乱七八糟的。

所以他说热过于营,吸而不出,这个道理呢就底下这两句话,由于风伤皮毛,热伤血脉的关系,影响血脉,影响肺的本质上有痈肿了,他讲这是讲的肺痈了。

这个风伤皮毛啊,它古人认为这个肺合皮毛,皮毛与肺是相合的,这个皮毛属于肺。那么虽然是风伤皮毛,但是它内舍于肺。那么要是搁在咱们现在这个话说呢,这个晚了我给你们解释,就是外感啊要是涉及到肺了,一定要咳的。为什么涉及到肺呢?就是方才我说的那个道理,这个表气一闭塞啊,本应该从表气排出的废物,都担负到肺上了,肺受不了了,所以这个表越实咳喘越厉害,中风倒不厉害啊。你看这个《伤寒论》上,太阳中风没有喘,太阳伤寒必喘,所以麻黄汤证无汗而喘嘛。它越这个不通,整个担负到肺上了,古人这个现象一致的,外边受风寒,就要喘,他就说风伤皮毛,内舍于肺,这个古人呢根据这么个现象他给的解释。

那么这个实质呢,不是这个风来跑肺上藏着去了,不是这么个事。所以现在我们研究古人的东西啊,对他的规律我们必须把它搞清楚。那么这个说法呢,古人有古人的说法,我们也要把它解释出来,但是是不是这个问题我看不一定。如我们受了外感,作喘,那古人看到什么呢?这个风啊,虽然在皮毛,皮毛又合于肺,这个风啊就在肺上安家落户了,哪是那个事呢?这个在现象是有这个情形,这是规律。但是我们现在解释呢,应该更进一步合乎生理,我认为是这样的。

所以这个风中于卫,就是中于表,那么影响人咳嗽,就是气不得于外达,它往上来,担负到哪,担负到肺上来。尤其我们人对于液体废物的排泄,不外乎这几个路道,一个小便排泄;一个汗腺排泄;一个就是呼气。我们一天呼气排出的水份挺多,我们方才说的那个口吐浊唾涎沫也是这个道理。这个肺正常机能排出水份,水蒸汽啊,你看冷天往玻璃上一哈就知道了,你要哈它冒水珠。我们平时呢也是,有病了就不行了,它变成痰了,粘痰,这是肺有病了。

那么这个呢,说是风舍于肺,这个在这个古人是这么一种看法,其实表不解,影响到肺上,影响肺可不是风的问题,古人这么看那也没有办法,要拿张仲景这两千来年了,一千七、八百年了,那个时候科学水平没有,全世界那阵也没有那么高的科学水平,古人在现象上掌握这种规律,这是事实。那么所以然的道理呢,当然是科学没有发展到那个地步,他解释不出来。那么涉及到肺上了,那么人一定是咳的,就是表不解,上气,它就影响到咳。

口干喘满,这个肺有热,上焦有热,有热他口就干。咳逆上气厉害了它就喘,由喘而变满,这个喘得厉害,胸里会变得比较满,这是胸的内压它扩大了。咽燥不渴,虽然口干咽燥,这都是肺热熏蒸之象了,但是胃里头没有热,热不在胃,他就不渴。那么胃有热,他必渴,所以这个白虎汤证渴还是里有热了,胃有热了。多唾浊沫,这个时候啊水遇到热,它就变成浊唾涎沫了,这就是肺痿之形成。这一段就说明由外感可以得肺痿,也可以得肺痈,底下就说了。

这个时时振寒后头有解释,这个脓要是将成的时候,身体振寒,这是脓成,化脓的时候有这么种情况。热之所过,就是咱们前头所说的热过于营,不是在表了,已经进到这个血脉了,这个热伤血脉嘛,血由于热为之凝滞,凝聚不通,不通为滞,蓄结久了它要变质了,就要结为痈脓,吐出来那个东西就像米粥似的。始萌可救,如果不是整个化脓还不要紧,所以始萌,一开始是可以救的。要是整个的化脓成熟,非死不可,古人是这么看法。

那么肺痈这个病啊,我们现在按着内科学上观察,总而言之主要就是肺脓疡,这个病也是常见的,我们在临床上也看到过。腐败性的气管发炎也有,腐败性的它也化脓,那么大多数是属于肺脓疡这一类的。那么这个在开始见点脓,它没成熟,用排脓的法子是可以治的。以前有个同事,姓王啊,我给他治了,他就是得了肺脓疡了,他就吃排脓药嘛,后头有苇茎汤,这个药挺好使。古人说这脓成啊,不是那个将化脓,将化脓不算整个脓,脓已成就是整个变成脓了,那溃烂的不得了了,那个时候是难治了。

那么这一节,你们要好好看一看,有几句话很不好明白,头一个风中于卫,呼气不入,这句话它就是在风伤皮毛这个时候表气闭塞,这个气不得旁通,它往上逆。所以这病名起的非常好,肺痿肺痈咳逆上气,就是这个上气两个字,气是能上不能下,能上它只能呼,不能吸啊,所以他搁个呼气不入。

第二个呢,它入里啊,热伤到血脉了,就发痈肿了,肺的本质要发生病了,它一肿啊,就光张了,不能合,能张而不能合,这肺一张就吸气,肺一合就呼气。肺子这个张合是配合人这个呼吸,可是它光能够吸入但不能呼出,所以这两句话很不好解释,旁的没有什么。

这一段它主要说明什么呢?属于伤风不行变成痨啊,这个肺痿肺痈这个病啊,由于外感来的也都不少,这段就说明这个问题。那么如果只是风寒在表,这就是咱们说咳逆上气这套治法了,后头有的是,小青龙汤啊,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都是的,咱们说那是外邪内饮啊,这类的反而都有内里都有水饮,那都是咳逆上气。

底下这要讲具体治疗了,它同时也要讲咳逆上气了。

其他医家

《医门法律》:“然风初入卫,尚随呼气而出,不能深入,所伤者不过在于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风由所合,以渐舍肺俞,而咳唾振寒,兹时从外入者,从外出之易易也;若夫热过于营,即随吸气深入不出,而伤其血脉矣。卫中之风,得营中之热,留恋固结于肺叶之间,乃致血为凝滞,以渐结为痈脓,是则有形之败浊必从泻肺之法而下驱之,若得其毒随驱下移,入胃、入腹、入肠,再一驱即尽去不留矣,安在始萌不救,听其脓成而致肺叶腐败耶。”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第2条: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出;热过于荣,吸而不入。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第3条: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第4条: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第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第7条:咳逆上气,时时吐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第8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第9条: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第10条: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第11条: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第12条: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第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第14条: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千金》甘草汤。

《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第15条: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熟读成诵

第2条: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出;热过于荣,吸而不入。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