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成书于烽火戏诸侯的历史背景通考(一)

 修和 2019-10-10

作者: 修和

内容简介:

作者通过以经文内容与各种史料印证的方式寻找老子成书的时代背景,充分证实了老子即是西周御史伯阳父——五千言实际是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行将引起天下大乱的历史危机时刻,老子对叛军首领布道的语录。作者将各种史料有序融入到老子成书过程的探考和追溯之中,增加了推论的逻辑性和文章的可读性。文献详实,证据充分,逻辑严谨,结论可靠。是彻底破解老子真相的力作。

一、文章思想概述:

周族奉行姜尚“以家取国,以国取天下”的施政方针,建国后更加耀武扬威,不断侵略扩张,大失民心之后,遭受到各种严重的失败。

西周末年(公元前771年),被“史伯”(西周宣幽两朝御史伯阳父——老子)称为顽童的周幽王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数欺诸侯,诸侯叛之”。当时,以齐庄公为首的叛军包围了宗周镐京,并以有道伐无道为名,“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周幽王与众臣吓破了胆,在朝中龟缩成一团,朝廷危在旦夕(见经文第二十五章“万乘之主奈何以身而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在形势的逼迫下,朝廷派郑桓公去乞求当时“尽知天下第一人”的史伯出面帮助解除朝廷危机,并准备事后冠以通敌谋反的罪名继续加以迫害。

事前,史伯一直就受到朝廷佞臣的压制排挤和迫害(见经文第20-24章),但此时他深知齐庄公的冒险之举无异于火中取栗,必将引起国内动乱,使西周百姓陷入更深的苦海。于是他不计前嫌和个人安危,决定利用自己“天下皆谓我道大”的名望,以布道的方式训诫和说服叛军。同时也看透了朝廷进一步加害自己的意图,做好了随机退隐的准备。

于是,史伯在周至关(从镐京西行七十公里)令尹——关尹子的密切配合之下,于楼观台不失隆重的举行了一场针对叛军首领的布道活动。布道围绕西周“圣王”所推行以有道伐无道的历史观是否正确——即当时该不该推翻幽王朝廷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历史大辩论。

史伯、关尹子坚持上古“唯道是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彻底批判了西周智者宣扬以有道伐无道“以家取国,以国取天下”的血腥历史在人类历史上造成的恶劣影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回答了叛军提出的究竟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什么是圣人,如何看待西周的历史,如何治理国家,周幽王该不该杀等时代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最终,史伯、关尹子以其通天彻地的思想智慧,“惟道是从”的坚定原则,“善言无瑕谪”的感人语言,成功熄灭了国家内乱的导火索,各路叛军心悦诚服的主动撤回国内。

完成了止乱救世的伟大历史壮举之后,史伯、关尹子开始躲避朝廷的追杀,首选到川陕咽喉的大散岭附近隐蔽下来(追兵正常朝关尹子老家天水方向追踪)。风险过后(西周灭亡,东周开始)老子随关尹子返回宝鸡路口,继续西行至关尹子老家附近的天水伯阳镇兴仁村隐居下来。在那里带领民众修建了一条灌溉水渠——当地以老子之字伯阳命名为伯阳渠,世代流传着老子即伯阳父,伯阳镇的名字即源于老子等口碑线索。

布道过程秘密留下了《老子》《关尹子》这两部经典著作——虽然经文内容尽力隐藏了布道的真实情节,但仍保留了“万乘之主奈何以身而轻天下”(谴责周幽王轻狂的行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训诫齐庄公等叛军首领的企图)“圣智造迷,鬼神不识”(关尹子批判奴隶主宣扬所谓以有道伐无道的伪善历史)等许多敏感的时事内容,有违西周的政治禁忌。

因此,布道成功之后,两书被齐庄公带回国内,像家书和禁书一样藏在宫内,历齐国二十代王而未曾与世人见面(故孔子、墨子等人均不知道《老子》《关尹子》两书的存在)。

四百年后,由于吕氏齐康公绝嗣,一切家产均归刚继位不久的田齐威王所有,同时也使《老子》《关尹子》这两部著作意外的落入到威王手中。齐威王因痴迷《老子》《关尹子》天书一般的内容曾八九年不理朝政,却为广纳贤士破解老子经文修建了稷下学宫,成为轰动一时的东周历史文化事件。《老子》《关尹子》从此流传于世,声名千古。

对比《老子》《关尹子》两书隐含的时代背景和相关内容,可以明显看出这两部经典是思想上相互配合的姊妹篇——老子重在论述社会历史对人心的影响,关尹子重在讲述自然五形与人心的关系。两书共同阐述上古天道文化思想,批判夏商周统治者以有道伐无道“以家取国”的伪善历史,是在夏商周历史条件下,对上古道文化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在认识论等各方面问题上两书各有侧重,是研究宇宙根本法则的首选宝贵资料。(完)

请看下一章:老子是宣幽两朝御史大夫伯阳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