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有三胖?这份中国最新肥胖数据着实把我吓了一跳

 姜太公人生如梦 2019-11-01

肥胖可谓是健康与美貌之大敌,无数的勇士与之战斗,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还越战越胖。那么这场战斗目前的战况如何,你的战友们又处在什么水平?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文章。

近日,一项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荷兰特文特大学贾鹏助理教授合作完成的、关于中国成年人各地域肥胖发生状况的调查报告发表于《内科学年鉴》(Ann Intern Med. IF=19)杂志上。

研究显示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成年人肥胖发生率将近翻了一倍,而腹型肥胖的发病率升高也超过一半。

当我们在讨论肥胖时

我们在讨论什么?

肥胖症是一组由体内脂肪储集超过一定阈值后所形成的代谢症候群。

我们最常使用的指标是体重指数 BMI ,但实际上 BMI 反应的是轻重而并非胖瘦。不难想象健身达人们虽然拥有和一些「肥宅」相当的敦实体重,两者的 BMI 值可能也十分接近,但是这两类同学站在一起的画面感应该不需要多说了吧。(我一身肌肉,你居然说我是胖子?)


而在一些慢性病的研究当中,部分研究得到了「BMI 升高或是某种疾病的保护因素」的结论,即肥胖者的死亡率可能低于正常体重者,这也引起了大家对于部分实验将 BMI 作为肥胖唯一指标的反思。


因此除了 BMI ,另一个指标也被单独拎出来——腰围。腰围反应了内脏脂肪的程度,而内脏脂肪和肥胖相关性疾病则有着更强的关联。尤其是对于那些 BMI 不太高的人群,腹部脂肪增加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因此,目前国内通用标准是将普通型(全身性)肥胖定义为体重指数(BMI)大于或等于 28 kg/m²,而腹型肥胖则是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 90 cm,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 85cm。(改版以前国内的腰围阈值还是男性至少 90 cm,女性至少 80  cm)

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则定义 BMI 大于或等于 30 kg/m² 为肥胖,定义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 102 cm、女性大于或等于 88 cm 为腹型肥胖。

不难发现,目前国内的界定标准低于 WHO 所采用的标准。2004 年在《脂质研究期刊》(J Lipid Res. IF=4.7)发表一项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对比欧美与亚洲人群,发现更低的 BMI 阈值便可增加亚洲人群罹患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因此根据不同的地域设置合适的标准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肥胖现状知多少

本研究团队调取了中国慢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CCDRFS)2013~2014 年调查数据,纳入 174840 名参与者的信息,分析全国及各省份全身性肥胖与腹型肥胖的发病情况。

研究显示,根据国内通用标准,当下中国成年人全身性肥胖的发病率高达 14%(男性 14%,女性 14.1%),而腹型肥胖率则高达 31.5%(男性 31.5%,女性 32.4%)。这就意味着,每十个国人可能就有三个腹型肥胖者。


当使用改动前的中国腰围阈值标准时,男性腹部肥胖率为 40.9%,女性为 51.4%。


而仅在 2004 年,中国成年人全身性肥胖率还只有 3.3%,腹型肥胖率才 25.9%。


虽然定义的标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就从统计差异上,研究人员估计在十年间中国的全身性肥胖发病率增加了一倍,而腹型肥胖发病率也增加了 50% 以上。

此外,研究针对地域分析,将省级地区的肥胖发生率进行对比排序,发现北京、天津及河北(即京津冀)是两性肥胖与腹型肥胖的高发地区。

战火尚未平息,需要继续努力。

当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在幸福与「口福」的背后,我们更应该注意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要让肥胖变为一种趋势,不要让肥胖变为一种流行。

让我们一起管住嘴,迈开腿!


参考文献:GeographicVariation in Prevalence of Adult Obesity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2013–2014 National Chronic Disease and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