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隶法作篆,破千年玉箸篆之樊篱,开清代篆书新天地

 庆友尊者 2019-09-03

邓石如(1743年—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避清仁宗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清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

我们在之前介绍篆书时,曾介绍过,纵观篆书书法家,有三个名字是必须知道的,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清代邓石如。

隶法作篆,破千年玉箸篆之樊篱,开清代篆书新天地

李阳冰篆书

李阳冰《三坟记》

隶法作篆,破千年玉箸篆之樊篱,开清代篆书新天地

从书法艺术语言的核心部分笔法上来讲,元代赵子昂提出“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而篆书“千古不易”的是圆转婉通如秦代刻石式的线条,相传秦代刻石为秦相李斯手笔,且不论是否是实,但是其玉箸篆的篆书线条样式是篆书的典型。这种石刻的篆书小篆,表现出浓重的装饰性和工艺性的特征。这种形制的篆书发展到唐代的李阳冰手中,则更加的极致,成为细如游丝的“铁线篆”,书写篆书几乎成了“描”篆,而这种篆书的写法一直延续到清代。邓石如没有株守古人的成法,他在写篆之时,使用的是长锋羊毫笔,取其墨多,笔力厚重的特性,这是宋元以前所不用的书写工具。以书法和篆刻为职业的邓石如,对如何运用新工具的特性,对篆书的线条美作了创新的探索,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前人的笔法。

邓石如四体书册节选

隶法作篆,破千年玉箸篆之樊篱,开清代篆书新天地

小篆的运笔圆转婉通,起止无迹,而隶书的起笔多凌空著势而侧人。邓石如以秦小篆的文字结构为基础,用笔则是参以隶书的意蕴,行笔之时以中锋为主,但是在起止之处并不求完全的藏锋。虽然其时,为诸多书人所不喜,但是其书篆放松开来,以求毛笔自然书写之势,打破了篆、隶之间的壁垒,以秦篆为体,以汉隶为用,把篆书写得方圆兼备,婉通而缜密。运笔之时,也一反篆书均等婉通的特点,表现出提按、转折、方圆等多方面的特性。邓石如为代表的清篆出现之前,可以说篆书在书法中是较为小众的体法,其原因在不论李斯还是李阳冰的篆书笔法都比较单一,过于注重装饰性,而失去了书法艺术的变化。

其后的书法家对邓石如的评价都是很高的,特别是在其对篆书的贡献之上。

清末书法家康有为对邓石如以隶法作篆的评价是这样的:完白(邓石如号完白山人)得力处以隶笔作篆,吾尝谓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皆直指本心,使人自证自悟,皆具广大神力功德以为教化主,天下有识者,当自知之也。

清代学者、书法家,曾师从邓石如的包世臣这样评价邓石如:山人作书,皆悬腕双钩,管随指转。

这里的管随指转特别值得注意,书法自二王以来,在书论之中大多主张运腕而反对运指,用笔讲求使转提捺而反对转笔绞锋。邓石如的管随指转正是“二王”笔法所无的捻管转指之法。当然这其中亦有,之前用笔多用短锋硬毫,所以不主张转指。邓石如使用长锋羊毫写篆,用转指之法使笔锋在运行过程中不间断调整,指腕并用,全身之力贯注笔端。在起止笔转换中,不避搭锋入笔和翻折用笔,形成方圆兼备的一套用笔之法。

康友为对此理论作了总结: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

邓石如在篆书技法上的变革是产生新线条美的先决条件,而其恰到好处的运用转指绞锋,创作了丰厚苍茫又具有力度的线条之美,这也为后来碑派书法家的用笔方法探索了一条道路,其对之后篆书家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都有很深的影响。

我们近期推出了《临写邓石如篆书千字文》临邓石如篆书千字文之千字文系列的视频,从文字和视频的视角带大家进一步认识邓石如的篆书,希望为大家学习篆书提供帮助。

接下来几天我们会详细为大家介绍邓石如篆书的笔法与文字结体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