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蒽环类药物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9-10-13

图片来源:网络

蒽环类药物属于抗肿瘤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物质,主要包括:柔红霉素(DNR)、阿霉素(ADM)又称多柔比星、表阿霉素(EPI)又称表柔比星、吡喃阿霉素(THP)又称吡柔比星等。作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蒽环类药物对于G1和S期细胞最为敏感,能广谱、有效且广泛地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包括急性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卵巢癌、胃癌及软组织肉瘤等。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脱发、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心脏毒性。

图片来源:文献

简 说   作用机理 (见上图)

蒽环类药物嵌入DNA分子,非特异性插入相邻碱基对之间,与核糖-磷酸骨架结合,导致DNA分子局部解螺旋,并可干扰拓扑异构酶Ⅱ重新连接断裂的DNA双链,从而阻碍DNA复制、转录和RNA合成过程。蒽环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可包括:(1)嵌入DNA碱基对之间,干扰DNA转录、信使核糖核酸合成(2)促使拓扑异构酶Ⅱ裂解DNA,破坏其3级结构(3)抑制DNA多聚酶Ⅰ,抑制DNA合成(4)产生氧自由基,破坏细胞膜功能。

药物类型

柔红霉素

第一代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

阿霉素

一般作为急性白血病的二线药物,在一线药耐用时使用;恶性淋巴瘤首选药物之一;乳腺癌有效药物之一以及其他癌种等

表阿霉素

适应症同阿霉素,疗效相等或略高,但对心脏毒性及脱发都明显低于阿霉素

吡喃阿霉素

第二代蒽环类药物,适应症与阿霉素基本相同

阿克拉霉素

 第二代蒽环类药物,可用于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也可试用于其他实体恶性肿瘤



相 关 基 因

TOPⅡα

编码的蛋白是蒽环类药物的特定靶点,蒽环类药物结合TOPⅡα-DNA的复合物,抑制了DNA的重新连接,导致断裂的双链DNA的无法重新连接,从而诱导癌细胞的凋亡。

MDR1

MDR1介导耐药,与部分药物之间有不完全交叉耐药相关。

CBR3

CBR3基因编码的蛋白参与人体蒽环类药物的代谢,与心脏毒性密切相关。


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参考文献

[1]. 中国蒽环类药物特性专家共识.《中国肿瘤临床2018年第45卷第3期》

[2]. Early stage intercalation of doxorubicin to DNA fragmentsobserved in molecular dynamics binding simulation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