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场绝境逢生的战役 青杠坡是大娄山的一条支脉,似“葫芦”型,山势陡峭,中间有一个约两平方公里的狭长坝子,是土城镇(今习水县土城镇)通往习水县城的交通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下旬,得知红军到达土城的国民党四川军阀,也尾追红军至土城以东地区,并盘踞在青杠坡周围的山顶上,依着山势构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临时工事,企图在此围歼中央红军。 青杠坡上一座古庙永安寺里,驻守着外号郭猫儿的川军郭勋祺率领的一个营。郭勋祺率领的军队,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人数众多(一万余人),且郭勋祺本人还曾经是共产党人,是川军中的“模范师”。 党的两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和邓小平,共和国的三任国家主席毛泽东、刘少奇、杨尚昆,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五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林彪、叶剑英、耿彪、张爱萍,七位“十大元帅”之一——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以及陈云、董必武、林伯渠、胡耀邦等众多共和国的元勋,200余位将军参加了这场战役。 1月28日凌晨5时,土城战役正式打响。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参谋长刘伯承分别率领红三、红五军团在青杠坡首先向郭勋祺一部发起攻击,经过三个小时的激烈战斗,红军奋力拼杀将郭勋祺的阵地突破。郭勋祺的部队军心开始动摇,红军赢得了一时的战略主动,夺得了青杠坡上银盘顶、寒棚坳等制高点。不料,因敌军援兵来袭,红军战士们寡不敌众,又被敌人从制高点上逼退下来。紧急关头,军委急令干部团支援红三、红五军团,再次向敌人发起进攻。干部团团长陈赓和政委宋任穷临危受命,率领部下投入激烈的肉搏战中。 陈赓干部团的冲锋,缓和了对红军极为不利的局势,大批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得以从险境中逃脱出来。但由于敌人凭借有利地形拼死顽抗,双方的伤亡都较为惨重,2000余名红军将士献身于青杠坡战役中。 临近中午时分,敌人越打越多,越战越强。此时,又得到情报,敌人强大的围剿兵团正从四面八方围聚而来。善于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的毛泽东,勇敢地承认并及时的修正了自身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果敢地下令撤出土城战役,从土城渡河西进,变被动为主动,保存实力另谋新的战机。 青杠坡战役以给川军郭勋祺部重创,但红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而宣告结束。这场绝境逢生的战役尽管没有取得胜利,但却逼出了一渡赤水,出其不意地甩开了尾追之敌,是红军军事战略上化被动为主动,最终转败为胜的分水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