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孩子长大后会和父母无话可说?”知道真相后我沉默了

 富书 2020-06-19

文/琳琳柒十二

世界上没有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的孩子,只有不会跟自己孩子相处的父母。

前几天,朋友问我:

是不是越长大,和父母的感情越不好?

曾经做什么事都愿意和他们分享,但突然有一天,却发现他们蛮横的阻拦在自己面前。

曾经无话不谈,但突然之间,却无言以对。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愿意承认父母与我们的情感变质了。

彼此总以为曾经那么好,以后也会。

可事实总是事与愿违。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长大后会和父母无话可说?

有一个回答是这样的:

“小时候,面对父母的谩骂,总想逃避,可是自己无处可去,所以只能关闭通往内心的大门,让它与世隔绝。”

孩子不是不想与父母沟通,而是每一次沟通换来的却是,不被理解,不被原谅,没有共情。久而久之,也就疏远了。

电影《狗十三》中有这么一句台词:

“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

你以为他是懂事,可他却是在逃避你。

孩子的冷漠

源于父母的伤害

前几日,朋友跟我讲了一个他们家的故事。

去年过年,他们一大家人组织了个家庭聚会。

本来对这次聚会充满了期待,毕竟好多年了,亲戚们都没见过几面。

可是,碰在一起,却发现,这简直就是一场关于他表弟的批斗大会。

于是,他表弟开始检讨学习,检讨成绩。一圈下来,被一家人挨个数落个遍。他父母却在一旁洋洋自喜。

一晚上,只要聊到他表弟,他表弟狼狈到了极点。

之后大半年里,他表弟没和家里人说过一句话。

因为那次本不应该的羞愧,是他父母带来的。他成了亲戚们眼中的小丑,而他父母却以英雄自居。

恶语伤人,三年不愈。

或许,对于他父母来说,这样的事没什么。但他们却不知道,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拿刀子割他的心。

台湾知名亲子教育专家陈孜虹老师在《有爱好好说》中说:

若在童年孩子遇到了父母言语攻击。

80%的孩子会心生仇恨;34%的孩子会意志消沉。

从没有人真正理解孩子的世界,仿佛大人就是孩子命运的主宰,支配着他们的一切。

可去年年初,腾讯发布了《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称:52%的年轻人在朋友圈里屏蔽了父母。

你看到如今的冷漠,只不过是孩子童年受伤的副作用而已。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皆有来因。

别让你们的关系

毁在了指责下

记得电影《新警察故事》中,有一个逼得成龙欲哭无泪的反派。他的真实身份就是警察局长的儿子,阿祖。

阿祖之所以会变成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罪犯,和小时候的遭遇不无关系。

他的警察父亲有严重的语言暴力倾向,从小对他非打即骂,“你这个废物”“你为什么要活着,不如死了算了”之类的话语,每天充斥着他的世界。

久而久之,在这样无止境的言语暴力下,阿祖开始仇恨警察,并产生强烈的报复心,恨不得要让所有警察都尝尝痛苦的滋味。

《儿童沟通心理学》一书中曾写到:

“语言羞辱是正向沟通的大忌,因为父母对孩子说出羞辱性的语言时,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主导性动机、成就动机等所有机能给孩子带来向光明前往的力量,都被父母无情摧毁了。”

演员郭涛曾在《父亲的力量》一书中,提到自己高中的一次自杀经历。

有一次考试,因没有考好,被父亲无情的指责:

“你在家里吃我的,穿我的,喝我的,你还不给我好好学习!还有什么脸面对我……”

这句话深深伤害了他的自尊。他跑到了天台,有一种削肉还父,剃骨还母的决绝。

幸好妈妈和校长找到他,及时给予他安慰,他才没有从楼上跳下。

但也给他留下痛苦一生的记忆。

可能是一句话语,却有可能变成杀死孩子的利刃。

辱骂和恶毒嘲讽,让爱与信任变成了冷漠与疏远。渐行渐远渐无书,有可能只是一次你的一次指责。

沟通是双向的

单向的叫发泄

记得那年《脱口秀大会》,有一期“爸妈,有话我就直说了”的主题。

有这么一段,如果孩子和父母说了两句,父母就要质问:“你是不是顶嘴?你是不是翅膀硬了?”

一个叫呼兰的脱口秀演员在台上发问:“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这何顶之有啊?

“我跟她说事情,她跟我说顶嘴,我跟她讲逻辑,她跟我聊翅膀,别人都关心我飞得高不高,只有她关心我翅膀硬不硬。”

虽然搞笑,却很悲哀。

父母从不关心孩子对不对,只考虑孩子服不服。

他们只顾树立自己的威信,却忽视了孩子也需要抒发自己的观点。那不是顶嘴,只是孩子内心的语言。

马歇尔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讲道:

“大多数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语言暴力亦是如此,父母觉得孩子内心深邃,不理解他们。可他们又何曾试图走进过孩子的内心。

父母认为与孩子的沟通,就是我说你听。而对于孩子来说,这只不过是父母单方面的发泄罢了。

你在说,我在听。仿佛就像一个种子般种在了孩子的内心深处。等孩子长大了,却发现自己的内心,早已被这颗种子长出的蔓藤缠绕得密不透风。

父母最后等待的,却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最好的沟通

是明白彼此的心

在《爸爸去哪儿》中,陈小春嫌弃儿子走得慢,就不停地催促他。后来急了,忍不住对着儿子吼叫。

然而,小春春拿起了喇叭,对爸爸说:“爸爸,你能停止生气吗?”

爸爸愣了一下,随即态度缓和了下来。并像孩子道了歉。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并不是父母的道歉,而是父母的理解。

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对方的感受。

其实,父母和孩子最好的沟通,必定满足了这三方面要求:

1、尊重孩子。父母会为孩子考虑,三思而后行。

2、聆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内心,不他想揣测,不自以为是。平等对待每一次对话。

3、可以无话不谈,但也要让孩子所保留。打破砂锅,对任何关系都是一场灾难。

要为孩子保留一点空间感。也要保留一份距离感。让孩子在自由的国度自我开花。

双方在这一段舒服的距离中,陪着对方静听花雨夜,细看水无声,相互依靠,给彼此力量。

这才是每个孩子想要的,也是他们长大后所怀念的。

黄执中在《奇葩说》中讲到:

“真正的沟通,不是让你每次沟通都能赢,而是让你尽可能地不要陷入需要沟通的处境。”

深以为然,孩子关心的不是谁胜谁负。而是彼此的坐标是否重叠。

其实,世界上没有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的孩子,只有不会跟自己孩子相处的父母。

愿父母可以好好和孩子说话。

不要用言语刺伤孩子。

因为孩子心底,也愿和父母,从未疏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