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读资治通鉴-64
译《鉴》苏秦为了推进其合纵战略,已成功说服了燕文公和赵肃侯。靠着赵肃侯的支持,他又来到了韩国,对韩宣惠王说:“ 韩国方圆九百多里,有几十万披甲的士兵,天下的强弓、劲弩、利剑都产自韩国。韩国士兵踏弩射箭,可以连射百发而不止。如此勇猛的士兵,身披坚甲,脚踏劲弩,手持利剑,就算以一顶百,也不在话下。 如果大王您臣事于秦国,秦国必定向您索要宜阳、成皋两座城池。如果现在满足了它,它明年还会要求您割让别的地盘。到那时,如果答应,则已无地可割,如果拒绝,则不仅前功尽弃,还会蒙受后祸。再说,大王您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国的贪求却不会停止,以有限的土地,迎合无限的贪求,这是招怨惹祸的做法啊!仗都没打,就把土地丢了。 俗话说得好:‘宁做鸡口,不做牛后。’以大王之贤明,又掌握着强韩的雄兵,却落了个‘牛后’的名声,我私下为大王感到羞耻啊!” 韩王听从了苏秦的劝说,答应加入合纵战略。 品《鉴》1苏秦游说韩国的逻辑: 先拍一通马屁——强化韩王自信,暗示“韩国可以说不”。 再胁之以利害——韩国领土有限,而秦国欲求无度,以有限的土地迎合无度的贪欲,终究只会招来怨恨和祸害 最后来个激将——明明可以说不,却臣服于秦,令人感到羞耻。 2
(1) 贪嗔痴慢疑,贪字居首。得陇望蜀,欲壑难填,这是人的原始本性。 如果你不够强大,你的一味迁就,换来的可能是他人的得寸进尺。 我们的善良,可以带点锋芒。 (2) 以有限的资源,迎合无度的贪求,那总会有“断供”之时,一旦“断供”,不仅前“供”尽弃,还可能遭人怨恨。 升米养恩,斗米养仇······ 这世上不是人人都懂得感恩,能够长念恩情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他人危难之时,哪怕你给予很小的帮助,人家也会感激你;但当你的给予让人习以为常,甚至令其形成依赖,那么一旦停止给予,便容易引来受助者的埋怨甚至仇恨。 我们的善良,可以把握尺度。 切己体察·对境炼心得到的恩情,不要忘记; 付出的恩情,不必牢记。 |
|
来自: blackhappy >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