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实践研究20191010

 充实9 2019-10-10

1

向您介绍我是谁

2

本期内容有哪些

1.听一听数学教师的数学观

2.读一读《循环小数》的教学实践研究

3

轻轻松松听听书

20191010罗柳萍《数学教师的数 来自一课研究 00:00 05:57

本期内容:数学教师的数学观——节选自《实践取向小学教师教育教程:数学教学基础》(郜舒竹主编)

4

坚持阅读八分钟

《循环小数》的教学实践研究

《循环小数》是一节概念课,这节课在大型研讨活动或者公开课出现的频率并不是很高。

《循环小数》这节课我们平时是怎么教学的?学生概括“循环小数”的水平怎样?怎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粗浅的研究。

《循环小数》教学一般流程

1.教师出示几道除法计算题,让学生自己计算;

2.学生在计算中比较、寻找商的共同特点;

3.师生对话交流归纳“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

4.抽象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并对照书上的概念解释重点词。

思考

这样教学后,学生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吗?学生是怎么概括“循环小数”这个概念的呢?

2018年9月调查了四所学校的六年级175名学生(这时学生已经学过“循环小数”刚好一年);2019年3月调查了六所学校五年级286名学生(这时学生已经学过“循环小数”一学期)。

学生概括“循环小数”的水平层次划分

循环小数的概念主要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二是“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三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循环小数的概念还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进行描述。

根据学生概括关键要素的数量多少划分4个水平层次,根据学生举例子的类型情况划分为3个水平层次。

学生概括“循环小数”的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五年级学生关于循环小数的概念一个关键要素也概括不出来的占51.7%,六年级占31.4%;五、六年级学生能准确概括出循环小数的三个关键要素分别是8.4%和5.7%;学生用语言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只能部分感知,不能完全正确概括。

五、六年级学生能至少举出一类例子来进行的描述的分别占86.4%和74.8%,用具体例子进行描述循环小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不太存在困难,基本能正确举例描述。

思考

为什么学生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这么困难呢?会不会有可能是因为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水平不高而造成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有困难呢?如果是成人的话情况怎样呢?

我对学校29名老师做了调查,调查的教师中,有8名数学老师,其余21名非数学教师。

成人概括“循环小数”的现状分析

我们重点看看非数学教师的概括情况,一个关键要素也概括不出来的占33.3%,能准确概括出循环小数的三个关键要素的占4.8%,也就是只有1人准确概括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事实上,成人也是很难概括出循环小数的概念的!但是举例子说明就没有多大问题,因为能至少举出一类例子来进行描述的教师占90.5%。

从以上分析发现,不论是学生还是成人,概括“循环小数”概念的情况并不理想。在访谈教师时,有的老师说“我不记得循环小数的概念是怎么样的了,比较复杂,但是我能举例子说明什么是循环小数”。

思考

是什么因素影响学生得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呢?

教学设计中的原因

我们先从教学设计上找原因,我发现不管是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还是文献检索中的教学案例,基本上是以师生对话为主进行“循环小数”概念的教学。比如前面的教学流程,都是师生交流为主。说——商的共同特征,说——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说——循环小数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流程只有少数学生有表达和概括的机会。

寻找“商的本质属性”中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循环小数”的概念的得出,是在比较、寻找商的共同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那么比较、寻找商的共同特征与得出循环小数的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试着对教师做了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非数学教师在寻找商的特征中,一个特征也找不出的有1人,找出一个特征的有14人;而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一个关键要素也概括不出来的有7人,概括出一个要素的有8人;两者人数基本相当。

而找出商的三个特征的有1人,概括出循环小数的三个要素的正好也是1人。

由此认为:对商主要特征的分析与归纳,与得出循环小数的概念正相关,即寻找出商的主要特征越多,概括出循环小数概念的关键要素也就越多。

思考

如果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循环小数概念的概括过程,即让学生自己写出商的特征,师生进行交流反馈后,再独立写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这样教学学生是不是容易得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调整“循环小数”的教学流程

为此,我调整了教学流程,把原来以说为主变成以写为主。其他都不做过多的改变。即

1.计算并观察商的特点;

2.独立写出商的共同特征;

3.师生共同归纳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

4.学生写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师生共同概括完善循环小数的概念。

思考

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吗?

在2019年6月我选择了三所学校四年级137名学生,每个学校一个班开展实践研究。为什么选择四年级呢?因为五年级学生这个内容已经学过了,同时,因为四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小数除法计算,所以关于除法计算的环节改为给出4个循环小数,对比、寻找循环小数的特征,最后概括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课堂中学生概括“循环小数”的情况分析

按新的流程上课后,在没有任何提示情况下,学生独立写出“循环小数”(商)的特征的情况如下,一个特征也写不出来的占15.3%,完全写出商的三个特征的占5.1%,这说明学生还是可以写出商的部分特征的,但是不能写全。

学生写出“循环小数”的特征后,得出“循环小数”的概念的情况并不理想。课堂中三所学校四年级学生能正确概括出“循环小数”三个关键要素的占4.4%,能至少举出一类例子描述“循环小数”的有86.9%。这与前面五、六年级学生的水平相当。但是五、六年级是在学生学习“循环小数”一段时间后进行的调查。

一个月后学生概括“循环小数”的情况分析

在教学一个月后我又对这三个班进行了测查,测查发现四年级中一个关键要素也概括不出来的占36%,比五年级的51.7%、六年级的31.4%略好一些;四年级能正确概括出“循环小数”三个关键要素的占16.2%,五、六年级分别是8.4%和5.7%,有明显提高;四年级能至少举出一类例子描述“循环小数”的有79.4%,五、六年级分别占86.4%和74.8%,举例子描述“循环小数”的概念,三个年级之间没有差异。

启示

经历对“循环小数”的概括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念概括能力。让学生独立尝试写概念,这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然后又将学生写出来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让他们更好的感悟到“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进而得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循环小数”的教学重点在于概括

通过文献检索我发现,不管是哪种教学流程,循环小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基本如下:

由此说明,“循环小数”的教学重点在于概括,概括是在不断分析对象共同特征的过程中抽取本质属性,即是在对象的个性和共性中寻找区别与联系,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要重视学生概括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生经历概念的概括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念概括能力,同时能积累经验、形成能力。

浙江省2018年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小学监测情况中也指出“学生在概括表达等高层次认知能力上存在不足”,所以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概括表达能力的培养。

你若盛开 蝴蝶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