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15条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本条主要论述肺痈初期尚未溃脓时的证治。痰浊停聚肺中,肺气郁闭,故见胸中胀满憋闷。肺主通调水道,肺气痹阻,水气泛溢肌肤则一身面目均有浮肿。肺开窍于鼻,肺气失于固涩,津液外泄清窍,故鼻塞流清涕,香臭酸辛等味道不能辨闻。肺气上逆,痰浊痹阻,故而咳嗽上气,喘息痰鸣。治疗主方选葶苈大枣泻肺汤,方中葶苈子苦寒滑利,有泻肺平喘、利水化痰之功,大枣补中和胃佐治君药。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按此方原治肺痈喘不得卧,此兼面目浮,鼻塞清涕,则肺有表邪宜散,故先服小青龙一剂乃进。 又按肺痈诸方,其于治效,各有专长,如葶苈大枣用治痈之始萌而未成者,所谓乘其未集而击之也。其苇茎汤,则因其乱而逐之者耳。桔梗汤剿抚兼行,而意在于抚,洵为王者之师。桔梗白散,则捣坚之锐师也。比而观之,审而行之,庶几各当而无误矣。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此承上条互详其证,以同其治也。肺痈胸胀而满,咳逆上气,喘鸣迫塞,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是邪外塞皮毛,内壅肺气,比之喘不得卧,殆尤甚焉。亦以葶苈大枣泻肺汤者,因其脓未成故也。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前条肺痈喘不得卧,仲景用此汤泻实补虚。此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奥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邪居卫分多而营分少,壅逆不宣,故先服小青龙汤,以散表里气分之邪,继以葶苈专泻肺中气血之结,俾卫邪已散,而营邪亦从卫出,则痈脓消散,诸证自平矣。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条是论述湿热壅塞于肺成痈,而脓未成的辨证论治。由于痰热火毒,浊唾涎沫,壅塞于肺,气机被阻,故胸满而胀,喘鸣迫塞;肺气壅塞,通调水道失职,则水气泛滥,故一身面目浮肿;肺气不利,不摄津液,故鼻塞流涕,不闻香臭。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这个也恐怕后边出的,也不像书的原本,它写在附方里头,当然也是附的。它说这个一身面目浮肿,鼻子也堵塞,流清涕,由于鼻子流清涕、堵塞的关系,所以不闻香臭酸辛,都闻不着。还有咳逆上气,喘鸣迫塞,那么这里它搁个肺痈,这个也不一定就是肺痈。 那么或者在肺痈初期没有酝脓以前,有这个情形胸中痛啊,这什么的,可以用这个。葶苈大枣泻肺汤前头讲了,如果痰粘壅盛啊,有可用的机会。它底下这个注啊,看来都是后人搞的了。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这个小青龙汤,无论对肺痿,还是肺痈,都不怎么合适。小青龙汤见咳嗽门中,见这个《痰饮篇》。附方后头这个说法做参考。但据我看,这个肺痿肺痈,小青龙汤用的机会是少得很,因为它本身是虚热,它一开始就说热在上焦了嘛。 其他医家 《金匮要略直解》:“痈在肺,则胸胀满;肺朝百脉而主皮毛,肺病则一身面目浮肿也;肺开窍于鼻,肺气壅滞,则畜门不开,但清涕渗出,而浊脓犹塞于鼻肺之间,故不闻香臭酸辛也。以其气逆于上焦,则有喘鸣迫塞之证,与葶苈大枣汤以泻肺。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第2条: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出;热过于荣,吸而不入。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第3条: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第4条: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第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第7条:咳逆上气,时时吐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第8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第9条: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第10条: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第11条: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第12条: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第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第14条: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千金》甘草汤。 《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第15条: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 熟读成诵 ![]() 第15条: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 ![]() ![]() ![]() 子恒中医工作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