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恒常之道存在吗?浅谈《道德经》如何读

 wlr6688 2019-10-02

《道德经》作为中华经典的万经之首实至名归,短短的五千余字论述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终极真理,不得不使人对《道德经》内容的博大精深和文字的简练深奥生出由衷的敬意。

如此短的篇幅论述如此宏大的命题,也对后人阅读《道德经》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因此从古至今对《道德经》的解读层出不穷,可以说不了解后人对《道德经》的解读,直接读《道德经》不会有什么收获。

对《道德经》的解读,不仅包括古今国学大师,而且痴迷《道德经》的国外哲学家也不在少数,稍有名气的解读至少有数百种之多。那么在对《道德经》的各种解读之中,有没有一个或几个是权威的解读呢?负责任的讲,没有!

为什么公认的权威解读一个都找不到呢?要读懂《道德经》应该如何读呢?这要从《道德经》的开篇说起。

恒常之道存在吗?浅谈《道德经》如何读

道可道非常道

'道'代表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终极真理,这恐怕是《道德经》的各种解读版本中最没有争议的。但是《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六个字,就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观点。

第一种解读是,'道'如果可以言说,就不是恒常的道了。也就是说作为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终极真理的'道',是不可言说的。原文加上标点是,'道可道,非常道'。但是这种解读会使人产生困惑,'道'既然不可说,那么如何求道呢?因此有人提出了不同观点。

第二种解读是,'道'是可以说清的,但不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道'。就是说终极真理'道'是可以说清的,也是可以发现的,但在求道的过程中需要用不平常的方法。原文加上标点是,'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先秦的版本是'道可道非恒道',西汉初年,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才改为'道可道非常道'。原文加上标点,'道,可道,非恒道',看起来读不通,'道可道,非恒道'则很通顺。

对《道德经》开篇的两种解读,正好代表了两种解经的方法。有意思的是,虽然'道可道非常道'有两种解读,但绝大多数的解经论道其实都认为'道'是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解经论道就是告诉你《道德经》中包含的终极真理与恒常之道。

本文不是解经论道,而是谈一谈如何按照'恒常之道不可言说'的思路读《道德经》,读完之后你会发现,换一个角度读经典相当有意思。

遮诠和隐喻

既然恒常之道不可言说,那么《道德经》讲的又是什么呢?讲的是如何接近恒常之道。也就是说在讲探索真理的方法,而不是真理本身。方法有两个,一是遮诠法、二是隐喻法。遮诠法在讲什么不是'道',隐喻法是说什么接近于'道'。

通过讲解什么不是'道',从而知道如何'求道',听起来令人大惑不解,实际上是大有深意。比如,追求幸福生活是每一个人的目标,幸福是什么,需要下个定义。看起来很容易,定义起来却十分困难。

如果说财务自由就是幸福,显然不准确,因为我们看到财务自由的互联网大佬得了抑郁症,财务自由的NBA球星抑郁的也不少。

如果说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幸福,但实际生活中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即使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如果得不到他人的认可,也会十分郁闷。

所以用求真的方法给幸福下一个定义是不可行的,不仅人与人不同,而且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幸福的定义也不同。遮诠法定义幸福才是好的方法。

遮诠法定义什么是不幸福,就是一个人如果觉得不幸福,那就找出什么原因造成自己不幸福。想办法排除造成自己不幸福的原因,就是在追求幸福。

比如工作不如意,那就提升自己找到更好的工作。

比如知识不丰富,那就努力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比如无房无车,那就努力挣钱买房买车。

……

达成一个追求幸福的小目标之后,会有小小的成就感,同时还会有新的烦恼,也会出现新的目标。人生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来自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

用遮诠法定义幸福轻而易举,用遮诠法同样可以定义不可言说的'道'。

隐喻法就更好理解了,就是用可见的事物来比喻不可见的'道'。

恒常之道存在吗?浅谈《道德经》如何读

下面就来看一看《道德经》是如何使用遮诠法和隐喻法的。

失道而后德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段话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失去道就要用德治理,失去德就要用仁治理,失去仁就要用义治理,失去义就要用礼治理。礼只讲规矩不讲忠信,是祸乱的开端。道又是什么呢,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读起来让人似懂非懂,其实用遮诠法读就好理解多了。既然礼制是祸乱的开端,就逐步废除礼制用忠信治理社会,社会忠信了就可以提倡仁爱,社会仁爱了就可以提倡德行,当忠信、仁爱和德行成为社会基本准则不再需要刻意而为了,就离大治之道不远了。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恒常之道存在吗?浅谈《道德经》如何读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理念的精髓,这一点好像没有人反对。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又讲无为而无不为,那么到底是无为呢?还是有为呢?什么时候无为,什么时候无不为?各种解读铺天盖地,结合前后文,将'无为而无不为'解读为帝王之道的大有人在。

帝王'无为'才能不犯错,才能保持一以贯之的尊贵。臣子'有为'治国安天下,臣子做事难免会有纰漏出错误,帝王'无不为'纠正臣子的错误,使治国重回正轨。'无为而无不为'被解读成了帝王之道,初看有道理,细品会发现帝王成圣才有可能做到。什么都不做的君主,对于臣子的所作所为明察秋毫,不是圣人又是什么人呢。

其他的解读也五花八门,令人信服的几乎看不到。其实结合'失道而后德'读起来就不难了。'道常无为'在说无为接近于'道',行忠信、施仁爱、讲德行的社会也接近于'道',也就是说在忠信、仁爱和德行当道的社会,治国方针应该是无为而治。

在欺诈、仇恨和野蛮横行的社会怎么办呢?当然是无不为!盛世施仁政,乱世用重典,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但从来没有说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无为而治。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法,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这才更接近老子的本意。

'失道而后德','无为而无不为',体现了《道德经》对遮诠法的妙用。'上善若水','小国寡民'则体现了隐喻法的玄机。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圣人皆孩之。''柔弱胜刚强。'
恒常之道存在吗?浅谈《道德经》如何读

上善若水、以柔克刚、圣人若孩、与世无争是后人对老子思想的通常解读,但是我们不得不有所质疑。上善若水是不是意味着做人就要身处低位呢?以柔克刚是不是别人欺负到头上也要一忍到底呢?'圣人若孩'如果始终以孩子般的天真看待险恶的世界会发生什么呢?

其实了解了老子在用隐喻法论道,以上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隐喻法顾名思义就是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什么事物接近于'道',接近于'道'的事物有千万种,老子只讲了水、婴儿等几种。从老子隐喻的内容推论出《道德经》的'道'是什么,显然是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所以上善若水、以柔克刚当然是老子提倡的,但并非放之四海皆标准,什么情况下适合是读经之人需要自行判断的。兵无常形水无常态,老子开篇就讲了'道可道非常道',读经时还一定要读出一个确定的'道',就违背老子的本意了。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又是一段经常被误读的经典,通常的解读是老子提倡小国寡民,认为理想社会就是回到远古时期的部落状态。小国寡民在现实中不可行,国学大师们为了不破坏经典的普世意义,又对小国寡民做了各种适合大国政治的解读,结论当然难以服众。

其实只要了解小国寡民是老子在用隐喻法说明治国的道理就很容易理解了,老子讲小国寡民是可以达到无为而治、与世无争的治国理想的,老子没讲是其他可以达到同样效果的治国方法。也就是说小国寡民只是老子举的一个例子,解经论道之人却将其看作了老子唯一的理想。

恒常之道

对中华经典的解读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各路国学大师通过各种渠道讲述着国学经典,但国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好像各有各的道理,又好像没人能说的清楚。应用遮诠法,首先找出不靠谱的观点对理解国学大有帮助。

很多国学大师试图用上古经典解释今天的社会,这种方式一看就是缘木求鱼,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孟老庄,不可能预知今天的社会形态。经典中的治国方法,也不可能适用于今天。这一类解读,无非是利用古文的简练和模糊,将文言文的多义性向着今天已知的社会现象进行解读,看起来有道理,其实无新意。

比如将老子的无为而治解读为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少做事、市场自动调节供需。现实的社会是治大国从来不是烹小鲜,任何一个大国,政府的作用都是主导性的。中国如此、美国亦然,方式方法不同,政府主导相同。

古今对照、以古论今基本上属于'带私货',可以一读但价值不大。还有另外一类大师,自认为饱读国学经典,认为国学不过尔尔,完全对不起两千余年历朝历代读书人的穷经皓首。这种观点当然有一定道理,但对中华文化的精髓还是缺乏足够的认识。

中华经典的真正意义不在经典本身,而在经典背后隐藏的东方智慧。每当经典成为教条的时候,中华文明就呈现出万马齐喑的萧条,而当经典成为思想的时候,中华文明就展现出朝气蓬勃的兴盛。

先秦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为中华一统奠定了理论基础,成就了秦汉盛世。魏晋到唐宋的玄学、佛学和儒学的相继兴起,成就了唐宋的辉煌。南宋时儒学成为理学,理学成为官学,官学成为教条之后,中华帝国就在元明清的集权、专制、独裁之路上越走越远。

船坚炮利的西方文明将中华传统冲得七零八落的时候,理学的教条变成了西学的教条,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也在剧烈的社会变化中踯躅前行。'宁要某某主义的草,不要某某主义的苗' 体现的就是极端教条主义,国民经济也因此走向崩溃的边缘。

四十年前改革开放的伟大之处在于彻底摆脱了教条主义,苏联模式的教条被抛弃,美国模式的教条也得以避免。俄罗斯'休克疗法'就是从计划经济的教条一步迈入市场经济的教条,结果换来的是惨痛的教训。

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中华文明开放多元的传统精神功不可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务实精神。在实现了繁荣富强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也水到渠成,经济和文化盛世随之而来。

西方经典经济学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四十年的经济奇迹,苏联的计划经济是教条,美国的市场经济同样是教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摸着石头过河'创造了最大的经济奇迹。难怪其他国家看中国,经历的是'瞧不起、看不懂、追不上'三个阶段。

东方智慧的本质是多元化思维,人文社会不存在唯一不变的真理,自由市场经济不是,普世价值观也不是。只有变化的社会,没有不变的真理,这就是东方智慧的精髓,也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本意。


东方智慧是多元的,西方哲理是一元的。关于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参考以下几篇文章。

普世价值观的前世和今生

一元的信仰和多元的世界(上)

一元的信仰和多元的世界(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