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五卷│明雩篇第四十五(4)

 峨眉佛光 2019-10-05

《论衡》第十五卷│明雩篇第四十五(4)

【原文之四】

董仲舒求雨,申《春秋》之义,设虚立祀,父不食于枝庶,天不食于下地。诸侯雩礼所祀,未知何神。如天神也,唯王者天乃歆。诸侯及今长吏,天不享也。神不歆享,安耐得神?如云雨者气也,云雨之气,何用歆享?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辨雨天下,泰山也。泰山雨天下,小山雨国邑。然则大雩所祭,岂祭山乎?假令审然,而不得也。何以效之?水异川而居,相高分寸,不决不流,不凿不合。诚令人君祷祭水旁,能令高分寸之水流而合乎?夫见在之水,相差无几,人君请之,终不耐行。况雨无形兆,深藏高山,人君雩祭,安耐得之?

《论衡》第十五卷│明雩篇第四十五(4)

《论衡》第十五卷│明雩篇第四十五(4)

【字词】

1、歆:(xīn)喜爱,羡慕;飨,祭祀时神灵享受祭品、香火

【拙解】

董仲舒求雨,申明《春秋》之义,设坛祭祀,亡父不享庶子所供祭品,上天不享诸侯所供祭品。诸侯雩礼所祭祀者,不知何神。如果是祭祀天神,那么只有天子的祭品上天才肯享用。诸侯以及如今的长官所奉祭品,上天不会享用。天神不享用他们的祭品,他们怎能得天神恩惠?如果说云雨为气,那么云雨之气,何以享用祭品?云雨之气沿石而出,紧密接合,不到一个早晨即雨遍天下,此为泰山的云雨之气。泰山形成的云雨之气可雨遍天下,小山形成的云雨之气仅限于一邑之地。如此说大雩礼所祭祀,岂不是祭山吗?假若确实如此,则不会得雨。何以验证?水流不同河道,高低相差在分寸之间,不掘开岸堤水不会流出,河道不通则河水不汇。即便让君王在河水旁祷告祭祀,能让高低相差分寸之水流汇合吗?所见眼前之水,高低相差无几,即使君王祈求,终究也不能汇流而出。何况雨本无形踪,深藏在高山之上,君王雩祭,又怎能求得呢?

【小议】

《春秋》之中有《求雨篇》,西汉时期的董仲舒笃信无疑,更广申其义,深受汉武帝常识。然而东汉的王充却将《春秋》之义和董仲舒的“雩祭”之论予以了彻底的否定。所谓天道自然,自然之天象、气候变化,岂能因为人的“雩祭”便兴雨止旱或止雨避涝?以人之智,掌握并善用天象规律,其实古人不乏其例,只是因为有某些颇能惑人的所谓经传,使得占卦卜筮大行其道,加之如汉武帝和董仲舒等帝王、重臣的大力推崇,世众也就随之信了,而且这一信便是千载百世。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