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10个经验

 阿凤ok 2019-10-05

脾胃病常表现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往往以脾胃虚弱为本,水湿、湿热、瘀血、浊毒为标,且有升降失常、寒热相兼的特点。现将临床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10个经验

一、化湿和胃法

用于脾胃湿热型,症见脘腹不适,纳呆少食,口淡无味,或口渴而不欲饮,倦怠身重,大便溏薄,苔黄腻,脉濡数。常见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治当清热化湿、和胃醒脾。以三仁汤加减。方中杏仁苦辛,轻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砂仁、蔻仁芳香苦辛,行气化湿;薏苡仁甘淡,渗利湿热;半夏、川朴花行气散满,除湿消痞;竹茹、黄芩、浙贝、郁金以清热和胃降逆;炒谷芽、鸡内金化湿积,助运化;木蝴蝶疏肝和胃,其性为升,在众多降药中加之,取其升降有序之意,以符合脾胃升降的特性。加减:胃痛甚加白芍、甘草;大便不畅加枳壳、生白术;口苦口臭加石斛、石菖蒲、佩兰。

二、利胆和胃法

用于胆胃郁热型,症见胃脘不适,灼热吞酸,口苦呕恶,咽喉不适或咽部梅核气,嗳气便干,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数。常见于西医学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胃炎合并胆囊炎或胆石症。治当利胆和胃、清热降逆,以蒿芩清胆汤加减。方中青蒿、黄芩、郁金、蒲公英清少阳胆热;竹茹、半夏清胃降逆;碧玉散导胆热下行,又利湿和中;木蝴蝶、川朴花、大腹皮理气和胃运中;生谷芽养阴疏肝利胆。加减:苔白、热邪不甚去碧玉散,改海金沙;大便干加生白术、枳壳;寐差加青龙齿、首乌藤、合欢皮;泛酸加浙贝、乌贼骨、煅瓦楞子;胆石症加穿山甲、路路通。

三、清热和胃法

用于肝胃蕴热型,症见脘腹不适,泛酸嘈杂,嗳气时作,口苦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当清热和胃,以左金丸合海贝散加减。方中吴茱萸疏肝解郁、降逆止呕,黄连泻心火,两药合用,辛开苦降,一寒一热,共奏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之效;浙贝、乌贼骨、瓦楞子止酸降逆。加减:胸胁胀痛加延胡索、香附;口干加制玉竹、川石斛;嗳气甚加旋覆花、沉香、代赭石。

四、疏肝和胃法

用于肝气犯胃型,症见胃脘胀闷,攻撑作痛,嗳气频作,每因情志刺激痛作或加重,或伴大便不畅,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或弦滑。治当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散郁和中,调理气机;香附、芍药助柴胡和肝解郁;黄芩、姜半夏辛开苦降;竹茹、郁金、苏梗、浙贝和胃降逆;木蝴蝶、川朴花疏肝和胃。加减:气滞明显可加沉香、大腹皮;胃脘疼痛明显,加延胡索;泛酸嘈杂加煅瓦楞子、生牡蛎;大便溏烂加猪苓、茯苓、炒薏苡仁。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10个经验

五、清肠和胃法

用于肠胃不和型,症见脘腹胀满痞闷,干噫食臭,伴肠鸣下利,恶心呕吐,舌苔黄白相见或腻,脉弦或弦数。常见于西医学的溃疡性结肠炎。治当清热利湿、调和肠胃,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中姜半夏辛温散结,和胃降逆;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红藤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生薏苡仁、怀山药健脾渗湿止泻;木香、大腹皮、川朴花、郁金理气和胃。加减:脘胀纳呆加沉香曲、山楂;腹痛即泻,泻后痛缓,加炒白术、防风、芍药。

六、调和肝脾法

用于肝旺脾虚型,症见肠鸣腹痛,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每因情志波动发作,矢气频作,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常见于西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治当抑肝扶脾、调中止泻,以痛泻要方合香连丸加减。方中炒白芍柔肝止痛;防风泄肝祛风;白术健脾祛湿;木香、黄连清热燥湿,行气化滞。加减:泄泻甚加红藤、生薏苡仁;腹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脘胀加木蝴蝶;纳呆加谷芽、山楂。

七、化痰和胃法

用于胆郁痰扰型,症见胃脘痞满不适,烧心或隐痛,或嘈杂嗳气,心烦失眠,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当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以温胆汤加减。方中半夏祛痰化浊,和胃降逆;竹茹清胆和胃,化痰清热,除烦止呕;制南星、天竺黄、黄芩加强清热化痰之功;石菖蒲、郁金化痰开窍;茯苓、川朴花健脾和胃。加减:寐差甚,加龙齿、首乌藤、合欢皮;嘈杂甚,加山栀、淡豆豉;大便干,加莱菔子、决明子;胸胁胀痛,加延胡索、香附。

八、养阴和胃法

用于胃阴亏虚型,症见胃脘部灼热时痛,咽干口燥,或大便干结,或饥而不食,舌干少苔或无苔,呈镜面舌,脉细数。常见于西医学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治当清胃滋阴、敛阴止痛,以益胃汤加减。方中北沙参、麦冬、生地黄益胃生津;玉竹养阴润燥、除烦止渴,其性平而不碍胃,虽养胃阴但不碍脾阳;玄参、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川朴花理气而不伤阴;黄芩、竹茹、郁金、木蝴蝶清热和胃。加减:口臭加佩兰叶、石菖蒲、六神曲;大便干结,重用生地黄、枳壳、生白术;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胃痛甚,加炒白芍、甘草;纳呆加生谷芽、鸡内金。

九、健脾和胃法

用于脾胃气虚型,症见脘腹痞闷,不思饮食,面色萎黄或苍白,语音低微,气短身倦,四肢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虚弱或虚缓。常见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治当益气补中、健脾和胃,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党参益气健脾,升提清气;白术、白扁豆、茯苓健脾化湿;山药补脾益气;薏苡仁健脾渗湿,使湿邪从下而去;白蔻仁、砂仁、大腹皮、川朴花健脾祛湿理气。加减:四肢乏力加生黄芪;食后腹胀嗳气,加沉香、大腹皮;口干加石斛、芦根;大便不畅加莱菔子、肉苁蓉。

十、温中和胃法

用于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绵绵不已,得食或得温痛减,多食则脘腹痞胀,泛吐清水,胃部冷感,四肢不温,倦怠无力,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白,脉软弱无力。治当温运脾阳、健胃和中,以黄芪建中汤加减。方中桂枝温通脾阳;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使桂枝走里而不走表;黄芪益气建中;干姜散脾胃寒邪,温中止痛;延胡索、香附理气止痛。加减:大便溏薄可加炒薏苡仁、山药。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10个经验

脾胃病因其独特的生理特性,往往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气血失调的正虚邪恋状态,治疗上单用一法难于取效,故临床常采用和法治之,同时又当根据疾病的寒热、体质的虚实、脏腑的特性、邪正的盛衰来灵活应用。程国彭《医学心悟》云:“有当和而和,而不知寒热之多寡,禀质之虚实,脏腑之燥湿,邪气之兼并,以误人也,是不可不辨也……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因此,临床在应用和法治疗脾胃疾病时,顺应脾胃的特性,将祛邪与扶正、清热与温寒、升散与降收同冶于一炉,从而重新恢复“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