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唐篆书:成就不及前代,仍有名作名家!

 人生如戏3wn4jz 2019-10-31

西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是隶书,辅助字体是草书,东汉晚期出现了行书。汉魏之际,又出现了楷书,经过魏晋时代200年左右的时间,书最终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要字体。在这样的情形下,篆书失去了原先的地位,虽然还被用于某些场合,但篆书创作的参与者难以形成规模,其成就自然无法与篆书流行的时代相比。尽管如此,从汉至唐,仍出现了一些名作,甚至还有一些专以篆书名的书法家。这些名作名家虽不能使纂书创作再现昔时的辉煌,但其成就及艺术风格自有独持的感染力,这当然是篆书创作史上不容忽视的事实。

袁安碑

篆书递至汉代、虽仍然沿袭着秦篆的一些法式,但变化的迹象已十分明显。从笔画上看些圆转之处为方折所取代,如《张迁碑额》、《鲜于璜碑额》、《新莽铜嘉量铭》、《上林铜鉴铭》及一些瓦当作品。从取势上看,纵势多变为横势,以《袁安碑》、《袁敞碑》与《泰山刻石》相比便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从结字上看,秦篆那种上部笔画集中,下部稍加放纵的格局变成了满格均衡调整,因而更显匀称。从作品章法上看,有的竟打破每字一格、互不相涉的限制,而改成了上.下可以间插的局面。正因为上述不同,后人往往以“汉篆”来与秦纂对举,足见汉代篆书自有制度。魏晋时代的篆书创作也有一些可称道处。魏《三体石经》中的小纂便十分注重法度,虽然气息稍显薄弱,但篆法规范,自是篆书正脉。吴《天发神谶碑》是一件受目的作品。该碑传为皇象书,笔法凝涩险劲,略带隶书笔意,变化百出,字势雄伟,甚至有人称其为“两汉来不可无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后世很多篆书大家致力于研习此作,有的从该碑中汲取创作的灵感。

神谶碑

两晋南北朝是楷书、行书、草书共领风骚的时期,作为今文字的隶书尚且很少有人问津,篆书则几乎被人遗忘。篆书只偶尔用墓志盖上,且多用双钩描摹之法求其轮廓而已,加之书者多以己意为篆法,殊不足观这种状况直到隋代还在延续。

几乎间断的篆书创作直到唐代才得到一些恢复。唐例立碑,碑额多用纂书,这在客观上对篆书书写提出了要求。许多书家培养了一定的作篆能力,虽不见得很强,但毕竟可以写得出来。元凯、史惟则、罹令问等人都是负有盛名的书家

。唐代的篆书巨子当推李阳冰,论者以为“李斯之后,一人而已”。

李氏三坟记

传世书迹有《李氏三坟记》《缙云城隍庙碑》、《般若台题名》、《拪先茔记》、《滑台新驿记》、《谦卦》等,作品风格各有特色。可见作者很有变化的能力。作品中既有作者自出机杼的成分,也有秦篆、汉的痕迹,从本书所

选的《般若台题名》和《先茔记》中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

缙云城隍庙碑

五代并没有在唐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50多年的五代又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书法遗迹流传稀少,篆书尤其罕见,著录中也难得一见。

文章选自书法创作大典篆书卷,张永明编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