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顺福龙 2019-09-22

格物致知不是王阳明最早提出的,但他“格物”却很有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古时候读书人的梦想和追求。而《礼记.大学》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四个,却很少有人知道。大致上意思是掌握事物的本质(格物),而后让自己认知水平提高(致知),端正自己的心态(诚意),运用事物正面的品质(正心),修练自己的身心(修身),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进而治理好国家(治国),而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平天下)。前四个是方法,路径;后四个是效果、目的。一味只提后四个,可见古人功利心也是很重的,并且本末倒置。

历朝历代的大儒对格物致知虽有一些论述,但多不是解读礼记的重点。儒家强调入世,只有入世才能展平生所学,不妄读圣贤之书,才能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突出后面的结果去诱惑人,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认为不是孔孟先贤的初衷。

强调格物的著名人物是王阳明。小时候就去“格”竹子,“格”水井,进而无物不格。格物对王阳明的思想和学术的影响是他更讲究知行和一,学以致用。不死读书,还要重视实践。所以最后他是个工程师修桥铺路,也是个军事家,上阵杀敌,也是个思想家,著书立说。

格物致知,运用到两个方面,一是用于自然科学,探求物质本源,发现事物规律,进而为人类生产生活可用,这是现代科学的起源和未来。一是用于社会科学,处理人,家庭,民族,社会,国家等素质提高和和谐管理。如果中国按孔孟之道两方面去发展,今日中国必会引领世界各方面的发展。可惜后世“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视后者为正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视前者为“奇技淫巧”,不屑一顾。

孔子的棺材板一直在动啊!可惜每朝每代都在给他的封土上加土,听不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