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伤寒16 | 麻黄汤5大使用禁忌,你知道了吗?

 昵称48229565 2019-10-27

外感太阳表实证是医生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而“麻黄汤”也几乎是每个中医人入门所学的第一个方剂。

但是,就像西药有注意事项,有禁忌症、也有不良反应一样,中药方剂如果使用不仔细斟酌,不讲究加减化裁,也会产生类似的“副作用”,麻黄汤就是一个很好例子。

原文

《伤寒》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注析

这条论述的是太阳伤寒的证治——麻黄汤。本条文详细写了症状,略写了脉象,所以可以参考《伤寒》原文第1条“脉浮”、第3条说“脉阴阳俱紧”,所以太阳伤寒应与浮紧脉。(点蓝色字体,看伤寒原文及解读)

本条文的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八个症状,是太阳伤寒的主要表现,又称为“麻黄八症”或“伤寒八症”

如果把这八个症状分个类的话,可以分为三类。

发热、恶风寒: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由于寒为阴邪,容易伤人阳气,一旦阳气受损,则温煦功能失司。肌表有寒邪,且阳气不能温煦肌表,所以出现恶寒。寒邪郁于经脉,久而化热。所以是恶寒先见且较重,寒闭阳郁之后才见发热。

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太阳经脉从头走足,循行于后背体表。寒邪袭表,导致太阳经脉营血不利。且寒邪有收引、凝滞的特点,使得肌表气血涩滞、筋脉拘挛,故而表现出了各种疼痛兼症。

无汗而喘:寒邪郁闭于表,营阴不能外越,故而无汗。寒邪久而化热,热则伤气,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气逆而喘。

综合来看,麻黄汤的八个症是太阳经脉感受寒邪,寒郁为热的证候。发热恶寒说明了病位在体表;各种疼痛说明了邪气的性质为寒;无汗而喘说明了寒郁而热、肺气失调。治宜选用麻黄汤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现代临床除将麻黄汤应用于呼吸道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之外,还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如无汗证、类风湿关节炎、缓慢型心律失常、肾病综合征腹水等。

麻黄汤的临床运用体会

麻黄汤是医圣张仲景治疗太阳表实证的基础方,对后世影响深远。麻黄汤的药量、君臣配比、用药注意事项及禁忌等都有讲究,研究透彻也需要下苦功夫。

1、麻黄汤在治疗风寒表实证重症时,麻黄与桂枝的用量配比有3种情况,桂枝均使用10g;

当麻黄用至10g时,取得作用是微汗解表

当麻黄用至20g时,取得作用是中汗解表

当麻黄用至30g时,取得作用是大汗解表

具体麻黄、桂枝用量配比应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而定。

2、麻黄汤使用时,也要注意“三因制宜”,这对医生在药量的选择控制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南方地区年老体弱者,麻黄的用量不宜超过12g,否则容易出汗太多,伤津耗气,甚至可能出现喘脱危症。

3、麻黄汤中麻黄的剂量还要结合患者的睡眠情况加以考量。对于睡眠欠佳的患者,麻黄的用量不宜超过10g,不宜睡前服用,否则容易导致睡眠障碍加重。

4、心脏病患者慎用麻黄,如必须使用应斟酌减量以防止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5、关于药物用量及煎煮方法:根据学者柯雪帆等根据国家计量总局《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中“光和大司农铜权”的有关资料进行的核算,东汉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625g;一升约为现在的125ml。

麻黄使用三两即为46.875g,但目前文献及临床极少发现麻黄的用量超过30g的情形,甚至国家《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麻黄用量仅为2~10g,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落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伤寒论》中记载的煎药方法与现代中医的煎煮方法不同。

伤寒论》中麻黄汤里麻黄用法为先煎,煎煮时间长,这使麻黄的升散发汗作用明显减弱;现代中医多要求麻黄后下使用,煎煮时间短,这使麻黄有效成分的挥发显著减少。

古人多将麻黄汤煎煮一遍而煎煮时间长,现代多将麻黄汤在控制煎煮时间的基础上煎煮两遍,这有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而挥发减少。

现代医生煎煮中药先将药物进行浸泡,这也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容易煎出,这也是古今中药剂量不一致的重要原因。

——《中医药通报》2014年10月第13卷第5期

作者:张广政 高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