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伤寒论学科总结《老掌柜中医》

 陈鑫医师 2019-10-14
东汉-医圣-张仲景-所创《伤寒论》立下六经辨证,其法简捷易明,现将其六经辨证以启蒙各位中医爱好者,承蒙各位共勉进研。伤寒之立六经,各有纲领一条,犹大将立旗鼓,使人知有所向。故必每经各立提纲,使后人审病切脉,不惑入歧途。

【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恶痛身热为提纲。

【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胁痛,寒热往来之呕为提纲。

【太阴病】——以尺寸沉而津不到咽,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
【少阴病】——以脉微细、舌干口燥,但欲寐为提纲。

【厥阴病】——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烦满囊缩为提纲。

三阴三阳经脉症
东汉· 张仲景云: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伤寒则发热恶寒,伤风则鼻塞恶风。然伤风有汗,伤寒无汗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又曰:不恶寒而作渴,为在经;不恶寒反恶热,自汗出,大便难,为在腑。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而呕。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腑者,可汗而己。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隘,故腹满而咽干。直中者,或腹痛自利,不渴。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直中者,则恶寒,口中和,默默欲寐,腹痛或咽痛。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襄缩。直中者,则唇青舌卷,筋急不欲食,或吐蛔。此三经受病,已入于腑者可下,直中者可温。

己上六经辨证,其三阴之症,乃自阳经传来,故宜下。非若阴经自中之寒,则为真阴症也,宣用四逆之类。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小建中汤。脉沉短者,囊必缩,为毒气入脏,承气汤下之。利不止,四逆汤温之。

此文段乃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之总结,辨六经脉论之大法,仅供受古中医之贤士参研。

伤寒论活人指掌赋:伤寒变为杂病载后卷。
且如阳症下之早者,乃为结胸
阴症下之早者,因成痞气

发狂为血畜于内,又大便之极实。发黄乃热积于中,兼小便之不利。

微喘缘表之未解,喘满而不恶寒者,当下而痊。微烦为阳之相胜,烦极而反发厥者,乃阴所致。

狐惑盖缘失汗,虫食脏及食肛。蚘厥却缘多饥,虫攻咽及攻胃。渴乃烦多,斑为热炽。

阳明内实,则为寒热往来。太阳中风,因作刚柔二痊。

衄血虽为欲解,动阴血为厥竭之忧。厥利虽若寻常,反能食有除中之忌。既有二端,治非一类。

阴厥脉沉而细,初缘利过;阳厥脉滑而沉,始因便秘。治阳则芒硝大黄,治阴则附子姜桂。

死生系反掌之间,脉药可折肱而治。因知风温汗不休,当用汉防已。

胸痞利不止,宜服赤石脂禹余粮。

并病归于一经,邪不传兮,表解即愈。战汗分为四症,阳胜阴兮,热退身凉。

咳逆者,羌活附子。

腹痛者,桂枝大黄。

微虚相搏,则为短气。

劳食再复,乃成内伤。

阳明背恶寒而唇口燥,悬知白虎为最。
少阴身体痛而筋肉惕,乃闻真武至强。

将欲发黄,先出头汗,头汗出至项而还,发黄症也,茵陈汤。

始因火迫,终至亡阳。
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五苓散。

燥欲漱水,水入不下者,犀角汤。况乃大青龙兼理风寒。小承气正蠲潮热。

不得眠而烦燥甚,鸡子入于黄连,烦燥者,心热则烦,肾热则燥。但有热而呕哕频,姜汁加于竹叶石膏汤。

一匕瓜蒂散,吐伤寒中脘痰涎,瓜蒂乃丝瓜蒂也,俗名藤萝。

三物桃花汤,理少阴下利脓血。

厚朴、半夏治腹胀为偏宜。
葱白、麻黄理头痛为至捷。

己汗不解,头痛如破者,葱白葛根汤、连须葱白汤;

太阳头痛,麻黄汤;

阳明头疼,白芷石膏汤;

少阳头疼,小柴胡加川芎;

三阳俱头疼,前三方合而用之。
调温毒可用黑膏,散赤斑当行紫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